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编辑部

俄罗斯教育部召开大型研讨会,呼吁扩大教育服务出口

  2003年12月,俄教育部在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举办了为期3天的研讨会。会议的全称是:关于实施俄罗斯教育机构为外国培养人才国家政策和支持俄罗斯教育机构向(国外)输出教育服务的问题(注:“国家政策”  即指《俄罗斯教育机构为外国培养人才国家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该文件由俄罗斯联邦普京总统于2002年10月18日批准)。??

  一、  俄罗斯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重视此次会议??    

  俄政府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俄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出席了研讨会并做了报告。出 席会议的还有俄外交部副部长、俄经济发展部、内务部、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官员、国家杜马 代表、各联邦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官员、高校领导及其他代表,总计400余人。

  大会报告后,分组讨论了如何实施俄罗斯联邦为外国培养人才的政策;如何支持俄高等 院校教育服务输出、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互相承认学历等问题。多位政府 部门要员和高校代表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发言。??

  二、讨论的重点问题是如何促进俄罗斯高校教育服务输出??

  与会者讨论的重点问题是如何促进俄罗斯高校教育服务输出。俄外交部副部长米特罗方诺娃指出,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改革困难时代的磨练,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目前仍然具有竞 争力。俄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低价格至今仍吸引着大批的外国留学生。但从全球情况来看, 俄在教育服务输出方面并不领先。目前,全球教育服务市场总收入为400-500亿美元,美国 占了130亿美元。在美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教育服务收入占其出口的五分之一。英国每 年的教育服务收入为56亿美元。而目前在俄的外国留学生约9万人(其中有一半是来自独联体国家,不少人都是免费教育),俄罗斯教育服务年收入只有1.5亿美元。目前,俄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每年达到20亿美元的教育服务收入,为此需要大大扩招外国留学生。??    

  与会者分析了在俄外国留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

  1.全球范围内学习俄语的人数减少。目前,俄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在其他国家设有分 校,其他国家中开设俄语的高校尽管在其国内知名度很高,但数量同样不多。??    

  2.目前留学生在俄办理各种手续复杂。与会者纷纷呼吁完善对外国留学生出入境的规 定,其中包括:调整延长入境后落地签证的办理期限、学生转学时不要求其出境回国后再办 第二次邀请、为那些希望拿第二学位或继续学习的人提供延长学习期限的服务等等。

  3.俄罗斯的社会环境不佳。与会者提到了不久前发生在俄罗斯友谊大学的火灾事件, 呼吁从中吸取教训。指出,要想吸引外国留学生,仅仅依靠俄罗斯的大学文凭有竞争力还不 够,需要在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不 少学校的大学生宿舍存在着安全隐患。许多与会者还提及在俄罗斯的外国留学生――尤其是 有色人种的留学生――有强烈的不安全感。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一 内务部高级官员也不否认。但俄内务部称,据统计,不少安全问题是留学生本身引起的, 外国留学生在俄的犯罪记录比其受到侵犯的记录高出两倍。据查,有一些在本国被通缉的犯 罪分子,也以留学身份潜入到俄罗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高校的扩招规模。 ??

  俄教育部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部长班采金指出,尽管俄罗斯的教育资源为世界公认,但欧 洲决不会轻易让出教育市场,有必要加强在独联体内部建立统一的教育空间,相互协调教育 标准,保证互相之间承认学历、学位,组织教学法交流等等,保证俄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 ??

  俄罗斯教育部部长菲利波夫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俄罗斯的教育要想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主要靠其高质量、严监督、合理的教育质量和价格比。有了这3条,才能吸引大批的外国留 学生。他呼吁,俄罗斯应更加“勇敢”地走向国际教育市场,推出俄罗斯的教育服务。    

  与会者对教育部长的呼吁反响热烈,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建议,其中包括:由教育部在20 04年编辑出版关于外国学生在俄留学问题的法律、法规文件集;关于俄罗斯教育服务出口问 题的法律、法规文件集;考虑设立发展和支持高校教育服务输出的国家级项目;建议至少每 两年召开一次类似的研讨会议等等。??

  三、俄罗斯将更加重视对外教育合作,尤其是有偿教育服务??

  据俄有关媒体称,俄教育部上次举办类似规模的会议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事隔20多年后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研讨会,其影响不可低估。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将更加重视对外教育合作,但是从俄罗斯目前国情出发,不可能像前苏联那样,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会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办法,大力促进有偿教育服务。这一点从2003年11月所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对外教育合作的668号决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决议明确规定,按照俄罗斯联邦所签署的国际条约,俄罗斯国立高校接受的外国留学生和在国外的俄罗斯侨民数量(即国家公费生)每年不超过7000人。??    

  俄罗斯政府朝野高度重视有偿教育服务,大力提倡招收外国留学生,其动机和原因显而易见。??    

  首先,政治上,俄目标是:培养亲俄派,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创造有利的条件。??    

  前苏联曾花费巨资,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就曾为苏联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和支持;时至今日,一大批前苏联高校外国毕业生在各国已占据重要社会地位 ,其中不泛“知俄、亲俄”者,这些人都是当今俄罗斯政府十分看重的境外人才资源。俄罗 斯联邦总统普京于2002年10月批准的《俄罗斯教育机构为外国培养人才国家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该文件的主要着眼点正是要求从长远利益出发,在各国培养亲俄派,为俄罗斯对外开放服务。如同该文件中所指出的:要“培养外国精英,以保证俄罗斯在世界各地区长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利用在俄罗斯高校毕业生的人力潜力,以创造长期有利于发展俄罗斯同其他国家政治、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的条件。”??

  其次,从俄罗斯国情出发,是要充分利用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潜能根据资料表明,前苏联在20世纪60-90年代,曾有过一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其结果是,一段时间里,按每一万人口大学生数量和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俄罗斯曾一直稳 定地排在世界前5名之列,有时仅次于美国。苏联解体前,全国有904所高校,其中514所(约 57%)在俄罗斯境内,并且不少都是全国著名的重点学校。因此,在人均占有高校教育资源 方面,俄罗斯占了很大的优势。近十多年来,俄罗斯的人口持续减少。有统计数字称,近10 年,中学毕业生数量下降了40%,专家预测,到2008年,俄罗斯大学每年招生人数将与当年中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相等。因此,通过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更加合理地使用富余的教育资源,  自然就引起广泛的关注。??    

  再次,经济上,希望教育服务输出为俄罗斯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更为直接和主要的动机,也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旋律”。??    

  俄罗斯高校在前苏联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就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场地不足、设备更新慢、教学辅助设施(图书、实验室)短缺等等。解体后,多年的经济不景气、教育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原有的矛盾更加尖锐。为缓解矛盾,俄罗斯政府一方面对高等教育体 制进行改革,允许高校招收一定比例的本国自费生,另一方面则大力鼓励俄各大学扩大招收 外国学生的数量,提出在世界教育领域国际化、一体化趋势日渐增强之际,为进一步维护俄 罗斯国家社会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利益,要大力发展教育,发挥俄教育资源的潜力,将扩大 招收外国学生的数量列为“俄罗斯联邦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近几年开展有偿教育的实践中,俄罗斯的一些高校早已得到实惠,尝到不少甜头。个别行动快的学校可以说已经硕果累累: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津贴、对破旧校舍进行整修改 造、兴建新的教学楼、宿舍楼……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招收付费外国留学生趋之若骛,将其作 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四、我应采取适当应对措施,更好地促进、发展中俄教育交流??

  1.加大两国教育部门高层交涉力度,促使俄教育部、学校严格落实政府协议条款。??     近些年来,俄罗斯各高校受经济利益驱动,注意力主要放在接受自费生上,对接受国家公派生没有积极性,中俄两国按政府间协议每年互换国家公费留学生数量并不大,但落实专 业对口的留学院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协议条款得不到真正落实。这次研讨会后,俄方 必定会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努力扩大自费生比例,有可能进一步影响落实中俄两国政府间教 育交流协议的效果。因此,除了驻俄教育处(组)的日常交涉外,有必要在两国教育部门高层 磋商中加大交涉力度,促使俄教育部发挥主要作用,责成学校严格落实政府协议条款,保证 政府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2.加强宣传,提醒我国人赴俄前注意充分了解俄罗斯教育状况,冷静分析形势,慎重 做出决定。??    

  近些年来,由于俄罗斯高校收费相对较低,入学容易,加上中俄两国地缘相近,吸引了许多中国青年赴俄求学。从目前在俄留学生(9万多人)构成来看,大多数来自独联体和亚 洲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中国留学生(包括语言预科生)约1万多人,所占比例名列前矛 。俄罗斯许多高校十分看好中国的教育市场,对发展同中国的交流兴趣很大,经常要求我教 育处介绍合作伙伴、出具办学资质证明等等,主要考虑就是为了招收我自费留学生。但许多 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往往为了经济利益,盲目硬上,引发了不少问题。如:教学上降低标准 ,对外国留学生减少课程和课时;考核时降低标准,甚至搞“权钱交易”,变相送分;校内 管理混乱,宿舍不安全隐患多;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与在俄的某些华人相互 勾结,在办理入学、住宿、甚至在办理回国休假出入境签证等手续时,设置障碍,公开或私 下索贿,侵害留学生的利益等等。对有些问题,驻俄教育处(组)在日常对俄交涉中不止一次 提过,我们也注意到,在本次研讨会的讨论中俄方有关人士也有所关注;估计今后将会有些 改进,但在短时间内许多问题不会得到彻底解决,在俄留学环境的改善也不会立竿见影。因 此,有必要提醒国人在送孩子出国学习时要慎重,对某些中介机构的宣传进行核实分析,减 少盲目性。??

(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供稿)

日期:2006-05-19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