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青岛:加强统筹 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职教

  青岛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31万。近年来,我市确定了以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思路,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63亿元,财政收入130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也带来了农民工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持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几年来,我市以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为目标,强化政府统筹,深化农村职成教育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职成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新路子。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近几年,每年培训农民工达6万多人次,每年使1万多名农民工得到学历教育培训,为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组织领导体系

  多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到合理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是推动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在组织领导方面形成了“一个小组,两个网络,三级考核”的工作体系。“一个小组”即建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教育、劳动、农业、财政、计划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促进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民工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两个网络”:一是城区社区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辖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农村以职成学校为基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三级考核”:一级考核是青岛市政府对各区、市政府开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二级考核是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对各区市教育、劳动部门开展培训情况的考核;三级考核是各级教育、劳动部门对所属学校开展培训情况的考核。层层考核建立了责任制度,落实了责任目标,使各级政府各职成学校能够把农民工培训纳入工作规划和职责范围,保证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网络

  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首先要解决培训基地问题。为了推动全市职成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2004年我市制定了《利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计划》,我们按照“全面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共同为农民工服务。

  一是整合职成教育资源,形成以职教为龙头、以成教为基础的区域性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为了使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覆盖到全市城乡,提高农民参与率,我市以各市区为单位将职业学校和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资源整合,使每个职业学校辐射带动5~6个乡镇,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带动各乡镇成教中心开展培训。各乡镇成教中心则发挥贴近农民的优势,负责开展宣传、招生等工作。当前全市已经形成30多个群团式培训基地,如平度职教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共同组织建筑工人培训,每年培训建筑工人2000多人,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人的素质。

  二是整合农、科、教等部门资源,建设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2000年我市教育、农业、科技三个部门投资对4所农村职业学校进行共建,发挥了农业、科技部门的人才优势、教育部门的基地优势,促进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2003我们又联合市发改委选择了平度、莱西的4所职业学校,投资200万元,建立了面向贫困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开展转移劳动力免费培训,两年来培训了2000多人次。

  三是建立全市职成教育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1999年我市建立了“青岛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带动下,各区、市也相继组建成立了就业服务机构,形成了市、县二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市场发挥信息广的优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供了大量用工定单。几年来,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共使10万多人在青岛就业。为了拓宽就业空间,我们还把就业市场延伸到国外、境外。几年来,我市输送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到日本、韩国、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打开了农村劳动力向国外、境外转移的通道。

  四是充分利用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2002年我市制定了《关于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全面开放了职业教育资源,鼓励进城务工人员提高学历和接受短期培训,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学校还减免学习费用。这些政策的出台调动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5.7万人次。五是坚持“三教统筹”,建设覆盖城乡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三教统筹”中我们突出了三级政府(青岛市、各区市、乡镇)对职成教育的统筹:青岛市政府统筹重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区市政府负责统筹区域内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乡镇政府负责成人教育学校的建设。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中青岛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19所,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22所。全市8个农村区市,每个区市至少具有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每个乡镇具有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学校。完善优质的职成教育体系,为农民工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创建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多种培训模式,扎实有效地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市积极推行了“政府协调,企业参与,部门合作,市场调节”的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服务运行机制。

  1.加强政府统筹协调

  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市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共同制定了《青岛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规划》,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即墨市在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中,注意加强政府的统筹领导。2002年即墨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即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为基地,劳动、计划、财政等部门参与,每年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开展农民免费培训。3年来即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使1万人实现了转移。胶南市政府规定,自2004起每年从市财政拿出5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

  2.推行“政府来买单、企业下定单、学校出菜单”的转移劳动力培训运行机制

  “政府来买单”:即由各级政府出资支持转移劳动力培训;“企业下定单”:即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向有关中介机构(即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的用工计划;“学校出菜单”:即在掌握企业的用工计划计划的基础上,各培训基地(职成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制定培训课程“菜单”。为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自2004年开始,青岛市从市财政中拨出95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农民工的培训,为农民工培训“买单”,各、区市政府也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为了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寻找企业用人定单,市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组织了覆盖全市的劳动就业市场,负责搜集企业的用人信息,掌握企业的用人定单。各职成学校按照便于农民学习,易于促进就业的原则,选择了一些适合农民工学习的专业,形成了专门的培训菜单,面向社会公布,供农民工选择。这样“三单”互动,共同作用,既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转移劳动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又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探索形成了多种农民工培训模式

  第一,“社区教育大课堂”模式。这种模式有以下两种培训方式: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大课堂”。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以社区教育为平台,以“双向选择”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2004年四方区与青岛烹饪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了“四方区烹饪技能培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先后举办了多次“社区教育烹饪技术培训观摩会”、“社区教育技能展示观摩会”,组织各街道社区和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代表进行了现场观摩,培训了进城务工人员1000余人次。他们还与华夏职教中心联合,开设了以服装制作、计算机、财务会计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先后培训学员1780人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技能培训也是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措施。如四方区扶持进城务工青年郭光玲投资20万,利用亏损企业的厂房,开办了“红叶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基础调酒师班、特色花式调酒师班、咖啡饮料班、家电维修班、钳工班、电焊工班等10多个班次,对外来务工青年进行培训,培训后帮助安置工作。自2003年5月成立以来,已有400多名学员毕业,就业率达92%,学校被确定为青岛市青春创业技能培训基地。二是以引导性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文明大课堂”。成立全市“暂住人口法制学校”大课堂。会同司法、妇联、计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和部门,在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开展了以“送法律、送关爱、共平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三年来,“暂住人口法制学校”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学员不断增加,已累计开课1000余学时,培训5万多人次,真正成为务工人员的“社会大课堂”。

  第二,“就近转移,以工还费”模式。青岛市的5个县级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当地年轻劳动力大多数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造成了当地企业劳动力的短缺。为了解决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各市围绕当地企业需要,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为基地,把可以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中年人组织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就近转移致富”的培训模式。为了使这种培训机制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解决培训资金问题,他们还实行了先培训后付费,“以工还费”的办法,通过与企业、农民签订合同,待农民就业上岗后,用工资还学费。这一做法实现了农民、企业、学校三方受益,共同发展。近年来,仅青岛莱西市用这种办法,每年就使3000多名农民实现了就近转移。

  第三,“公寓化管理,集中培训”模式。我市近郊的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区、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便于集中管理和服务,在农民工较集中的镇街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同时,当地的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及时跟上服务,在这些公寓里开办了“农民工夜校”,把教育服务送上门,把各种教育培训的菜单送到农民工手里,受到农民工的欢迎。因为集中居住便于组织管理,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当前,这些夜校既开展了学历教育又有短期培训。如青岛城阳区在城阳街道建立了占地40亩、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可容纳3300人的“打工者公寓”。有组织的集中化管理和服务,促进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在这个公寓中有30%的打工者参加了成人学历教育,近90%打工者参加了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会议精神,进一步整合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