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河北科技大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752期

  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不仅保护传承发展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以理念为先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学校党委认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把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于在学生中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广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从2005年开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一是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二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试点工作。三是邀请有关专家、民间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以课堂为主渠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一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如该校艺术学院将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等艺术形式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了解民间特色的绘画技巧。二是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三是与地方优秀民间文化组织联合,搭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如成立了“河北科技大学冀派内画研究中心”,著名内画大师王习三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亲自开设课程、传授技艺。

  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深入民间学习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10个文化采风小分队,分别到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学习。目前,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沧州落子等二十几种河北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落户该校,有的还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发展。如该校环境学院学生在学习常山战鼓过程中,尝试着为流传于民间的集中典型鼓点韵律谱成现代乐谱,使这种只是通过师徒口授的古老艺术实现了现代转变。该校民间舞蹈《放风筝》、《火火的板舞翘翘的妞》、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等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河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

  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加入民间艺术社团,学习民间艺术,体味民族精神,形成老生带新生、一届传一届的良好机制和氛围。目前,学校已有学生民间艺术社团30余个。一些学生社团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言传身教,教学生文艺表演;一些社团组织研讨会、报告会,观看有关录像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一些社团组织成员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亲身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如今,参加民间艺术社团,学习表演民间艺术,多一种新的尝试、多一种新的体验,已成为该校学生最爱谈论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一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是推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无论是铿锵的鼓点还是优美的拉花舞蹈,都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化在文化基因里,入耳入脑入心。一位同学在民间艺术采风活动日记中写到:“我们在河北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徜徉,汲取着河北民间文化的精髓,并用激情去演绎,用热情去保护,我们为参加这样的活动而自豪!”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