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加强高校科技工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2005-04-21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健康发展,高校科技事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全国高校的科技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加强高校的科技实力,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1.高校科技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二十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每年均有较高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增长有加快的趋势。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6年的47亿增长到2000年的142亿,每年平均增长近24%,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30%。高校科研经费中纵向经费约占一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中,面上项目高校占70%以上,重点项目约占60%。“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占50%以上。这说明我国高校科研正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方面军向主力军发展。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将越来越向高校集中,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这反映出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队伍的建设正在接近国际上的通行格局和模式,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趋向成熟。

  2.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高校。我国实现国家目标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明显地向有较高水平的60所左右大学集中。2000年科研经费超2亿的高校有16所,超1亿的39所。这些高校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十分之一,但获得全国高校科技经费的60%,培养了我国80%的博士生(这一比例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博士比例相当)。这些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均在1:4以上。在美国,除社区大学外,有本科大学1600多所,其中可授博士学位的大体上有400所左右,可授硕士学位的800多所,研究型大学120多所。在我国600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260多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近500所。我国大学与美国的大学在规模和学科综合性上虽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但也形成了类似的层次结构,这是一种客观趋势。有人认为这一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投入形成的,不完全是公平竞争的产物。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毕竟是在我国具体国情下,经过几十年、近百年发展形成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会逐步形成良性竞争的机制。

  3.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更加紧密,更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地方所属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现在也首先为所在地方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点可从横向经费的增长幅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数据看出发展趋势。

  4.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趋向于“二元化”,通过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两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高等教育早期主要是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培养人才,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发展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则是教学活动加科技活动,科技活动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个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尽快进行创新活动。同时,高校增加了博士生和硕士生两个人才培养层次,他们的培养更加离不开科研活动。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讨论中的问题。对某一位教师来说,科技活动多了确实会影响他的教学工作,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上看,科技活动和教学活动是统一的,都要对人才培养起作用。

  在这里也还要强调,本科教育是一个学校的基础,高校扩招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人均图书、占地面积、办公用房、设备和住宿条件等,均有所下降。现在正加紧建设,要尽快改变这种较低办学条件的状况。办学要有预见性,现在不少省市感到人才不足,都很着急,作为教育部门应有至少超前5年的预测,应有超前考虑。关于生师比,扩招前是13--14:1,扩招后地方院校平均达16.1:1,中央部委属高校为15.9:1,说明两者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但中央部委属高校的科研工作量大体是地方高校的5倍左右,有的甚至是10倍。科研工作量重,这必然影响到本科教学。所以科研工作量比较大的高校,生师比不宜太高。

  二、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具有学科综合、人才集中、新生力量不断、学术环境比较自由宽松等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四难”:一是队伍整合难。要把同一个系不同的教研室或不同的系的研究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科研项目,在组织管理上往往要花很大力气,而且很容易分裂;二是资源共享难。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三是筹集自由研究经费难。国家有关部门现在主要推行项目竞争方式来支持科学研究,这是改革的方向。但是所有项目都通过竞争方式,也可能会影响一些原创性的工作。应该有一部分经费给一些研究力量较强的单位,使其能自主地支持一些个人。资助人而不是资助项目,也就是说不是事前看他干什么,而是事后看他干出了什么;四是重大成果产生难,科研成果产业化难。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苗头,这就是学术浮躁,急功近利,有少数人甚至挺而走险,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并坚决打击不良行为,否则这些问题会腐蚀我们的学术环境,影响高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实力。我们的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说,断层问题已基本上不存在了,但深层次的断层如“学术断层”、“教书育人经验断层”依然存在,我们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师资队伍的这种深层次断层问题。

  三、若干重点工作和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教育部今后几年指导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规范产业管理;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组织管理体制;注重特色,促进交叉,整顿学风,分类指导;点(重点实验室等)、线(跨校的合作中心等)、面(学校、地区)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高校的巨大人才优势和学科综合优势,着力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逐步推动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高校科技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几年要重点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是科技处,研究队伍分属各院、系。一般说来科技管理部门整合队伍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难以组织整合队伍,完成综合性的大型项目。要勇于探索,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

  2.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新世纪对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和年轻骨干教师的需要,继续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统筹考虑,合理设计教育部奖励和资助年轻人才的各种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研究资助计划和春晖计划等),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在加强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还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低迷,是我们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大好时机。绝大多数留学人员回国的目的是发展事业,报效祖国,因此各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一定的名分,使他们感到现在的祖国大有用武之地。引进人才也需要综合考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高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比如,与其花500万元引进一个院士,不如引进10个博士;花50万元引进一个博士,不如用这些钱引进5个硕士。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3.加强研究基地的建设。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重点实验室也有课题组化(实验室实际上只成为一、二个教授的课题组的实验室)、封闭化等退化现象。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学科评审等工作,整合、优化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拓宽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与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成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高校研究基地系统。

  4.推动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并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如不在一定时期形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各地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省市有一两所国际性高水平大学,对地区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将自己办学的目标之一规划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的一种评价。一般来说,一流大学概念强调的是水平、声誉,研究型大学强调的是类型。一流大学具有相对性,是相对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概念,研究型大学具有一定的绝对性,是达标性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概念,是更加具有客观性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主体,也是我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和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国家的支持,如国家在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倾斜,但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产生,需要营造一种一流大学的成长环境。我们应当放虎归山,给它获取食物的环境,而不是只给它食物,把它养起来。当然还要看把虎放到什么山,对于我们要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应当把他们放到国际高等教育之山、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既然研究型是一种类型,就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结合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体上有这样几个:一是可以得到足够的科技经费,而且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大致在1:2左右;四是要能够不断产出足够数量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这些还只能说是一些外延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办学观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观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5.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国家对信息化非常重视,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朱熔基总理亲任组长。教育部也成立了以陈至立部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大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我们要动员社会各界,多方筹措和吸引资金,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推动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教育和科技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6.研究建立客观、全面、公正、科学的科技水平和大学科技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则会导向混乱。一般来说,每种具体的评价指标都是强调某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方面性,比如SCI的论文数量,它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要研究科学、合理的科技水平评价办法和客观、全面、公正的大学科技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是产生新知识的源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我们要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使高校尽快成为我国的一支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