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梦聪)刘恩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所在学校被人们誉为“背来的学校”,建校用的60吨水泥、6吨钢材、12吨石灰,他一个人就背了20多吨,被称为“山乡教育的愚公”;陆永康,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教师,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20岁那年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
近年来,在贵州,这样的优秀教师层出不穷,这与该省坚持不懈地抓师德教育、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及在师德教育活动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
2008年,贵州省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各地各校建立了师德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师德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加强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强化师德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学习宣传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促进了师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又提出了“三抓、三结合”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打牢师德教育的根基。
一是抓学习。抓好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同时抓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二是抓活动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师德教育,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渗透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如毕节地区开展了“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提倡对教师、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尊重。六盘水市在各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高度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进一步抓长效机制建设。在师德建设中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师德建设监督评价制度、师德建设公开承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结合”:一是指师德建设与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结合,将师德融入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与提升课堂质量结合;二是与树立先进典型结合,通过宣传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激励全省教师以此为榜样;三是师德建设与人文关怀结合,师德建设仅靠约束机制和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师德教育的情感领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