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近3年来,成都市政府、市教育局从构建培训网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及培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构建培训网络方面,成都市已形成了以辖区内144所职业院校和20所区(县)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以219所乡镇成人学校和398所农民新居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1666所村成人教学点和1034所中小学资源开放为辅助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在人员保障方面,按照5万人以下的乡镇1-2名,5万人以上的乡镇2-3名的标准配置,编制和工作关系放在乡镇农村中小学校、由县上统一管理。目前,成都市219个乡镇都成立了成人教育学校,均配备了专职教师(干部),并基本实现校长由乡(镇)长兼任。

    在经费保障方面,一是每年单列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00万元,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学费补助、职教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二是每年单列农村成人教育经费50万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各级教育部门在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按税费改革前不低于2001年农村教育费附加的10%的标准用于农村成人教育。

    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一)纳入目标管理。成都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向各区(市)县下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初中后、高中后未升学人员)”培训的目标,并在年底进行考核。按照与在校生数相同的标准,向中等职业学校下达短期培训目标,利用职业学校技术和就业优势培训农民。

    (二)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培训”及“用工单位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多本台帐,并实行季报制度。

    (三)建立激励机制。结合成教示范基地建设和教育强乡镇检查,对符合示范基地标准并经验收合格的,达到教育强乡镇标准的,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目前,成都市已经建立起60个市级成教示范基地和38个市级教育强乡镇。

    三、强化就业导向,分层次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农村“两后”教育,促进新增劳动力素质提高

    成都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初中后和高中后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农村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开设1至2门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选修课,每学期不少于15学时,广泛开展创新、创造与创业教育。同时,还对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帮助他们实现在非农产业相对稳定的就业。成都市每年完成“两后”培训近7万人。2006年,4400名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坚持实施“农科教结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力量,对在乡农民开展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培训,引进适合当地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近3年来,成都市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其中中长期培训近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年培训面达到35%左右。

    (三)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失地农民实现相对稳定转移

    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和就业优势,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2006年,教育系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7.5万人次,其中技能性培训18.2万人次,单独完成培训后转移就业1万人,配合相关部门转移就业8.6万人。

    (四)加强组织和引导,满足农村劳动力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

    2006年,成都市率先开办了“农业生态游”和“建筑施工”两个特别适合农村人员的自考应用型专业,同时还选择了一些涉农自考专业和等级证书专业。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建立了52个面向农村的自考工作站,不仅深化延伸了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同时也满足了农民提高文化学历层次的需求,增强了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不断探索,创新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机制

    成都市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了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部门主动筹措资金,确保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如,金堂县每年多渠道筹措经费达200余万元。

    (二)引导农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把农民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如,新都区龙桥镇针对进驻当地企业的需求,利用培训中心培训农民,并将经考试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就近推荐到企业就业。

    (三)搞好农村劳动力与企业的“对接”。培训机构主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扩大就业渠道。双流、温江、新都、龙泉等区(市)县,针对当地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需求,提前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同时主动引进企业招收工人。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培训渠道。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培训,形成以农村学校为信息集散主体、农民为信息接收主体、市场为信息反馈渠道的信息网络,并使信息网络成为教育培训、信息发布、技术推广、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的“绿色通道”,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