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务求试点学院改革实效

2013-04-18 来源:高教司

北京师范大学

  2012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内容详实,任务具体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试点学院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为试点学院提供了多项优惠和保障条件。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大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破解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体现了教育部对于决定试点学院改革成败诸多关键要素的深入思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学科和教育人才培养一直是北师大最大的优势特色。北师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应优先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教育人才,为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多方支撑。2009年,北师大在全国率先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部制改革,将教育学科相关的7个学院、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整合成为我国第一个教育学部,实质性汇聚了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社会服务多方面资源和力量,提升了北师大教育学科实力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开始部署试点学院改革后,北京师范大学又以教育学部为试点学院实施单位,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试验,并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整体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一、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是试点学院改革成功的关键

  北师大开展试点学院改革的宗旨,是希望紧紧围绕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突破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充分调动实施院系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最终以试点学院改革为支点,撬动整个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这就要求试点学院改革方案和模式必须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

  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涉及教育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的重新定义,还涉及到人财物保障、学校与院系的关系、院系内部管理科学性规范化等等诸多复杂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路径,影响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土壤。因此,试点学院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层次深、高度复杂、综合性极强的工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实现整体布局,系统改革,综合配套。过去我们教育领域的很多单项改革之所以未能产生预期效果,甚至走偏,都与实施前期顶层设计不足有关。

  北师大试点学院实施单位教育学部,大部制改革已有近三年多时间,改到今天,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今天仍存在的自主性不足、自我约束机制缺乏、活力不足等问题和矛盾,已经不是依靠学部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了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确保试点学院实施方案可行、有实效,必须科学地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安排好各类政策间的关系。

  开展顶层设计,既要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更要确保方案中的各项创新举措能够实现,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北师大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学校党委常委会对《北京师范大学试点学院工作方案》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以党委常委会会议决议的形式发布,为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

  二、北京师范大学开展试点学院顶层设计的几点思路

  (一)问题导向。试点学院目标是培养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当前培养出来的人才究竟与拔尖创新人才存在多大差距?哪些体制机制造成了这种差距?这是进行顶层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真实存在的问题,才能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北师大立足教育学部发展现状,梳理出一系列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阻碍: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未能紧密结合世界一流教育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人才具体素质要求模糊,学生有志于且有信心改进教育实际的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相对封闭,招生方式与培养管理、资源使用环节彼此脱节,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保障招收到具有强烈内在专业兴趣的学生,课程内容滞后于教育现实;能够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又能有效解决某些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的高水平教师数量极其短缺;教师重科研轻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时间与精力投入不够,以个体化、小研究为主的传统方式导致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互掣肘,没有形成合力和良性循环等等。针对这些核心阻碍,学校有针对性的组织试点学院体制机制设计与改革。

  (二)一体两翼。试点学院旨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但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一流的科学研究和面向国家乃至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重大需求。北师大已经建设并正在展开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计划申报国家2011计划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平台。学校党政领导形成了以下共识:试点学院和2011计划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必须从学校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两者关系;学校应该把试点学院建设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看成是带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两个强劲翅膀,实现一体两翼,优势聚焦;学校要集中一切政策和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国家给予试点学院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各项优惠措施,通过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教育学科,特别是基础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是整个北师大最核心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北师大教育学科乃至全中国的教育学科在解决中国基础教育实际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仍很不足,我们必须通过试点学院的建设和2011计划的契机,加强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数据挖掘等这些国际上水平高、力量强而我国却非常薄弱、严重制约教育学科发展的学科建设;将教育学科广大教师研究的注意力聚焦到基础教育学术前沿和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上来,聚焦到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研制、评价手段创新、数据公开与透明、全面推动质量改进与提升上来,聚焦到如何切实改善教育的现场环境与条件、如何提升校长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条件保障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上来。

  同时,北师大将调整新一年度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围绕试点学院、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评价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布局、集中投入,为一体两翼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坚信,一体两翼,协调共进,必将促进北师大教育学科更好地面向学科未来发展、面向社会重大需求、促进团队合作共同攻克重大教育难题,同时为北师大已经形成的国内一流教育学科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协调联动。试点学院改革涉及到人才培养、招生制度、教师遴选考核评价、人财物投入、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等诸多要素与环节,涉及到学校人事处、财经处、资产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等等众多部门,试点学院也要接受这些部门的管理、审批、监督。但是,高校管理普遍存在职能条块分割,部门各司其职,沟通不畅,令出多头等突出问题,政策重复交叉、甚至相互矛盾,往往令院系忙于填表、疲于应付、无所适从。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就需要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适当下放权力。为此,北师大强调试点学院不是教育学部一家的事情,也不是人才培养部门的事,而是全校的集体工作,建立学校层面跨部门联合研究和工作机制,定期对试点学院顶层设计进行联合研讨,按照统一目标进行政策制度设计与联动,将学校的各项人财物资源、政策制度在学校层面协调一致后,明确界定学校和试点学院双方在各项相关工作上的权力义务,形成整体方案和政策后,再整体下达给试点学院实施单位执行。

  (四)激发动力。二级单位作为试点学院改革的实施单位,其内在改革动力高低直接决定改革效果。为激发教育学部改革动力,北师大给予试点学院充分的运行管理自主权。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为试点学院设定好各项运行管理制度、规范与标准,在这些制度、规范与标准框架下,试点学院具有完全的自主决定权。例如,在经费管理方面,学校对试点学院实行经费包干,全成本核算,享有自主的经费分配权、使用权;在人事制度方面,放开对职称、薪酬的限制,让有能力、肯投入、贡献大的人,得到更好的个人待遇,更快的个人发展,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五)民主协商。顶层设计应由学校统一组织,但其过程应该是充分吸纳广大师生参与、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过程。为此,北师大顶层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把推进教育学部试点学院改革纳入到学校 “十二五”规划和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试点学院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领会教育部有关试点学院改革的文件和讲话精神,讨论修改相关方案。另一方面,调动全校专家共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试点学院工作方案》,召开全校范围的试点学院工作推进会,就试点学院改革的具体举措与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学校专门成立由国际知名教育专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知名大中小学校长以及国际教育机构负责人组成的“试点学院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不断为试点学院工作提供咨询建议。

  三、《北京师范大学试点学院工作方案》中的“一个目标、四项改革、三重保障”

  根据上述顶层设计思路和程序,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试点学院工作方案,就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改革任务与具体内容、组织领导与条件保障进行了阐述。其中,改革任务与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项改革、三重保障”。

  首先,提出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五个核心素质,确立试点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教育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其核心素质是什么?根据教育家、教育学家成长规律以及其它高层次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提出五项核心素质:扎实的学术基础(Academic)、丰富的实践能力(Practical)、赤诚的教育之爱(Love)、宽阔的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和不竭的创新精神(Creative),简称为一流教育人才的“APLIC素质模型”。改革后的试点学院将不再按学科体系设定人才培养类型,而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具有“APLIC素质”的各类人才:高素质教师、高水平教育研究人员、高水平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水平教育技术工程师、国际教育事务专门人才以及教育服务高端人才等。目前我们与相关机构合作,正在设计针对每类人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强调本研培养一体化。

  第二,围绕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部署,推进四大改革。具体包括:

  一是建立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与境内外大学、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或事务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知名教育企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其他国际教育组织等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多方面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包括生源质量、课程与教学质量、实践过程质量、培养条件质量、论文质量、一次性有质量的就业率和毕业三年后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职业成就发展水平等主要指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价制度。

  二是建立以招生录取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的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科按教育一级学科大类招生,并单列自主招生名额;研究生单列招生计划,硕士实行自主命题,博士试行“推荐-审核”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研究生学制,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一体化培养模式,学术型硕士逐步转变为过渡学位,加强本硕衔接、硕博衔接,提出更高水平的学业要求;依托校内外高端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系统和完整的实习与实践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由课程模块主任领衔的教学团队建设,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的教师从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行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领域、跨国别的“双聘制”,和年薪制、现行工资制度、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制度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实施绩效评估,严格考核,建立人员流转退出机制。

  四是深化试点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试点学院治理结构。制定学院章程,建立理事会制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教授治学,建立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国际专家(各1/3)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推进试点学院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引进多方力量支持学院发展,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第三,学校为试点学院改革提供人财物三方面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建立相应的投入保障机制与资源使用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确保资源支持可持续。

  一是财经保障。一方面加大试点学院经费投入。专设试点学院改革专项启动资金。未来国拨试点学院经费将全额下拨。学校还为试点学院开展专项筹资。前不久,学校争取到1亿元筹资,设立了创元教育基金,专项用于支持试点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为确保经费投入可持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学校建立了相应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按比例拨款机制,学校按照试点学院承担的任务核算年度经费,按比例下拨,实行经费包干,全成本核算。建立专项经费统筹使用机制,重大工程和项目的专项经费由试点学院统筹使用。还建立年度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上一年度的任务完成情况,调整下一年度的经费政策。通过这些机制,实现经费使用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厉行节约与效益提高。

  二是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学校人才引进向试点学院倾斜,予以优先保障。学校给予试点学院在教师选聘、薪酬体系设计、职称晋升、考核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允许试点学院自主选聘教师,开放师资补充限额;教师达到试点学院规定的职称晋升考评标准,即可晋升职称,不受晋升指标限制。另一方面,学校按需设岗,根据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任务、实际工作量、工作绩效等指标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建立人力资源动态调配机制和绩效考核与流转退出机制,对于试点学院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保障试点学院人力资源的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 三是空间资源保障。一方面,学校为试点学院提供充裕办公、教学和实验空间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基于任务的空间、资源有偿服务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同志们,试点学院改革是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改革的重大部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北师大在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方面刚刚迈出步伐,所出台的改革方案有的已经落实,有的正在落实。各兄弟学校的试点学院改革已经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北师大愿意和各兄弟学校一起,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基于各自学校和学科特色与优势,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强交流,协同创新,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准的现代大学制度而共同奋斗。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