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耶鲁大学校长莱文(RichardC.Levin)博士于2003年12月11日在《国际论坛》报刊上撰文论述中美大学间学生、学者交流的重要性,呼吁美国政府加快处理签证审查程序,让更多的中国学生来美求学(标题为《Let the Chinese Students come》)。
目前,美国保护主义的复苏正威胁着中美关系,我们应很好地思考一下那些有助于建立两国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因素和机制,因为中美两国在今后四分之一世纪内注定会成为世界两大强国。
今年是邓小平开放政策扩大派遣留学生25周年纪念,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打开了外资大门,并且开始了惊人的经济改革,经济年均增长率近10%。开放政策不仅允许外资流入,同时也打开了自1949年以来首次学生、学者双向交流的大门。
1978年以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中国的教育机构学习,580,000多名中国学生则在美国的高等院校就读。在早年,大多数中国学生留在了美国,但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大学支持力度的增加,各种机遇多了,趋势开始扭转。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中较为年轻、最有前途的领导者,以及著名高等学府的大学教师中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美国学位。
我们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从我们的大学工作经历中发现,在这儿学习的中国人回国后多半赞成更大的开放度、更自由的思想交流以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良好关系。随着那些在美国受过教育而后成为的中国领导者的人员的不断增加,我们会奠定更牢固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事实上,出于同样原因,我们也应该送更多的美国学生去中国学习。
2001年“911事件”以来,出于安全考虑,美国移民服务局及国土安全部加强对签证申请的审查,以搜查潜在的恐怖分子。中国和其它国际学生前来美国遇到了障碍。虽然学生签证被拒的百分比仍然很低,但大部分学生为取得入境文件经历了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如果签证处理的冗长耽搁持久不改,就会有更多的中国和其它亚洲学生不来美国,转而去欧洲学习。显然,这样做有利于将潜在恐怖分子挡在我国境外,但我们必须权衡事实,即学生交流是对长期性全球安全的投资。
25年来,我们与中国交换学生的经验,增进了和平的双边关系。由于学生、学者自由流动的缘故,涌现了一系列教学、科研合作活动,而且现在已开始形成专门机构。
2003年的11月,耶鲁大学在北京大学设立了新的植物遗传学合作研究所,在上海复旦大学也成立了一个生物医学研究所。这些都是重要的举措。每个研究所有120个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这些合作项目都是通过学生、学者交流中产生的个人联系而促成的。这种安排不仅把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还吸引了这些机构的领导人来参与,他们往往是中国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政府领袖有上台下台,但是大学却是持久的。美国和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多地开展合作项目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纽带也变得更牢固,相互理解也更深刻。随着大学教授和行政人员在社会受尊敬影响力的日益加深,并由于经常接触政治人物,并为其提供咨询,所以他们能够扮演一个有益于稳定的角色,维持国家之间重要而持久的渠道畅通。
主要参考资料:
1.耶鲁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提供一手资料
2.《theChinaPress》(January13,2004)
拟稿:王文华 审核:艾方林
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2004年2月1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