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民族形成及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问题是民族独立和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斯大林曾把俄语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动听的语言”。俄语作为俄罗斯联系独联体各国的一种特殊方式,现在正面临着挑战。面对这不可争辩的事实,俄罗斯也在千方百计恢复俄语昔日的地位。2000年底,俄罗斯副总理赫里斯坚科就曾表示,俄罗斯政府将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办法促进俄语在独联体各国的使用和推广。他说,俄语区的缩小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俄罗斯族是苏联最大的民族,在苏联实行全国划一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当时在全苏广泛推广俄语并把俄语规定为统一交际语言的条件下,生活在其他加盟共和国或民族自治实体的俄罗斯人尽管大多数不懂当地民族语言,但不影响他们参与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可以说他们如同生活在俄罗斯地区一样。?? 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均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独立主权国家,生活在这些新独立国家的俄罗斯人立刻从原苏联的最大民族变成了当地外来的少数民族。各新独立国家在宪法中均规定了当地主体民族语言为国语,废除俄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地位(哈萨克斯坦除外),迫使俄罗斯人学习当地民族语言。这些国家中,俄语与“蒸蒸日上”的英语相比,正在日趋失去往日的辉煌。??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欧美文化对俄罗斯青年一代影响加深,俄语受到越来越大的来自“海外”力量的冲击,言语中出现越来越多类似俄语又非俄语的词汇。诸多语言学家甚至是俄国家领导人对此深感担忧,纷纷利用多种方式和各种传媒渠道,提出“净化俄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倡议。?? 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夫人普京娜在众多场合阐述了俄语及传统的俄罗斯文化对本民族的重要性,对与此相关的各项活动,总统夫人更是给予极大的关注。2003年6月,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第十届国际研讨会在圣彼得堡隆重召开,俄政府前副总理(现圣彼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前教育部长菲利波夫以及其他一些俄罗斯政府和社会各界名出席开幕式。俄总统夫人普京娜到会并宣读了普京总统贺信。?? 由于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些部门或团体也都在积极投入到“保卫传统俄语及俄罗斯文化”和“净化俄语”的行动中来。总的说来,以下几个主要政府和社会团在推广和弘扬本民族语言文化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俄联邦政府俄语委员会?? 2000年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成立“俄联邦政府俄语委员会”。委员会性质为“俄联邦政府直属、专门从事研究和制定与发展、推广和净化俄语相关提案并给予支持的咨询性机构”。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必须遵循俄联邦宪法和法律,必须服从俄联邦总统及俄政府的命令和决定,遵守委员会章程。?? 该委员会的宗旨是:促进俄语更深、更广的发展,净化并捍卫传统俄语。委员会成员大多是来自政府和语言学术界的知名人士、相关部委的部长、副部长,也有科学院院士及各著名高校精通语言学研究的校长等。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将推广、发展俄语和净化俄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并在研究分析之后及时向政府职能部门通报;为俄联邦政府制定“推广、发展和净化俄语进程”方面的国家政策提出具体建议。?? 委员会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组成专家、学者工作小组,及时讨论在“推广、发展和净化俄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委员会采取不定期开会制度,每年不少于两次;委员的提案在与会者超过委员会总人数的一半、且投赞成票人数过半时有效。俄教育部承担委员会的组织技术保障。?? 二、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 1.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的创立?? 1967年9月,在巴黎的一次国际俄语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建议创建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其性质为非政府性的社会学术团体。自1975年起,协会被确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机构。1977年9月8日,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联合会在其创立十周年之际,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群众性组织,在语言界获得了很高威信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承认。?? 1999年7月,在莫斯科著名院校的一些语言学者倡议下,“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的成立,为在俄罗斯本土从事俄语教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人们建立了更便捷的沟通渠道,搭建了一个横向学术交往的平台,也标志着该协会自1972年成立后,分会遍及四十余国家而俄罗斯却没有类似机构的“奇怪现状”的结束。?? 目前,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联合会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41个国家设有分会。?? 2.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的主要活动?? 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联合会的成员,除了按协会章程活动外,每年还按大会制订的计划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俄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1972年8月,在该协会的倡议下,首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俄语竞赛”在莫斯科成功举办。此后,该项比赛每隔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十次。?? 第十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俄语竞赛于2001年6月25日―30日在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举办。共有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35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其中114人次获得各类比赛项目的金牌。俄罗斯教育部为大赛获胜者提供免试进入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机会,并提供专项奖学金。同时,俄政府还设专项奖学金,为在大赛中获奖学生的老师提供到俄罗斯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孩子们在莫斯科逗留期间,不仅检验了自己所学的俄语知识,而且通过参观名胜古迹、观看俄最具特色的马戏和芭蕾表演,对俄罗斯民族及语言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感情。?? 第十一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俄语竞赛将于2004年6月21-25日在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举办。?? 3.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的使命及活动的意义?? 协会旨在促进全世界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的教授和传播;发展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的教学方法并且协调在该领域的多方位研究;促进建立和发展不同国家教师和俄罗斯语言与文学专家之间乃至全球所有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和发展世界各国与俄罗斯相关的组织之间文化联系,特别是在交换学生、教师和其他的俄语专家方面的合作;促进在全世界俄语教师和俄语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全球范围内俄语教学领域先进的教育经验、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等教育资源共享。?? 协会不定期的举办俄语教学、文学和国情理论等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收集全世界的关于教授和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的信息资料,出版定期的刊物和相关的信息指南,促进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学法方面文献和教材的出版发行。?? 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的系列学术活动,不仅促进了俄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也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而且加强了各民族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对缓解国际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人类进步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三、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 普希金俄语学院创建于1973年。建院30年来,在面向世界弘扬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和为世界各国培养俄语教师队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了给在该院学习的外国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普院除了继续加强原有传统学科师资力量外,还于1999年针对本国学生增设了语文系,加强了外国留学生与俄罗斯学生课外沟通。?? 由于学院本身性质原因,普院经常作为活动发起人或组织者,与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相关的官方或民间学术团体联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除了承办国际俄罗斯语言与文学教师协会三年一度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俄语竞赛外,又于2002年1月,在俄政府侨务委员会、教育部倡导下,开始与其联合承办一年一度的“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俄语竞赛”。目的在于支持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各国的俄语教学和研究,使这些周边国家的年轻一代能更多一些地了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第一届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俄语竞赛于2002年1月8―15日在普希金俄语学院举行,有来自14个国家的101名地区俄语竞赛获奖的中学生参加了比赛。?? 第二届比赛于2003年4月20-27日举行;第三届比赛于2004年4月11-18日在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举行。?? “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俄语竞赛”同“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俄语竞赛”一样意义重大,不能仅仅看作是学习俄语的孩子们的一次语言知识竞赛,其间安排的丰富文化活动,让孩子更加了解俄罗斯风土人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更喜欢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在一些少年心中也会逐渐滋生出俄罗斯情结。?? 奥林匹克俄语竞赛为各国学习俄语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孩子们可以结交世界不同国家的新朋友。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在莫斯科度过的每一天都像过节一样,令人难忘。?? 四、俄语发展中心?? 俄语发展中心建立于2000年11月,是地区社会基金会性质的组织。?? 中心以“提高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在现代世界威望、最大程度发挥俄语作为国际文化互动的工具和认知并改造俄语世界手段的最大潜能”为使命,以“为俄语(作为母语和外语)教学和研究方面提供帮助、以俄语为手段推动俄罗斯全社会文化素质(普及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等)向前发展、建立和发展同国内和国外伙伴在文化、科学和社会等领域的联系”为己任。?? 中心与俄罗斯文化部、外交部、普希金俄语学院以及俄罗斯政府下属的“国际和文化合作俄语中心”密切合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适时提出在国际和社会文化领域的活动方案;就中心发展问题及时组织圆桌会议进行讨论;为建立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横向合作提供帮助;宣传并推广与俄语相关的科学、教学和文学出版物及艺术作品;对组织和开展的不同形式的俄语(作为母语和外语)研究和教学提供适当的帮助。?? 除此之外,俄罗斯教育部、文化部以及外交部等国家政府职能部门,也设有下属的促进语言文化发展和推广的相关机构和组织。这些规模各异的组织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从事着面向世界“推广和发展俄语、捍卫传统俄语的纯洁性”的事业。比如:俄外交部下设有“俄罗斯国际科技和文化合作中心”。该合作中心拥有不同名目的基金会,除了进行科技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外,在世界44个国家设有俄语培训基地,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俄语教师,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年培训各类俄语人才达12000人次。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供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