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课的追求

2018-01-29 来源:高教司

北京大学教授 叶 朗

  从2014年开始,在教育部的引领下,我们策划开设了“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学分课,一共包括五门课:“艺术与审美”“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伟大的《红楼梦》”“敦煌的艺术”“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其中,“艺术与审美”与“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两门课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本系列课程由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的领导同志提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具体组织,互联网企业“智慧树”全程服务支持,体现了政府引领、大学院系策划组织以及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

  我们开设这套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课程,有以下几点追求。

  一、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形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

  系列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新形态。这5门课程每门课每学期有30学时的在线视频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开展了6次12学时的全国跨校直播互动见面课,学生反响非常热烈。课程在互联网上面向全国高校开课,覆盖面极大。仅“艺术与审美”这门课,选课学生就有16万人,涵盖600多所大学,而且很多是边远地区的院校,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

  二、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浓厚氛围

  我们讲昆曲,讲《红楼梦》,讲敦煌,因为昆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敦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总之,要引导大学生熟悉和热爱我们民族的艺术经典和文化经典,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认识和体验,强化他们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大学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三、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迈出重大步伐

  系列课程由北京大学牵头,但讲课教师除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外,还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著名高校的20多位学者,还有王蒙、白先勇、蔡正仁、叶长海等文化界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以及樊锦诗、王旭东等长期在敦煌工作的著名学者。集中邀请这么多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来讲课,更充分地体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

  四、课程内容具有普及性和趣味性,传播基础性的知识;同时又融入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力求体现学术性

  组织这套系列课程,我们下了极大的功夫。系列课程所讲的题目都是授课学者长期研究的成果精华。例如开设“红楼梦”课程之前,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国范围的多次红学研讨会;又如“昆曲”课程,自2009年开始就在北大开设了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课程,至今已经持续八九年,网络课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设的;再如“敦煌”课程,课程组于2014年和2016年暑期先后两次到敦煌研究院,和樊锦诗等敦煌学者共同研讨课程具体实施方案,这门课可以说汇集了目前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顶尖学者。

  五、课程建设宗旨是在传播人文艺术知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精神追求

  传播健康、高雅、纯正的趣味和格调,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是我们的系列课程在设计和组织时反复强调的宗旨。

  本系列共享课程得到了教育部和兄弟院校的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林蕙青副部长说:“这门课的定位非常好,大师用他们的毕生研究凝练出的精华来指导学生,聚集了最优质的资源,对我们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很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很有名的话:“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段话对我们当今的人才培养非常有启发。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时代呼唤学术高峰,呼唤学术巨人。我想,这正是大学的历史使命。通过人文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普遍具备优良的素质;另一方面,要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巨人提供土壤,提供精神、性格、胸襟、学养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产生时代所需要的巨人。我们希望,“艺术与审美”系列人文通识网络共享课在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