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省“两基”工作的督导检查意见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的进展,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督导检查组,于2003年12月11-18日,在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同志带领下,对陕西省“两基”工作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督查组首先听取了朱静芝副省长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两基”工作的情况介绍,并与财政厅、省计委、教育厅等部门领导同志进行了座谈,然后实地考察了4个市的6个县,其中重点检查了榆林市的清涧县、汉中市的镇巴县,沿途查看了延安市的黄陵县、延川县,商洛市的镇安县、柞水县。所到之处分别听取了县委书记、县长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查看了13个乡镇的24所中小学,其中完中2所,初中8所,中心小学7所,村小6所,职业中学1所。现将督查组形成的意见反馈如下:
一、陕西省“两基”工作进展情况
1、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陕西各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努力奋斗,“两基”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截止2002年底,全省107个县(市、区)中,有86个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4.6%,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陕西省于12月8-9日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省长贾治邦作了重要讲话。经会议讨论通过,省政府拟于近期正式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并出台一系列有关配套文件。省政府和有关市政府签订了“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市在工作部署上把2006年作为最后期限,务必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工作按规划稳定推进。
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调研、检查、指导教育工作,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帮助市、县党委、政府提高认识,出主意,想办法,鼓士气。各部门大力支持“两基”工作,加大教育投入,为一期义教工程配套1.78亿元,为二期义教工程配套5700万元,为中小学危房改造配套7814万元。近期准备设立基础教育专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求各县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的50%用于教育且其中40%用于弥补生均公用经费的不足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将中小学建设和危房改造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新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校楼房。决定在农村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建设中,安排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为了鼓励各县抓好“两基”实施工作,保护重视教育的县级党政领导的积极性,省政府将“普九”攻坚验收合格县奖励15万元,复查合格县奖励10万元,都分别提高到20万元。
2、各级党委和政府精心组织实施“普九”攻坚。督查组这次所到的延川、柞水、镇巴等县,积极进取,“两基”攻坚工作扎实有成效。首先,这些县深刻认识“普九”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决把实施“两基” 攻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二是切实落实各级责任,建立有效的“两基”工作机制。如延川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普九”领导小组。建立了“四长”(县长、乡长、村长、校长)和“三包”责任制(即县级领导和部门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学校)。柞水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普九”工作与干部任用挂钩,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镇巴县坚持实行行政、教育“双线”目标责任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报告制度,对“普九”情况进行督查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工程管理、教师管理和学校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种渠道筹措“普九”攻坚经费。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补助专款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延川县近5年来财政专项投入“普九”3367万元,征收教育费附加2555万元,新增财力用于发展教育812万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柞水县在财政保障能力差、保干部职工工资都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各县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捐资助学。柞水县主管教育的一个副县长今年先后20余次带头捐款,累计捐资近万元。镇巴县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筹资达2194.27万元,其中今年筹集310万元。延川县各乡镇成立了捐资助学领导小组,发倡议书,设功德碑,掀起了捐资助学热潮,近两年来,累计捐资金540万元。许多乡镇还组织村民义务劳动搞学校建设,学校老师学生牺牲节假日,平整校园、粉刷墙壁、整理部室、绿化美化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
3、在实施“两基” 攻坚过程中,各县都能按省政府要求认真做好布局调整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如延川县计划将全县学校由437所调整到334所,目前全县已基本完成小学布局调整的任务。柞水县将15所中学压缩为10所,校均6个班增加到12班,使全县初中由原来的每校覆盖人口不足万人,提高到1.37万人;279所初小压缩到197所,小学校点由原来的350个调整到269个。清涧县也制定了构建城镇化教育框架出台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意见》,计划将小学所数从原有的406(校均规模74人),缩减到103所,校均规模达到280人。目前已经完成了227所,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与效益。
4、以基础教育改革为龙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从2001年秋季开始,陕西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政府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课改培训,加大对实验区工作的检查力度和指导力度。我们这次所到的几个县,已经感受到课程改革对于整个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如延川、柞水、黄陵等县都建设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音乐和美术教室,以及劳技课等课程所需要的部室。各市、县都重视对新课程的研究,组织教师共同讨论新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已经初步总结了新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问题与建议
陕西省在整个西部地区处于特别重要的区域位置,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督导检查组认为陕西省有能力也有条件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和工作动员力度,深入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陕西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增强“两基”攻坚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
从我们重点检查4个“普九”未达标县看,“两基”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困难很大,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取得显著成效;一类属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心也很大,但目前困难较多,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扶持。还有一类缺乏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存在着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三类虽然都属于贫困县,但由于精神状态和工作力度不同,局面截然不同。
从目前陕西省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攻坚县党政一把手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对实施“两基”攻坚至关重要。进行“两基”攻坚首先是领导思想上要攻坚。建议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对一些经济困难地区、工作落后地区要亲自抓,亲自督促,解剖难点重点,推动全面工作。二是实施“两基”攻坚,必须各方面紧急动员起来,采取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及早部署与实施,否则不能如期完成任务。三是要加大宣传,营造有利于“两基”攻坚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鼓励和保护市、县政府努力开拓工作局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各部门之间要增强共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2、目标分解,重心下移,逐县核查,分县指导,将全省的“两基”攻坚规划进一步落在实处。
陕西省已经制定出2006年实现“两基”目标的规划,应尽快落实到每个县。县也应尽快分解到各个乡镇、各个学校、各个重点环节、各个时间段,以保证整个规划的实施。建议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指导有关市级政府,逐县核实现有水平和条件,测算差距与不足,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每个县分年度、分项目的“两基”攻坚规划。在制定“两基”规划时,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各方面对“普九”工作的新的要求,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节奏,避免低水平普及,过后重新补课的现象。要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发展远程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要求整合起来,统筹规划,都纳入新形势下的“两基”攻坚计划之中。
3、省、市两级政府要对“两基”攻坚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实施“两基”攻坚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陕西省的21个“两基”攻坚县有2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县自然条件差,农民人均收入低,县本级财政困难,教育发展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离实现“两基”目标差距很大,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如期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如清涧县,按省颁标准,校舍面积差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差1.24万平方米,小学校舍差1.9万平方米,宿舍差2万平方米,目前还存在3582平方米的危房,缺281名初中教师,体育、音乐、美术、数学、自然、理化等设施配备校数均为0,“两基”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希望陕西省市两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对“两基”攻坚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尽快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基”攻坚的教育专项经费,要按照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要求,逐项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措施,为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提供经费支持。建议省级、市级政府要加大本区域内统筹力度,均衡县级财力,有效组织对口支援,避免日益扩大的县域间的教育差距。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保障机制。切实保证不发生教职工工资新欠现象,并制定逐步偿还陈欠工资的计划。安排使用好上级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尽快完成D级危房改造任务,并设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建立定期危房勘察鉴定工作制度,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纳入经常性和规范化的轨道。针对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偏低的情况,要尽快纠正一些地方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零预算的现象,并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省级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需求。
4、坚持“两基”攻坚与“两基”巩固提高并重并举。
在省域内实施“两基”攻坚,不仅仅是指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要达标,也包括大面积已经实现“两基”的地区的巩固提高。督查中发现,一些已经实现“两基”的地区因当时标准低,实现“两基”后巩固提高工作抓得不紧,在教育投入、实验条件配备、师资要求以及普及程度等方面出现了滑坡。建议陕西省在实施“两基”攻坚时,要把巩固提高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在经费安排时统筹兼顾,危房改造资金也要适当照顾已经“普九”地区巩固提高的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攻坚不仅仅是提高普及程度和提供办学条件,还要有效控制辍学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保质保量的“两基”。
5、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陕西省未实现“两基”县的普及程度和教师学历合格率都比较低,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全省小学五年保留率与初中三年保留率均为全国第22位,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居全国第24位,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居全国第31位,小学、初中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6.85%、3.13%,居第3、第12位。从我们督查的几个县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不高,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以及数理化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有的县代课教师数量较大,高学历的合格教师补充困难。建议在“两基”攻坚中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归口管理,禁止乡村聘任代课教师。尽快将中小学编制核编到校,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随着布局调整和教师队伍的优化,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及时补充合格教师。增加师范教育专款,切实加强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
6、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按照国务院领导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每年都要督导检查一次的要求,建议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加大对本省“两基”攻坚县和大面积巩固提高的督查力度,并将督导检查的结果与上级各种项目拨款挂钩。教育督导部门要认真扎实组织好“两基”攻坚过程性督导和评估验收工作,要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不搞形式主义,保障“两基”攻坚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进一步重视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推动实施“两基”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