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编辑部

美国: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哈佛大学改革本科教学

  内容提要:

  2004年4月26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对外公布了其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报告,引起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对该报告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研究其改革建议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2004年4月26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FAS,其下属的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专门负责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正式对外公布了该学院近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本科教学大纲改革的建议方案。消息传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诸多主流媒体迅速予以报道。《高教纪事报》4月28日载文对这一改革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认为它强调了自然科学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的国际教育经历,并对这样一所闻名遐迩的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讨论。《纽约时报》4月27日载文说,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哈佛大学曾经进行过两次重要的本科教学大纲改革,每一次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此高等教育界的专家也期待着对哈佛文理学院最新的改革建议进行研究。本次教学改革的理念是迅速变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更宽泛的知识面,这必将对全美国的高校产生重大影响。

  一、20世纪哈佛大学本科教学大纲改革回顾

  哈佛大学有着优秀的学生资源、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多年来执世界高等教育之牛耳。该校一向重视通才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根据时代需要、通过不断反思而制定的本科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了当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本科教学大纲改革。40年代改革的结果是所谓的“红皮书”,强调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必须实施通才教育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制定的通识教育大纲(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一直实行到70年代末。其主要特点是课程以导论课为主,不强调对细分的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

  到了70年代,许多人对这一教学大纲设置提出质疑。经过深入讨论,哈佛文理学院对通识教育大纲进行了改革,其结果是对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核心课程”(The Core Curriculum)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每一位哈佛毕业生都应该既接受通识教育,同时又在特定专业领域接受良好的训练。核心课程体系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及思维习惯,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核心课程与一般通识教育有所区别,它认为教育的广度并非掌握一整套所谓的“伟大著作”,或是吸收一定数量的信息,或是对某些领域的最新知识有所涉猎。相反,核心课程试图让学生掌握获得本科教育必备领域知识的主要方法,并试图向学生展示相关领域现有知识及其研究方式、如何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如何应用这些方法,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专业各分支的不同课程尽管内容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强调特定的思维方法。

  核心课程的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1) 学生必须了解掌握和应用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知识的方法;

  2) 学生应该了解其他文化以及过去的历史阶段,以便更好的定义和理解其现在的生活经历;

  3) 教学大纲必须给学生一定的锻炼,使其对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评判式思考,检验自身的道德理念,客观判断不同的伦理传统和做法。

  4) 研究某一领域内的任一问题能够使学生形成理解及评判获得知识之路所必备的辨别能力。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吸收必备工具的最佳途径是给他们提供相当数量知识的课程。通过在专家指导下运用专家使用的方法解决某一领域内的难题,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5) 在解决不同领域难题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分析能力,会对学生今后探求自己所欲从事领域的知识产生持久的影响。

  核心课程并不是否认通才教育,而是通才教育的延续,只是其侧重点有所变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训练。核心课程体系的主要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思维、定量思维、自然科学及社会分析。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自1978年推行以后,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本次本科教学大纲改革的背景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柯比博士2003年2月1日的一次讲话中就本次教学大纲改革的主要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实力超群,我们应该以此为荣。但是为了进步,必须不断反思,任何沾沾自喜和自我满足都是自身进步的大敌。哈佛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大学,不断自我审视、反思和创新是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坦诚、公开地反思自己,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思考如何全面提高和改进。

  哈佛大学上一次本科教学改革是二十多年前进行的,新一轮改革时机已经成熟。本次改革必须针对下列基本问题:在21世纪前25年,何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识教育的长久目标是什么?如何在哈佛这样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如果哈佛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或曰“核心”,则该核心如何确定,如何以最佳方式传授核心知识?哪些专业知识是哈佛毕业生必须深度掌握的?如何给学生更多机会与教师直接接触,取代类似“远程教学”的大型讲座课?如何充分利用哈佛学院及文理学院与拥有众多杰出学者的其他兄弟学院同处在哈佛这样一所著名大学内的优势?

  在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中,本科学院已经学会了生活在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的阴影下,哈佛大学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更新本科教育的责任,给学生以更宽泛的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该考虑并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可以看出,本次教学大纲改革是哈佛大学为适应时代变化,提高自身实力,正视现存问题,反思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展开的。它反映了哈佛这样一所享誉全球的著名大学对本科教学和通识教育的一贯重视,反映了该校求真务实、自我超越的一贯校风。

  三、改革的主要思路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愈来愈显示出专门化、专业化和行业细分的趋势,迫使哈佛大学再一次重申进行文理科通识教育的决心,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终身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哈佛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知识丰富、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人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国内国外都能够过上富有成果的生活。为此,哈佛将进一步拓宽通识教育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经过改革的哈佛学院教学大纲将减少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哈佛传统的通识教育。

  此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有:

  1.重视国际化。

  哈佛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敏锐的世界公民。哈佛大学的美国学生必须能够理解本国的传统,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欣赏今后工作和生活的其他国度的传统习俗。对于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应该让他们在哈佛的生活与美国学生一样丰富多彩。

  2.注重文理科通识教育。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不断深入。因此,哈佛不仅要培养科技人才,还要让对人文、社会科学更感兴趣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今后生活中将会面临的公共政策和伦理道德问题中的科技因素。必须为所有学生提供理科课程,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基本了解,对生命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这些原理实现重大科技发明的方法有所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政策问题。哈佛学院的毕业生必须能够看懂《科学》、《自然》等专业杂志的新闻和解释性文章。 必须抛弃有些学生没有能力掌握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错误思维,同样不能假设某些学生没有能力学习理科课程。

  3.鼓励不同学科交融。

  现代科学和人文问题研究通常跨越传统的学科限制。必须鼓励学生思考跨越学科界限的问题,直接面对不同学科存在的学术争议。必须提醒自己,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系科划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尽管这些划分仍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并学会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合作。

  4.强调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

  教学的重点应从“教什么”转向“如何教”,推动师生之间建立“学习社区”。有人批评哈佛大学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太少,这种批评完全有道理。今后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小组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堂和上班时间与学生接触,还应评价学生的学业,评判学生的论文、课堂陈述和试验结果。哈佛学院的学生不仅仅坐在教室听老师传授知识,而且有机会直接在讨论班和小班授课过程中面对甚至挑战这些学者。

  5.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

  文理学院一直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必须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与其他优秀文理学院相比,哈佛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哈佛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研究对密切师生关系、推进学习社区形成的潜在作用。

  6.强调校内合作互动。

  随着越来越多哈佛文理学院的学者(包括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和宗教等核心领域的学者)被哈佛专业学院聘用,文理学院必须领衔筹划如何让文理学院的学生甚至教师从与其他兄弟学院的合作中获益。文理学院是哈佛大学的下属学院,必须帮助学生发掘校内存在的机会。

  四、改革的主要建议

  哈佛大学一直坚持通识教育,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的侧重点也各有异。当今世界,分工与专业化愈加明显,哈佛学院再次重申应强化包括艺术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通识教育。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看待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多重视野,并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培训和技能,为今后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改革教学大纲,哈佛学院期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把他们培养成为性格独立、知识丰富、富有创造性的个人。

  此次改革的主要建议有:

  1.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学习的机会,加强自然科学教育。

  这两个领域是自上次本科教学大纲全面改革以来变化最大的领域。改革后每一位哈佛学院的学生都要参与国际学习,形式可以是海外学习、研究或工作。哈佛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自然科学教育,其深度和广度与传统上对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要求相同。

  2.设立新的“哈佛学院课程”取代现行的核心课程体系。

  新体制的特点为:设立系列的综合性“哈佛学院课程”。教师必须确定学生需要知道哪些知识,以及如何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快速变化的领域中所受的教育能够在毕业后较长时间内延续。这些课程必须能够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介绍相关的知识、概念和主要论著;学会并强化推理能力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开发特点鲜明的课程资料用于哈佛学院教学,如有可能可向其他学院推广。

  学生还应该有机会通过在更大的知识领域选择课程来完成自己的通识教育要求。这些领域可以通过哈佛现有的院系划分来界定,要求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必须大力强化通识教育中对海外学习与自然科学两方面的总体要求。

  3.减少专业必修课,推迟专业选择时间。

  哈佛大学某些专业的专业学习占整个本科教学的一半甚至更多,建议减少专业要求,选择专业的时间(现在多数在大学一年级)应推迟到大二学年中期。推迟专业选择时间,再加上更具弹性的通识教育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确定深度研究的专业前,能够进行知识探索。各专业的目标及结构应由教育政策委员会进行重新审定,时间可以放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后。

  4.设立专门办公室协调学术指导的各方面工作。

  5.促进学习社区的形成,新生入校后为其创造机会与高年级学生互动交流。

  6.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最前沿研究。

  建议哈佛学院的本科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研究,并鼓励他们通过研究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问题来接触当今知识界最受争议重要论题。

  7.进行学期改革。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建议采纳哈佛大学学期改革委员会的建议,使得校内多数学院的学期日历同步,并建议每年一月专门用于学生的课内、课外实验活动。

  8.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小班授课。

  通才教育是所有师生的共同职责,因此必须强调小班授课,而且这一要求应该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新生第一年要求开设有教师指导的小组讨论班,比如新生研讨班或类似课程,其后要求各专业都要实施小组讨论班教学。鉴于此,今后十年中教师数量应有较大增长。

  五、各领域建议的具体内容

  1.关于通识教育

  1)用通识教育要求取代现行的核心课程以增加可选课程,使学生在更宽泛的领域获得教育,提供更大范围的课程选择,并为新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

  2)开发一套名为“哈佛学院课程”的新课程,作为新的通识教育要求的核心组成部分。

  3)哈佛学院课程应提供一种实现通识教育要求的方法。同时,学生还应有机会选择各系以及代表更宽泛领域的其他课程。

  4)确定哈佛学院课程的具体要求,对通识教育要求的结构进行界定。

  5)强化通识教育中的国际化和理科课程要求。

  6)重新评估说明文写作计划。

  7)各专业把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教学与反馈设为整个专业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8)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语言课程要求:入学时已达到现大纲语言要求者,应在选一学期外语课程,或一门外语授课的一学期课程。

  9)在通识教育要求和哈佛学院课程定义过程中特别重视定量分析技能的培养。

  10)成立理科教师工作小组,规划理科导论课程的重新制定,重新评审医学预科教学大纲。

  11)探讨将伦理道德问题纳入哈佛学院通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关于专业学习

  12)将选择专业的时间推迟到二年级第一学期末进行。

  13)各专业重新审查专业要求,将其降低到适合非专业性人才文理科通才教育的水平,各专业必修课程不得超过12门。

  14)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制定一套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现行的基础和荣誉两种学位要求。

  15)在可能情况下,应开发四年级毕业论文备选的最高要求限制。

  16)所有辅导课程有教授级教师领衔,负责监督教学大纲的实施及授课过程。

  17)所有专业对三年级学生开设有教师授课的小组讨论班课程,如条件不具备,也应确保所有专业学生能够选择有教师授课的小班课程。

  18)各专业重新审查专业必修课程,重新评估专业重点与跨专业学习机会之间的平衡,包括导论课程和高级课程。

  19)各专业首席导师或本科教学负责人(后一个名称更为清楚,建议选择该名称)应由资深教师担任,负责专业指导,监督学生学业进步情况。

  20)各专业(尤其规模较大的专业)应加大教师参与专业指导的力度。

  21)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

  22)每个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探讨专业学习的次数不少于每年两次。

  23)各专业应保证每位希望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都能有论文指导教师。
 
  24)各专业设立包括本专业学生的本科教学委员会,以便为改进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提供系统的反馈与建议。

  25)教育政策委员会应要求各专业重新审视专业目标与结构,确保各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3.关于新生教育及引导

  26)取消学生必须在第一年达到外语课程要求的限制。

  27)文理学院应继续增加新生讨论班课程,争取在2006~2007学年为所有新生开设足够的讨论班课程。

  28)要求所有新生在第一学年都必须参加由教师授课的小组讨论班课程,比如新生讨论班或相当课程。

  29)开设课程的系部设立明确的规定,保证学期当中及时更正学生的安排。

  30)要求学生第一年必须选择至少两门不按ABCD打分的课程,最多可选择4门。

  31)设立专门办公室,协调学业指导的各项工作。

  32)把确定专业前的学业指导与学业监督相分离,给每位新生确定一名学术兴趣相关的指导老师。

  33)采取措施鼓励更多教师担任学生确定专业前的指导教师。

  34)学业指导办公室组织系列晚餐会,每15名新生配一名学术兴趣相关的教师一起参加。

  35)根据目前学生选择专业的程序,各专业负责向学生提供专业选择的有关信息。

  36)建议在新生入学前就为他们分配好宿舍楼,并可以进入邻近宿舍楼以便参加高年级同学的活动。

  4.关于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

  37)学生在学期间应有相当数量的国际经历,所完成的国际经历将记入成绩单。

  38)增加暑期拨款、工资、补贴及贷款机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次国际经历。

  39)国际项目办公室与有关专业协商,确定海外学习计划,以便哈佛学院的学生能够参加并获得学位或专业学分,各专业应调整专业学习要求和课程序列,以便学生能够有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时间。

  40)增加拨款,使本科生能够参与由教师指导的暑期研究项目。

  41)为所有学生提供关于教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和获得资助渠道等有关信息及咨询。

  42)哈佛学院院长应会同校长、教务长和其他学院院长,制定相关政策,减少资金和行政障碍,促进校内教师互动。

  43)采纳学校校历改革委员会的意见,协调不同学院的教学日程安排。

  44)设立与校历改革相适应的一月学期(January term)。

  45)设立专门办公室,与学生、教师和艺术、体育、公共服务项目负责人共同协调一月学期开设的整套课程。

  46)人文学院应为哈佛学院增设更多表演及创造艺术类课程,文理学院及时考虑设立艺术表演类新专业和新专业方向的建议。

  47)哈佛学院与菲利普布鲁克斯协会(Phillips Brooks House, 哈佛学院内最大、最古老的志愿公共服务组织)以及其他机构一道为有意在课程中增加公共服务内容的教师提供帮助。

  48)含有公共服务内容的课程,其相关环节的参加人数不超过12人。

  5.关于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49)增加用于小组讨论课程和小班授课的教室数量,教室布置应更加灵活,以方便小组讨论,并配备适当的多媒体设备。

  50)演讲厅设置应方便互动式教学,尽可能多的配备相关教学设备。

  51)将大班级(学生人数超过22人)分成2个甚至多个小组,每组人数从18减至15。

  52)所有新教师应接受教学法培训,包括指导和评价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的授课教师。

  53)文理研究生院设立新的奖励基金以奖励优秀教师。

  54)各专业和课程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项目,并为这些机会的引入提供支持。

  55)各课程每学期布置多次书面作业,每学期期中以前至少布置一次记分的书面作业,以便学生检查学业进步情况。

  56)各课程在期中和期末分别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以网络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课程提出各自的问题。

  57)学院应更加紧密地协调支持教学法的各项活动。

  六、研究哈佛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文科理科界限划分明确,学校和学科设置过于专门化,存在大批单一学科类型的学校,缺乏实施学科交融和通识教育的大环境。教学大纲设置过程中,偏重专业课程,较少强调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较欠缺,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相比,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哈佛大学本科教学大纲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和创新。

  成功的实践离不开正确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具备一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像哈佛这样的美国著名高等学校,其本科教学均有一套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基本思想及理念。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完善和充实。 研究哈佛本科教学改革,可以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并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教学改革是深入研究、科学决策和长期实践的过程。

  纵观哈佛大学本科教学大纲改革的历史,每一次都经过精心组织、充分酝量和深刻反思,每一次都是自我提高、科学决策的系统工程。本次教学大纲改革从酝量到提交建议初稿一共花了近两年时间。在最终结果确定以前,还必须经过近两年的深入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和精心修订,并提交院务会审查通过。也就是说,整个教改从启动到实施将经历近4年时间。这一过程严肃、认真、民主、科学,其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和自身使命是思考改革的三个重要基础。

  哈佛学院本次教改针对21世纪前25年科技、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重点回答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如何实施通才教育、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次改革将影响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本科教学改革也应该做到高瞻远瞩,针对高等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深入、长期的探讨和实践,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有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学改革必须思路清晰,措施具体可行。

  哈佛本次本科教学改革思路非常明确,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了实现目标,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包括课程设置、行政保障、财政支持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使得教学改革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序实施。

  国内的教学改革也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和理念,改革的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同时必须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确保改革思路的正确性。改革应兼顾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

  5.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本科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协作。此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哈佛大学校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强调跨学院、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本次教改建议中,哈佛文理学院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统一领导(如制定统一的校历)、加强各学院之间的合作、加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互动、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协调学生住宿及社会服务等各方资源等。这种内部统一协调的系统思维同样值得我们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借鉴。

  哈佛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大纲改革目前尚在进行中,最终的结果还有待观察,我们将密切关注其改革进程。但是不管如何,其改革的严肃性、目的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附件:参考资料:

  1.Sara Rimer,“Committee Urges Harvard to Expand the Reach of It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7, 2004. http:// www.nytimes.com

  2. Thomas Bartlett,“Harvard Proposes Overhaul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With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Study Abroad”.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pril 28, 2004.  http://chronicle.com

  3. Harvey C. Mansfield,“How Harvard Compromised Its Virtu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pril 21, 2004. http://chronicle.com

  4. Barry Schwartz,“The Tyranny of Choic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January 23, 2004. http://chronicle.com

  5.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网页。http://www.fas.harvard.edu/curriculum??review/

  6. http://athome.harvard.edu/programs/curriculum/curriculum1.html

  拟稿:吕培明  审核:查卫平

  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

日期:2006-05-26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