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近年来,上海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上海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方面的工作做一汇报。

  一、充分认识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1. 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海正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此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保持城市发展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是上海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有进城务工人员300万人以上,已成为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构成,他们为上海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约有85%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约 60%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低技能要求的职业岗位,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因此,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对于提升本市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为上海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劳动者意义重大。

  2.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上海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这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学习型城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全体市民的学习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尊重。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他们是上海市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使之成为新上海人,是建设学习型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就业、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会受到各种制约,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发展能够得到实现或成为一种可能。所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也可提高社会和谐的程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的职责范围

  首先,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作为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理所当然的要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次,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办教育”转变为“管教育”,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为所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公平、有效的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服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其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国家进步的标志。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相对于城市的人群来说,他们是弱势群体。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来体现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职责,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八大工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其第四项工程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文件规定:各级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专业特色,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招生上,以求学者持有的初中、高中毕(结)业证书为依据,取消年龄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实行注册入学,一年多次招生;在收费上,既要考虑教育和培训的成本,也要考虑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承受能力,可通过助学金或酌情减免收费等形式,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予以资助。各行业、企业要从生产工作需要出发,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倡导各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关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供教育服务。

  二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服务。把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服务。从2000年起,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就作为乡镇成人学校的考核指标,并作专项统计;鼓励职业学校开展非学历培训,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三、花大力气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

  上海的进城务工人员具有数量多(300多万)、居住分散(街道、乡镇都有)、从事工作的面较广、生存是第一要务等特点,开展培训难度很大。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乡镇成人学校开展培训

  对居住在郊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我们充分发挥乡镇成人学校的作用,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作为乡镇成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据对本市郊区成人学校的统计,2001年至2004年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分别达5.8万人、9.9万人、10.7万人和23.1万人。如南汇区祝桥镇成人学校组织镇域范围内服务行业进城务工人员学法律、学知识、学技术,培训结束后发给结业证书,务工人员实行持证上岗。松江区泗泾镇成人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实行分段付费办法,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吸引了大批务工人员参加培训,该校开办的文化、技术班中进城务工人员占30%以上。

  2.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培训

  市中心区也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在从事家政、安保、绿化等工作,我们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对社区内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展了法制、安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教育和家政、绿化、保安、环卫等社区服务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本市的5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都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作为社区教育实验的重要工作来抓,据不完全统计,这五个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每年在35万人次左右。

  3.通过行业、企业开展培训

  对在企业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按照“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由行业、企业根据生产工作需要的实际,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如上海建工集团有务工人员7万多人,根据需要,开办了安全知识、技能知识、等级工等培训班,各项培训的数量都在2万人次以上。又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有务工人员9700余人,仅今年上半年,举办岗位安全知识培训35期,3700人次,法律法规培训20期,1300人次,操作技能培训65期,4500人次。

  4.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对特定群体的培训

  近几年来,配偶为上海户口的外来女性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为1.03万人,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配偶为上海户口的外来女性总人数为11.5万人,其绝大部分来自外省市农村。她们暂无上海户口,又没工作,家庭普遍比较贫困。为使这些外来媳妇提高择业能力,为她们创造就业条件,以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为推进上海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2004年2月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启动实施“万名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慈善项目,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出资170万元培训外来媳妇2441名,其中1326人上岗,上岗率为53%。2004年5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又出资500万元,支持该项目的实施,至2005年1月,已培训外来媳妇3203人,上岗率为63%,该项目正在继续实施中。

  5.通过群众团体开展普及性培训

  由市总工会、团市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千校百万”民工培训活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中法制观念单薄的特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建立了“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几年来,本市已建立了120多所各种形式的外来人员普法学校,百余万人参加了法制培训,其中50万人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在所有这些培训活动中,各级各类的成人学校都积极参与,大部分的培训基地、培训学校都建立在成人学校内。

  四、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如何有效地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按照“开放、包容、倾斜”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工作的开展。

  1.开放

  就是所有的成人教育机构(成人高校、成人中专、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等)都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所有的成才渠道(自学考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都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做到无障碍入学(即不论户口)。最近,为了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培养更多适应上海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委决定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在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中举办成人(业余)中等职业教学班,举办这类教学班的学校可自主设置专业、自主确定招生办法、自主确定招生人数、学员实行注册入学、收费按2000年标准执行,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单科累计制,这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管理上也更适应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二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一批开放实训中心,首批34个已在建设中。到2010年,以10万人群建设一个开放实训中心,全市将在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地域建设200个左右的、覆盖城乡的、覆盖所有行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开放实训中心全部向社会开放,这为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已在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部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

  2.包容

  上海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城市精神,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中,同样渗透了这样的理念。

  “不歧视”是我们在开展各类公益性培训时的一条原则。上海的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在开展各种公益性(免费)培训时,凡进城务工人员愿意参加的一律欢迎,进城务工人员可与上海市民享有一样的学习权。

  “一视同仁”是大中型企业在开展培训时非常关注的一条原则。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他们作为企业的一员,也应该享受职工就业培训的权利。如上海建工集团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实施提高职工素质工程,他们明确规定:全员培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在上海的一部分区县、街道,在核定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经费时(每人每年1~2元),把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数也作为人口基数。做到了工作纳入,经费也纳入。

  3.倾斜

  进城务工人员相对本地居民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对在企业找到工作的,强化岗前培训;对在社区从事个体劳动的,及时告知培训信息;对就业有困难的,通过社会团体进行专项资助(如外来媳妇培训)。同时,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以打工为重的特点,在培训时间上也以业余、工序空闲、雨季等为主,使他们做到挣钱、学习两不误。

  几年来,本市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纳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纳入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