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编辑部

美国强强合作的范例??

--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分部??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两所世界著名的大学。1970年,两校利用各自在医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和资源,以整合医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打通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之间的分割为目的,联合创立了“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分部”(HarvardMITDivisionofHealthScienceandTechnology,简称HST)。成立35年来,HST一直是跨学科教育和研究项目的先锋,在激发卓越思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都卓有成效。目前,HST的在读研究生有420多名,毕业研究生超过了800名,其中不乏著名人物,如华人爱滋病专家何大一。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说“HST是迄今为止两校唯一的永久性正式合作实体”。前MIT校长霍华德•约翰逊认为:“在校际合作的创新性和成果性方面,没有比HST更好的范例了。”??

  一、HST的设立动因??

  1.社会对新型医生的需要。1960年12月,当选总统肯尼迪提出未来10年优先发展健康科学并设立国家医学科学院的思想,对后来的国家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主导思想认为,随着人们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医师在数量上的增长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医学研究需要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甚至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才能繁荣发展,而新型的医生必须在医学实践中整合现代科技的全部力量。此外,科学家和工程师也相信,科学技术要以人为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生命科学领域。??

  2.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方兴未艾,在生命学领域,诸如生物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新学科大量涌现,跨学科的合作延展到跨系甚至跨校的合作。到20世纪60年代,许多MIT的研究人员已经自发地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一项调查表明,与临近医学院和医院有关的协作项目已经超过了100个。同时,许多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也不断地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临床和研究问题。然而,仅靠教授之间志同道合结合起来的课题合作有种种不方便之处,私下合作的深度与范围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两校师生对设立新的学位项目,扩展、提高临床协作水平有强烈的需求。??

  3.MIT不设医学院的决定。在MIT设立医学院的呼声,随着NIH主任詹姆斯•香农博士1966访问MIT而达到顶点。香农认为,新型的医学院必须建立在以工程技术为优势专业的大学,才能加速生物工程这个领域的发展。他对过去20多年来MIT没有医学院却从NIH获得大量研经费的事实印象深刻,认为MIT很适合成为打破旧的医师培养模式的地方。香农允诺,NIH为MIT设立医学院提供5千万美元的资金支持。MIT的管理层和全体教授对是否设立医学院了严肃认真的大讨论,全体教授投票①的结果,反对意见略占上风。理由是:首先,设立一所现代医学院成本高昂,5千万美元根本不够,一旦仓促上马,将用尽MIT几乎全部的资金来源,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其次,波士顿地区已经有三所医学院②,波士顿周围的医院几乎全部成为他们的附属医院了。特别是老牌的哈佛医学院,多年来稳居医学院第一,与他们竞争没有必胜的把握。??

  这样,与哈佛医学院进行合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1965年12月,MIT理学院院长维斯纳尔致信哈佛医学院院长艾伯特,拉开了两校合作建立HST的序幕。??

  二、HST的特点??

  1.学科整合。在学术上,HST的最大特点是医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科整合。它提出的口号是“从临床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临床”。它所培养的医学博士不再是传统的医学博士,而是要在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数量科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它所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要对疾病的机理和表症、药物和医疗装置等有深入的了解,有相当的临床经验。所设博士学位项目有:医学、医学工程与医学物理学③、语音听力生物学与技术、放射医学等;硕士学位项目有:生物医学企业项目、临床研究人员培训、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等。培训项目有:临床研究人员培训、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学、语音与听力生物科技培训、医学信息学等。与此相应,对报考的学生,HST强调较宽的教育背景,而不注重窄而专的技术训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有独立进行科研的经验、能力,并有在生物学或医学应用工程技术或自然科学原理的强烈兴趣。2002年,HST适应信息社会的来临,新设立生物信息学和功能性基因学预备博士项目。HST还与MIT的斯隆管理学院达成正式合作协议,创设生物医学企业项目,其目的是培养一代新的生物医学企业领导人。学科整合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学习多种专业的课程,更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HST的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创新,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予以改革,更多地引入数理方法,强调原理和本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两校资源。HST的教授队伍有200多人,他们全是MIT、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④的正式教授,遍布两校各个专业。HST可以利用在MIT文化中系与系之间的交流没有太多的障碍这一特点,广泛地与MIT各系协作同时也很自然地使哈佛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成为HST的教学医院。教授中,一部分被HST正式联合聘用,一部分则以合作的方式参与。这些教授的考核、晋升等都在其原所属系或学院(医院)进行。为保持必要的平衡,HST尽量使哈佛和MIT承担同样数量的课程。HST的招生也充分利用两校各自的招生部门和程序,申请者须通过MIT有关系或哈佛医学院的考核,才能申请HST。文凭则由学生原报考学院颁发。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许多跨学期的大课分解,以学期或半学期为单位,以与两校校历吻合,使学生能机动选修两校的课程,也使两校教授能有充分的时间参与HST的教学。在管理方面,在MIT和哈佛医学院分别设有总部。MIT总部负责资源发展、社区服务、校友事务、对外联络、事件计划、技术支持和行政管理;哈佛医学院总部负责为参加HST的医学院学生提供援助。??

  3.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HST提出以研究生的方式培养医学博士,以打破传统上医学博士培养职业化的倾向,使学生能充分体验两所大学不同的学术偏好和文化,了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具备MIT和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所具有的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多数课程都引进了MIT常用的命题讨论,鼓励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讨论式教学还使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能相互影响,从不同的学科中吸取多种营养,对现象后面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位论文则明确要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调查以及对关键问题的分析。HST还首创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项目,使学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以及临床实践全系列的范围内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广阔的前景⑤。??

  在课程方面,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国际领先性。这是人才能力培养的主要保证。??

  三、HST的成功经验??

  1.两校领导的支持。没有双方高层领导的积极支持,任何合作项目难以建立、发展,何况在哈佛和MIT 这两个世界级名校之间的合作项目。HST最初的讨论,是在MIT理学院院长维斯纳尔与哈佛医学院院长艾伯特之间展开的。后来,维斯纳尔当选MIT校长,对HST不遗余力地予以推动,对HST最终实体化发挥了主要作用。其他对HST的成立给予热情支持的高层领导还有:哈佛大学时任校长普西及其继任博克、哈佛医学院副院长迈都、MIT校长约翰逊、MIT工程学院院长布朗、MIT教授委员会主席(后任MIT教务长)罗森布里斯,以及MIT生理系系主任、电气系系主任、哈佛预防医学系主任等。??

  2.一流的教授与优秀的学生。两校的许多教授确信生物学、自然科学和工程三者的联姻确实值得他们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教授积极主动的参与,不管目标多么远大,不管研究资金多么雄厚,不管领导者的热情多么高涨,学术项目都最终不会获得成功。在讨论成立HST时,两校并不是没有人反对,但更多的教授特别是大牌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随后更积极地参与到HST的教学活动当中。??

  可以说,优秀学生是各种合作项目长久存在与发展的最好粘结剂。HST的项目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总是能吸引来非常优秀的学生,形成招生→良好就业→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这样的良性循环。令人惊异的是,已经获得医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学位以及双料博士学位来HST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目前竟有近60名。??

  3.优秀的领军人。在HST的筹备阶段,两校领导就幸运地从纽约的爱因斯坦医学院挖来资深医学系系主任欧文•伦敦博士。伦敦博士的学术造诣深,管理经验丰富,特别是具有创设医学院的宝贵经验。伦敦博士不仅将HST的理念予以细化,在操作的层面上创造性地规划了HST的学术框架与课程体系,帮助筹备委员会从联邦基金(CommonwealthFund)争取到比较充足的筹备运作费用,及时开办教育培训项目,而且担任HST首任主任(HST唯一聘用的全职授)达15年之久,为HST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非常主要的贡献。1985年以后,HST采用共同任的方式,哈佛医学院与MIT各出一人。几任共同主席精诚合作,保持了HST的特质,并不断为HST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使HST得以健康发展。??

  4.明确的定位。任何合作都应该是合作双方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双方对合作体一般都会有两方面的担心:其一是合作体不能过分“独立”,否则就会反过来对合作方形成竞争;其二是合作体不能有“侵略性”,即合作的项目不应涉及合作双方原有项目,损害既有项目的利益,否则合作体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因为学院、分部和有关系都会竭力捍卫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实际上,HST在最初筹备阶段,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认为他们的利益可能受到侵害,院长给校长普西的信中明确要求校董事会,在该学院全体教授投票通过并给出具体建议以前不进行表决⑥。这差点导致HST不能成立的严重后果。

  最终公卫学院教授投票同意设立HST,但成功地阻止了HST设立“卫生管理”等学位项目的企图。两校董事会通过的HST章程中,以比其他学院更加严格的控制条文,明确地“限制”了HST的学术方向,设立多层权力机构防止HST“独立”。特别是在资金筹措部分,规定HST“不许对可能提供给已经存在或筹划中的其他项目的资金源构成威胁”,HST只能向从未给两校提供过捐赠或愿意提供额外捐赠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募捐。35年来,HST正是靠着自己明确的定位,靠着自己良好的理念与实践,“井水不犯河水”,才没有招致大的来自两校其他学院或系的反对,得以健康发展。??

  四、HST的教训??

  1.要避免久议不决。虽说在两个世界著名的大学之间设立联合项目应该是一件慎而又慎的事情,但久议不决则只会错失良机。从1965年年底开始筹划,两校高层取得共识,两校设立筹备委员会进行规划,哈佛医学院全体教授、MIT全体教授、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全体教授投票通过,1970年两校董事会批准项目运行,到1977年两校董事会才批准HST实体化,HST从酝酿到实体成立经过了漫长的12年的时间。如果说HST筹划阶段赶上了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一直蔓延的乐观主义⑦的末班车,使人们有足够的勇气考虑建立合作项目的话,那么,久拖不决则使HST错过了最佳的实体化的时机。1969年底,尼克松在一片反越战声中当选为总统,政策大变,医学研究的预算大减,不久,曾积极支持设立新型医学院的香农退休,HST失去了从国立卫生研究院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的可能。资金困难又直接影响到HST的规模与学术领域范围。实际上,原先两校的共识是设立一个“学院”(School),到实体化的时候,两校董事会仅批准设立规模小得多的“分部”(Division)。??

  2.不能盲目乐观。整合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绝对是一个好理念。但好理念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也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乐观。在HST的筹划阶段,人们都乐观地认为,在5年之内筹集到5千万美元不是什么难事。一开始启动资金的顺利筹集,更加剧了人们的乐观情绪。但实际上,虽然HST很早就聘请了精明能干的筹资专家、设立了专司筹资的办公室,并得到了哈佛、MIT两校发展办公室的支持,但资金筹措比预想要困难得多。到1973年6月五年期将满时,实际筹集到的资金仅仅为:捐赠基金330万美元,研究金190万美元。于是,权力机构将捐赠基金的存量目标修改为1千万美元。即使这个缩水好几倍的目标,直到1993年才得以完成。资金的缺口是HST不能照预想方案发展的重要原因。??

  3、要重视管理架构的设计。HST的早期历史中,缺乏清晰的管理(Governing,主要指权力机构的管理,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架构,是其迟迟不能实体化的重要原因;实体化后,低效的管理方式,又是其发展壮大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筹划阶段,两校采用任命临时联合委员会的方式,进行规划;在HST的章程中,也规定要设立董事会、政务会、预算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但是,除教授委员会以外的各委员会均由两校院长以上的高层官员组成,而且很多是一身兼数职,这样的管理架构并不能有效地包容两校不同的文化与管理模式⑧,而且在两校高层发生变动时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流于形式。后来,很多人经常连年度会议也因各种理由缺席,政务会等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以致1985年主任伦敦博士行将退休而需要对HST进行评估并决定新主任时,不得不再次临时组织以MIT前校长约翰逊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1987年以后,两校决定成立一个由12~16人组成的顾问(访问)委员会,委员从美的教授中选拔,每两年对HST进行指导和评估。

  注释:??

  ①美东各私立大学奉行“教授治校”的方针,凡设立新的课程、学位项目、新的系乃至新的学院,必须先由全体教授投票通过,才能经由院长、校长同意而提交校董事会(Corporation)投票表决。

  ②哈佛医学院成立于1782年,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873年,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893年。??

  ③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多所大学向HST学习,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

  ④附属哈佛医学院的17所医院的正式人员同时为哈佛医学院聘任。??

  ⑤传统上,医学博士以医生为主要职业趋向,哲学博士则以研究为主要职业趋向。??


  ⑥美国大学校长没有公司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那样大的权力,即使得到校董事会的支持,校长如果不经过院长和有关学院全体教授的同意,也不能与其他机构进行合并或建立伙伴关系。??

  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战胜轴心国后,美国人普遍认为这个国家无往而不胜,能实现它想实现的任何目标。这个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受曼哈顿工程成功的鼓舞,人们相信只要联合起来,就能在任何领域实现科学革命。??

  ⑧哈佛大学以所谓的“分散化”(Decentralized)管理著称于世,院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而MIT似乎正好相反。??

拟稿:韩骏审核:艾方林??
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
2004年3月2日

日期:2006-05-22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