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吉林省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

编者按:最近,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就进一步推动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很有借鉴意义。现转载,供各地参考。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

各市(州)教育局:
    为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劳动者素质,根据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现就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推动农民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对在乡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适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持续增收服务,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
    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完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任务,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促进贫困农户摆脱贫困。
具体任务:
    (一)全面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这是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村各类教育机构把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各类农村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网络、师资、设施等优势,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主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为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服务;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服务。
    (二)开展种养专业户培训。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农科教结合,组织开展对广大农村青年和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农业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重点培训,增强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和培训大批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一专多能、懂产业化经营、能驾驭市场的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带动广大农村劳动者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三)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搞好规划和布局,依托中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农村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培训网络,建立政府统筹领导、部门积极支持、校企广泛合作的培训机制和体系。以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训的主要形式为:
    1.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为重点的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公益性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
    2.开展以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为目的的就业技能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劳动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培训的引导和支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用工需求,制定培训规划、落实培训任务,组织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当前,要重点根据我省产业发展要求,抓好建筑、制造、家政服务、服装加工、酒店服务、保安、营销等专业领域的培训。
    (四)开展面向中小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主动承担这一任务,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联系,鼓励支持学校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要根据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对各类一线高素质职工的需求,加强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培养,积极引导企业职工参加文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制”教育培训,不断为我省产业调整、企业升级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五)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凡未升入高中阶段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或未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都必须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期限根据当地实际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一般应不低于三个月。培训内容由受训者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意向,可以是农业实用技术,也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由当地的初、高中、农村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组织开展。培训教师在县(市)范围统筹安排。要把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要加强与当地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积极向受训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立业和创业。
    三、加强基地建设,形成培训网络
    (一)加强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培训基础。全省重点建设好一批省级示范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成校、示范专业的设施、技术、人才优势,形成以重点学校和专业为依托,以农村成人教育三级网络为基础的农民培训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并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好一批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二)支持组建农村成人教育集团。推广以区域性中心成校或省级示范乡镇成校为龙头,组建校企结合、联合周边、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农村成人教育集团。鼓励集团成员与集团龙头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招生,通过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共同组织开展培训等,实现结构优化、资源共享、师资互通,以发挥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提升培训质量。
    (三)加快农民培训网络化建设。通过开发课件和共享中、小学、职业学校资源,创建农民培训资源网络化应用支撑平台,到2007年使100%的县职成教中心和乡镇成校与公共互联通。
    四、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培训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合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省教育厅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计划”和省政府6部门制定的“阳光工程”目标任务和本文件的要求,协调有关部门提出农民培训的实施意见,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进度,细化政策措施,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农民培训。
    (二)建立农民培训目标责任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各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培训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农民培训年度计划,并予以分解落实。2005年起,在每年1月31日前将年度培训计划报我厅职成教处,并在当年12月31日前将培训计划完成情况列表报省教育厅以备考核。各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目标责任管理的要求,对农民培训工作分级进行考核。省教育厅将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三)多方筹措经费,增加培训投入。要认真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各级分担、企业补贴、社会资助、培训者适当承担的培训投入机制。
积极推行“劳务培训券”制度。对贫困地区或生活困难家庭参加培训者,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鉴定部门应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或减免培训费用。
    (四)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积极开展与市场需求挂钩、与就业结合、输出输入地合作的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鼓励培训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联合组建培训基地,或联合开展培训。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立业和创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切实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安排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师资。农村成校教师按乡镇总人口每万人配备不超过2名的标准核定,还未达到额定标准的应予以补足。在县域范围内逐步建立由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培训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农民培训师资库,共享教师资源。从2005年起,把农村成校、农民培训基地的教师,统一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围,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六)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试点。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上教育工作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试点,通过整合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培训,保障农村劳动者终身教育与培训的需求,逐步奠定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二OO五年五月十八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