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宁波:开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新局面

  宁波地处我国最具活力的区域――长三角南翼,全市辖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553万,外来务工人员203万。多年来,宁波市坚持“以港兴市、产业立市、科教强市”战略,着力推进“港口建设、对外开放、科教兴市、城市化”四大突破,大力实施五大临港工业、十大重点优势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8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人均收入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前列。除城区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是优化城镇劳动力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宁波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正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2004年,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到2008年,确保全市有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50万农村劳动力完成转岗就业。2005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已成为当前我市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政府主导,强化统筹,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政策保障体系

  1. 建立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把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领导,宁波市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宁波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加强沟通配合,明确本系统工作要求,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北仑区强化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从有关部门抽调了20多名干部进行集中办公,下设综合、调查、培训、政策和督导五个小组。各镇(乡、街道)都建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组织机构,把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县、镇三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培训组织体系。

  2. 推行政府买单

  为了切实搞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甬党〔2003〕4号)关于“从市和县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山区移民”的精神,规定每一个愿意参加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一次享受政府买单、限额补助的权利,为有效推进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慈溪市针对民营企业量大面广、务工农民多的实际,为调动企业加强对务工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规定从今年7月起,企业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专项教育培训经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对完成培训指标任务的企业,允许将专项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当年节余部分留作本企业下年度使用,对未按规定开展培训工作的和未完成当年度培训指标任务的企业,由财政部门在该企业提取工资总额1.5%以内资金,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使用。

  3. 实行目标考核

  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是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把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列入对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今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实绩、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四个方面。各县(市)区也把这项工作纳入镇(乡、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象山县出台文件,明确年内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要达到70%,新招收的工作人员中本县进城务工人员比例不低于20%,作为企业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先进评比的依据。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同时评选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培训基地。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评选了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示范基地,每个基地给予6万元奖励。

  4. 加强基地建设

  2003年以来,我市各地利用当前成人教育的大好形势,抓住机遇,加大投入,不断推进乡镇成校的基地建设。2004年,全市乡镇成校办学经费投入达2800余万元,乡镇成校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6.7%。全市118所乡镇成校全部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其中省级示范性成校24所,占20.34%,省一级成校21所,占17.8%,省二级成校51所,占43.22%,乡镇成校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我市还启动实施以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设施为主要手段,以电大网络课程、自考在线辅导课程和实用技术课程为主要载体的成校远程培训网络建设。到2004年底,全市乡镇成校配备计算机4242台,多媒体教室110个,每校平均分别达34台和0.88个。为提高成校校长队伍素质,今年4月,举办了首届全市成人学校校长论坛。加强成校建设为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供了有力的基地保障。

  二、内外统筹,载体创新,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结构网络体系

  1. 实施“金钥匙”培训工程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市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学历和职业技能素质,我市启动实施了“金钥匙”培训工程。凡本市户籍以外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学习愿望的,均可参加“金钥匙”培训工程定点培训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享受学校学费减免和教育局经费补助。其中在本市工作,依法取得暂住证并居住一年以上者,可享受职业培训经费补助,三年以上者可享受学历教育经费补助。补助标准为:成人高等教育每人补助1000元,成人中等教育每人补助500元,职业技能培训每人补助200元。2005年,市本级确定7所学校和12所培训机构为“金钥匙”培训工程定点培训单位,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2.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融入和适应现代城市生活,是关系进城务工人员真正成为城市“新市民”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交通法规、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为做好社区教育工作,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新市民读本”,海曙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编写了“海曙区社区教育系列读本”一套10册,余姚市教育局编写并出版了“实用技能培训教材”一套12册。慈溪市以“人格平等,人文关怀”为主题,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从2003至2004年,慈溪市政府共拨专款500万元,以社区为单位,共组织50万人次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行为规范、安全生产、专业技能、劳动法规等方面的培训。2004年,慈溪市开展了“十佳外来务工人员” 评选活动,进行表彰和奖励。

  3. 加强劳动预备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市高中段教育已基本普及,但每年仍有部分,特别是农村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今年开始,我市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一年的免费职业培训。培训经费实行政府全额补助,补助标准一般为:制造业类专业,每生每年2400元,服务业类专业每生每年2000元。住宿费、生活费由学生自理,对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劳动预备教育招生时间为每年9月份,即高中段招生工作结束后进行。

  三、加强对接,双向互动,搭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就业的服务体系

  1. 探索培训职介一体新模式

  我们按照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培训双向互动的工作要求,延伸服务链,重视做好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拓展劳动力市场服务领域、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等途径,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和就业的有效对接。我市积极探索以成校为依托,建立职业中介机构的新模式。我市观海卫成校的劳动力资源服务中心,周巷成校、西店成校、集仕港成校的劳动力市场等,都起到了良好的就业促进作用。慈溪市观海卫镇劳动力资源服务中心由成校负责管理和运作,成立1年来,已提供就业咨询5000余人次,培训28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73%以上。2004年,慈溪市周巷成校从河南民权县、安徽黄山市等地引进民工340余人,经培训后输送到当地企业,缓解了当地企业“民工荒”。

  2. 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为当地产业经济服务。服务业发达地区,侧重开展电脑、宾馆服务、餐饮、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工业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开展机械加工、起重工、电焊工、装配工、数控等专业培训,为加工制造业提供合格劳务人员;民营企业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创业型培训。象山县结合建筑业发达和旅游业兴起的块状经济发展特点,着力开展建筑业服务人员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各地还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着力开展“订单型”、“定向推荐型”、“劳务输出型”、“创业型”、“委托型”、“服务型”等形式的培训班。象山县石浦镇成校开设“订单式”培训班,近两年已培训400人,上岗就业率达到95.8%。鄞州、慈溪、余姚等地开办“小老板培训班”,培养了648个创业人员,带动了5074人就业。

  3. 建立促进就业的激励机制

  宁波市政府规定,对招聘录用进城务工人员,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工商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一定期限的用工补助;推行征用土地量与招聘录用被征地农民数挂钩、用工数与补助额挂钩、用工数与政府扶持资金额挂钩等办法;把招聘录用一定数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作为认定国家、省、市、县(市)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安排技改补助、贷款贴息的重要条件之一。鄞州、余姚、北仑、慈溪、镇海、象山等地为鼓励企业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都制定了用工补贴政策。奉化市出台政策,规定每培训1人并且上岗就业,培训机构可获奖励100元。我市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动力市场对接,主动与工商企业对接,主动与社区对接,充分挖掘就业岗位。2004年,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

  大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努力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