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关于推广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

教基司函〔202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校减负提质增效,提高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水平,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我司组织遴选了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27个典型案例,现予推广。请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

  附件: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2年7月14日

附件

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一、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丰富“作业超市”落实“双减”要求。学校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兴趣等特点,通过整合资源、自主创编,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丰富多彩的分层作业超市。作业超市分必选、自选、精选三类,其中“必选区”侧重基础型作业,主要是知识的巩固与预习,学生人人必做、落实双基;“自选区”是易错型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星级作业,难度系数为一星、二星;“精选区”为拓展实践型作业,难度系数为三星,适合学优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实际选择、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通过整合学习任务、强调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必选区作业;通过有效评价、多元鼓励,帮助学生选择针对自己学情的自选区作业;通过培优训练,鼓励学生尝试选择精选区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推进作业改革。学校制定作业设计改革指导意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建立每日作业审核监管及公示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提前预估每日作业总量,了解学生每日作业完成率,加强对作业布置的过程性管理,有效控制作业总量。推行每周二为“无作业日”,教师统一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定期组织作业设计与优化专题培训,开展“系统化构建学校作业体系”学习研讨,举办教师作业设计大赛,教师全员参与,着力构建接受性、研究性、项目式三种类型作业体系,切实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三、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沈荡中学作业管理“控量提质”。学校创新作业选用制度,从“省配作业本”、“市编单元指导与评价”作业中筛选出必做作业内容,从“县编素养练习卷”中确定选做作业内容,兼顾好统编作业的“质”与“量”。加强作业统筹协调,强化年级组、学科组联动,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的比例结构。建立校级作业管理制度,通过嘉兴市作业管理平台和学校自编学生回家作业记录本、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检查本“一台两本”,推行“面批和抽检”双管齐下的作业评价,实现作业总量可管、质量可控。凝聚师生减负共识,学校破“控量”式作业管理,立“提质”式作业改革,让作业形式更加灵活、难度更具梯度,减负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驱力,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学研究,激发专业发展活力。

  四、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永安路小学为学生量身定制“配方作业”。学校聚焦作业减负,为学生量身定做“配方作业”,推动实现作业提质增效。学情配方实现提质,充分运用大数据建立“一人一档”学情档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基础类、拓展类、创新类三类作业,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指尖上的智慧》系列实践活动课程,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开展“小小设计师”“我是小当家”等作业,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科配方满足增效,以数学为例,设计融知识性、创造性与生活性三位一体的作业,其中低阶段的《生活中的数字宝宝》《美丽的图形》培养学生搜集、发现数字和几何图形运用能力,中阶段的《变化的影子》《活动角》帮助学生了解位置与方向、增强动手能力,高阶段的《超市购物》《测量校园里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家校配方促进共育,专门设计“师生同行”“亲子实践”等作业,促进教师从学生视角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重温学习乐趣,融洽亲子关系,实现家校携手共育良好格局。

  五、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第五小学推广项目式作业增强学习趣味性。学校建设项目式“五育”作业资源库,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130多个分年级、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作业包,涉及传统节日文化探索、儿童阅读、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教育等领域,增强作业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班级可选择5个作业包开展研究性学习,每10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从班级作业包中选择研究学习内容,自主确定探索主题并拟定计划推进。学校选派78名教师作为“项目导师”供各研究小组自主选择,教师全程对项目推进情况跟踪指导,按时提交项目“推进记录表”。小组在导师指导下,采取分工式合作,分阶段开展项目研究,形成不同阶段总结,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制作总结性汇报手册,完成项目研究学习。建立评级激励机制,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评选,对评选出的“五育作业小达人”等进行表扬奖励。

  六、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第三小学做好三道“作业菜”推进减负提质增效。学校着力促进课前、课中、课后相衔接,给学生上好作业布置“三道菜”,形成课堂教学闭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前预习阶段布置作业“开胃菜”,注重引导学生熟悉学习内容和增强学习主动性,设计巩固性、探究性、操作性、尝试性四合一预习单,同步推送微视频帮助学生自学新知识。课堂教学阶段布置作业“下饭菜”,注重体现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自学、互学、展学任务单,开展课堂问诊,考察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情感共鸣度等情况,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交流的综合能力。课后阶段布置作业“拼盘菜”,注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设计基础过关型、能力提升型、探究拓展型等不同类型作业单,切实发挥作业育人功能。

  七、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多样化云端课堂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教研,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横向监管,形成线上教学“234”模式。“2”指学生知识层面和心理层面,知识层面依托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导学任务,教师上课时连线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心理层面通过线上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和居家学习。“3”指课前、课中、课后阶段,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科组教研作用,细致备课;课中活化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主动学习;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及时进行作业反馈,形成教学设计的完整闭环。“4”指研究学生、设备、课堂、评价等四个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盲点,指导教师熟练掌握网上教学模式和教学软件使用方法,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统一教学重难点、课程进度等,充分利用“家校本”对学生作业进行一对一批改、一对一反馈、一对一辅导。

  八、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小学悦动智慧课堂提升学生居家学习质量。学校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线上虚拟学校,构建悦动智慧课堂,满足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需求。线上教学平台从课程设置到教师、学生、管理团队的不同功能分区都有完善的模块,通过全员培训、答疑咨询,指导师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各学科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线上教研集备活动,实施悦动智慧课堂研究,吃透教材、深度学习、精研作业、监控质量,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优势,用好小奖杯、上台发言、随机叫人等工具,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互动性,并制定线上学习好习惯公约,课前课中提醒学生养成学习好习惯,课后督促用眼卫生和体育锻炼等,督促学生自主自律。组织管理团队和专家在后台实时监控课堂听课巡课,及时掌握课堂情况,每日一反馈,并通过学生课堂互动、课堂报告、作业情况等数据,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线上教学实效。

  九、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通过集中业务学习、周教研活动、日常教研、“老带青”一对一指导方式强化教学研究,坚持大单元整体备课,纵向关照学段特点、横向把握单元重点、系统考量单元教学目标,着力单元整体设计,探索结构化教学模式。坚持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前利用预学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预习为精准教学作铺垫;聚焦核心问题,构建“情境—探究—表达—运用”课堂教学新常态,着力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巧用学习单,让学生在讲中练、练中学,学练相结合,实现一课一得,打造高效课堂。

  十、河南省许昌市第一中学“345”工作模式筑牢教育主阵地。学校结合实际,采取“345”工作模式,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3”是在全校推行脑动、手动、嘴动的“三动课堂”教学理念,打造全新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是实施班级协调、年级督查、学校评查、家长监控四级作业监管,确保减负不减责。“5”是围绕“五化”设计作业,即:作业内容一体化,按单元将作业分层为“基础练习”“能力提升”“综合拓展”几大类;作业完成限时化,严格将各学科作业总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作业选择自主化,设置各学科“基础练习”为必选作业,“能力提升”“综合拓展”为自选作业;作业设置多样化,围绕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适当布置实践性作业;作业评价多元化,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监督、教师点评多个层面展开作业评价。

  十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成长。学校聚焦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确立了“三性三化”课后服务实施原则,即坚持自愿性、公益性、选择性和多样化、个性化、校本化,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努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课表,各兴趣班不限报名人数,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活动课程,增加平行班次。统筹协调多方资源,与专业机构合作,在高年级开设合唱、戏剧班等活动课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国家场馆合作,开设科技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聘请专业体育师资,指导低年级以体育游戏为主、中高年级以体育技能为主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将足球节、排球节、班级篮球节、小小奥运会化整为零,融入课后服务内容。开展“我与大厨面对面”“我为全校送加餐”等劳动体验活动,同时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嘉年华、家庭星级挑战赛,积极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在高年级设置“自主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组建俱乐部和社团,培养学生自主性和领导力。

  十二、上海市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家校共建高品质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动员全体教师担任学生成长导师,聘请家长代表担任学生成长顾问,并联合组成课题导师团,在课后服务时间,围绕小问题、小议题、小话题、小主题、小课题开展“五小”探究性学习,构建“创客空间”“中草药科普实践馆”等探究性学习场所。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和成长需求,融“家、校、社”多方资源,研发百余门亲子线上微课,丰富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形成了“与经典同行、与成长为伴”亲子阅读品牌,每天均有2000余个家庭参与阅读活动。

  十三、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小学特色田园课程助力课后服务。学校以“行知田园课程”为抓手,组建近40个社团,将课后服务与学生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课后服务基地,开辟谷蔬种植、四季花木、草药栽培等6个功能区,配建植物科普园、农耕文化展示厅,配齐配足农用器具,为课程开发提供必备条件。开发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组织创编校本课程读本《田园行知》,结合四季农事和小学生成长规律开发“蚕课程”“蒲课程”“药课程”等拓展性课程,内容涉及阅读、写作、写生、科学、运动五大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并邀请技术人员,每天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开展劳动相关社团活动。建立行知课程周实施机制,结合时令开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主题教育,将《土地的丈量》《大树和小草》等植入课堂,让教材“活”起来。

  十四、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构建五育并举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校聚焦德育引领、实验创新、艺体社团、劳动实践等方面,着力打造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德育引领主要以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青春礼、宪法日等活动为载体,厚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验创新主要是让学生在AI工坊、飞行器实验、STEM等实践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绽放智慧之花。艺体社团主要以交响乐团、慈善音乐会、中外戏剧节、体育赛事等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艺体爱好,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强健学生体魄。劳动实践主要依托校内种植园,设置勤工助学岗和外语“跳蚤市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十五、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中学利用乡土资源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学校充分结合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后服务课程,组建涵盖文化课程拓展、体艺特长培养等方面的19个学生社团,不断厚植学生爱家乡、建家乡的乡土情怀。立足客家聚居区实际,开发《客地风情》课后服务活动课程,通过走进客家村庄、了解客家族群迁徙历史、考察客家建筑风格、探访客家风俗人情等方式,感悟客家少年新时代历史使命。依托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立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标本制作及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社团,将课程与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十六、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引入“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学校积极引进“陶艺”非遗文化,挖掘陶艺文化资源,建设陶艺教室,打造陶艺特色课程,编制陶艺制作手册,展示陶艺文化作品,营造陶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陶艺”特色课程采取循序渐进方式,低年级以“彩泥”为铺垫,为接触陶泥搭好“桥”、练好“功”;中年级初探陶泥,初步了解中国陶艺文化发展史,运用各种辅材开展陶泥造型创作;高年级熟练技法,制定创作步骤并有序进行创作,培育鉴赏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学校还与江西景德、浙江龙泉等地校园陶艺工作坊建立学习共同体,特聘校外美术课程教师及当地民间艺人参与课后服务。每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齐聚“陶淘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创造出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小作品”,在做中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喜悦。

  十七、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漓江路小学统筹资源构建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校合理统筹周边资源,开展校馆共建、校企合作和大学小学“手拉手”,研发素养、品格、体验、特色“四类课程”,构建特色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工厂、进大学和进实践基地。与党史馆、初心馆和诚信馆共建“红色基因传承”“诚信教育”“党史厉行”“强国有我”系列品格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展舞龙、古筝、国画、古琴、甲骨文等素养培养,与客车制造厂合作开展“匠心传承”“创客课程”“劳动教育”等职业教育体验。学校还组织学生对某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并委托大学教授对部分活动课程开展“导师制”教学指导,有效推动课后服务走深走实。

  十八、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整合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学校采取垒筑阵地、拓展项目、整合资源、孵化队伍等方式,开展各类科普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开展“科创主题”系列活动,打造科技长廊,展示科创作品,评选“科学之星”,依托学校“创客室”构建“科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涵盖科学实验、无人机、3D打印、人工智能、开源硬件、机器人等8门活动课程。构筑云端科技馆,共建家校“沉浸式”科创育人环境,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实地参观学习,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平台,引进太空探索流动科技展供学生探究学习。邀请科学家到校开展科普讲座,拓展孩子科学视野,培养50余名科技小讲解员志愿者。打造科创展示平台,借助科技节、科普展让学生展示风采,学生在全国科技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十九、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小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广泛借助校外资源,着力开发“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分年级分层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联合省地矿局挂牌成立“明天小小院士——创美学堂”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地质科学三点半”课程;联合省军区、省图书馆、包公园、红色场馆,开展国防、思政、安全教育和森林课堂研学,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联合安徽省少儿出版社,开发《蚕丝王国神奇冒险》等活动课程,让学生体验养蚕劳动乐趣;联合国家航天育种技术中心,开发《太空育种》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太空种子的生长历程。该校还开发了“课堂内外”配套平台管理系统,通过学情展示和评价管理,推动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二十、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开发STEAM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学校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以及体艺活动、德育、综合实践等开展要求,开发“智造”“智航”“智创”“智工”“智艺”“智验”“智影”“智竞”八大类STEAM社团活动课程,以“兴趣课超市”方式供学生选择。将信息技术编程与机器人创意活动相结合、理化生虚拟实验与“实景”实验相结合、音乐教学与音乐创意相结合、美术教学与3D打印建模创意相结合,丰富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内容,加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学习训练,强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十一、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东关小学运用教育信息化赋能课后服务。学校通过搭建一站式课后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包含107项课后服务内容的“双选菜单”,实现课程选择、实施和评价一体推进。通过平台,可以根据活动课程和场地“一键”批量排课,家长和学生可以在线选课,实现“走班选读”。根据活动课程报名人数,教务处进行班次编排和师资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和场地作用。通过日常网络巡视,可收集活动课动态数据,对课后服务开展过程性评价。家长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参加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作出评价,定期开展线上民意调查,征求家长对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的意见建议和满意度,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效连通,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二十二、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AI赋能学生“智慧”成长。学校依托校本网络学习空间,突出AI智能优势,赋能“双减”提质增效。打造课程样式,构建“学科思维—班级特色—传统文化—专业课程”四级课程体系,凝练三类思维训练集36册,打造基础课程153门、精品课程64门。重构课堂模式,利用“空间创设”技术,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空间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阶段成果。改革学习形式,学生通过设计模型、搭制硬件、编写程序、组装调试、反思分享“五步法学习路径”,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应用与自我创新融合发展。创新评价方式,制定综合素质评比方案,以“项目式学习成果展”为载体,为每名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通过“项目答辩初评”“升级优化复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十三、广西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第五实验小学拓展阅读空间。学校组织开展“美声美阅”书香校园系列特色阅读活动,让全体孩子爱上阅读。“云朗诵”由一名老师和学生进行美文分享,并带领全校学生诵读经典片段,走进经典,品味书香,用最美的声音朗诵,用最美的姿态阅读。“每周一推”在周末通过微信公众号创设亲子阅读平台,推送适合各年段学生的书籍,充实学生周末时间,丰富阅读方式。“书香流韵”由学校在每间教室打造特色“微型图书馆”,月末学生到同年级“微型图书馆”中进行交叉阅读,感受分享的喜悦。“校长下午茶”由各班评选出每月阅读打卡小达人,校长送上亲笔书写的精美书签作为奖品,并与小达人们畅谈阅读之“悦”,鼓励学生们亲近书本,爱上阅读。

  二十四、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春秋小学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自主设计24类劳动项目、8种职业体验,分低、中、高学段制定劳动教育任务清单,扎实开展劳动教育。设立劳动教育课程,每周设置1节劳动课,开设学校、家庭、社会3类劳动课程,将零散式、碎片化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组织开发劳动教育精品微课程、短视频和课程案例。加强家校社联动,邀请家长、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劳动课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参加主题沙龙和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开展班级、校级生活“小达人”评比,分年龄段设立系鞋带、叠衣服、整理书包等10余类趣味比赛,让学生现场展示劳动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兴趣。

  二十五、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学校推出制度导航、流程护航、评价领航、家校协航“四航”举措,切实抓好睡眠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制定躺睡管理制度,统一采购睡垫,将图书馆、综合教室等作为午睡场地,分区块为学生提供躺睡必备条件。设置作息时间表,精减书面作业,发放告家长书,保障学生睡足睡饱。设计躺睡流程,做足“前身后展”,睡前阅读、听音乐,醒后做操、整内务,帮助学生睡好睡香。探索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多途径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保障学生每天睡足10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十六、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构建关怀机制提升教师获得感。学校聚焦合理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6+2”弹性上班模式(核心工作6小时、弹性工作2小时),适度放宽考勤要求。精心布置“幸福小家”,定期更新阅读书籍,为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子女提供贴心托管。实行“双假”(恋爱假、亲子假)申报机制,教师一个月内可以申请一次为期一天的“双假”。优化工作机制,整合工作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压力。通过拍摄微视频方式,动员教师参与“每个人都了不起”活动,每月为教师准备一杯奶茶、一张电影票、一份小糕点,渗透人文关怀,让教师收获“幸福时刻”。

  二十七、福建省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五有”措施关爱教师。学校推出让教师有时间、有健康、有精力、有温暖、有动力“五有”工作机制,切实关心关爱教师。统筹安排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不再坐班,减少教师轮课次数,让教师“有时间”。开设休闲茶水吧,为教师提供水果点心;修建游泳池、活动室及健身房,为教师提供体育锻炼场所;开设心理驿站,方便教师“心理咨询”,让教师“有健康”。规范涉及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坚决杜绝教师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将每周教师例会改为两周一次,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让教师“有精力”。为有需要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三餐服务,解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后顾之忧;在节假日为教师“送温暖”,为生病住院教师表达“人文关怀”,让教师“有温暖”。把教师课后服务工作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工作内驱力,及时发放课后服务补贴,让教师“有动力”。

来源:基教司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