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任不到半年的俄教育科学部长富尔先科接受《论据与事实》报的采访,就有关教育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安德烈亚历山大罗维奇,您说过,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仍需改进。据说,将对高校进行大规模检查,预计近一半的高校要停办,这是否属实?
富尔先科:现在俄罗斯有各类高校上千所,如果把分校都算上,有3200所,而改革前只有690所。高校的数量增加了四倍多,但教师的数量并未增长。相反,不少人离开了教育口。一些大学(更不要说其分校了)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甚至连办学的地方都没有。
记者:然而,从总体上看,既然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明高等教育的社会威望在提高。
富尔先科:这确实是个怪圈。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兴趣确实是增加了,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并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不是说他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是很多人本来就没想用所学的专业,他们只需要一纸文凭。我国教育的声誉在国内外都有些受损。
记者:不过,高等学府的数量增多这使得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至少有事可做,即使他们的水平达不到国际标准,总比让他们闲散在街头对国家更好些吧?
富尔先科:我赞同您的说法:人人都需要教育,教育与科学一样,从来都不嫌多。如果一个社会向往知识,这是好事。说明国家致力于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然而,目前男孩子上大学的目的往往是为逃避服兵役。所以,一些教育质量不太好但能使青年人免服兵役的学校也颇受青睐。
我们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对学校和学生都采取更严格的筛选。一段时间内,确实会减少在校学生的数量,但是这只是相对的减少。因为俄罗斯的人口状况如此,高校考生数量很快会低于高校的招生能力。
记者:杜马议员们撤消了一系列关于暂停实施教育机构私有化的法律条款,因此传闻要实行高校私有化,政府是否确曾考虑实施这类计划?
富尔先科:从来没有讲过要对中小学、专科院校和大学实行私有化。将要取消的是法律条款第二章关于暂停私有化的内容,讲的是教育机构从联邦管辖转由地区管辖,这便于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转由各联邦主体管辖。地方政府更清楚,本地区更需要哪一类专业人才。为了各州长不为难,明年的财政预算计划给各地区拨付270亿卢布。
记者:今年春天在讨论采取一些“不得人心”的措施时,还有个令人担心的传闻,好象说高等教育将收费。
富尔先科:今天,我们还无权要求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付费。问题不在于宪法保证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俄罗斯必需要有能真正带来回报的能人。不能仅仅因为没钱,就把大量的考生拒之门外。
对一个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仍将是免费的,至少在不久的将来是这样。然而,国家可能会相应地要求他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毕业后从事一段本专业工作一或者干满规定的年限,或者向国家偿还学费。还有,如果你被某家公司录用,那么由公司缴付你的学费。
记者:教育科学部长在某种意义上说算是政府里的预言家,您可能比财政部长或经济发展部长更清楚,咱们国家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富尔先科: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或用现在流行的说法――面临的挑战。比如生活质量――饥饿、疾病、冷暖等问题的解决。相应地,生物技术、制药、提高能耗效益的工艺等领域都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如怎样识别混在人群里的恐怖分子?
第二、资金。原则上,科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成为经济上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我们要弄清楚,有多少钱可以投入。
第三,我们的潜能:俄罗斯合适干什么,不合适干什么。比方说,我国的材料学研究一直很强。航天领域也有许多建树,从火箭发动机到航天医学都是我们的强项。
把以上三个方面罗列起来,其交叉点就是我们要优先发展的方向,那里是俄罗斯的成就所在。
记者:您认为我国智力潜能的特点是什么?俄罗斯的学校与西方有何区别?
富尔先科:与其他国家相比,苏联时期的科学和教育一向不太注重实际,我们学习并研究许多多余的东西,有时就是因为我们不算计该把钱花在何处。
此外,苏联时期人们少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因此最卓越、最优秀的人物都汇集到科学领域。不知您是否记得,学者中间曾流传这么一句好玩笑话:我们花国家的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今,这些优秀的人才面临着大量的机遇,而且常常有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些本来能够成为著名学者的人选择了其他的工作领域。
苏联时期科研强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许多跨学科研究。我以前在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那里学术交流自由,从事固体、半导体、核物理、天体物理、气体动力学等所有问题的研究。应该保留这类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所,同时我们不应该向科研人员要求短期见效。这样便可以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科研成就。
记者:以前,您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一系列条件,以便俄罗斯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经济。现在,您似乎没有时间做这些了,总是被一些事务缠身:一会儿是全国统一考试,一会儿是中小学开设宗教课。
富尔先科:是的。我现在遇到许多新问题。我同意一种说法,即全国统考问题已被炒作得走了样。如果问我有关统考的问题,我不能说需要构建立足于知识的创新经济。总体上说,我赞同统考的想法,但如何开展全国统考,则是另外的问题。
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人尤其需要拥有自由。如果强迫和压制一个人的个性,.你什么好的东西也教不会他,也不会取得什么结果。
(信息来源:2004年7月《论据与事实》报第30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