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期
河北省不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精心打造活动品牌,深入开展大学生“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取得良好效果。今年暑假期间,全省百余所高校百万大学生,奔赴163个县5010个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深入走访基层乡村,在“体验”上下功夫。河北师范大学组建420支实践小分队开展“西柏坡精神”、“善行河北”、“幸福乡村”等调研实践,感受农村新发展,弘扬时代主旋律;河北农业大学将多个学院毕业设计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解“三农”问题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河北工业大学建立实践团临时党委,实现“围绕实践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的目标。实践中,广大学生了解省情、县情、乡情和基层实情,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积极做好“五个一作业”,在“服务”上做文章。河北省向每支实践团布置了五项作业,一是举办一次“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宣讲报告,为广大农民介绍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二是建设一面新农村文化墙,将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新农村建设辉煌成就,以漫画、顺口溜、三字经等形式,通过墙体彩绘表现出来。三是组织一次志愿服务,一批批博士团、一支支医疗队、一队队支教老师,通过开展义务维修、心理咨询、法律和医疗知识宣传,为基层送技术、送服务、送知识。四是奉献一台广场文艺演出,带动村中“文化能人”,用歌声唱响希望,用舞蹈传递幸福,丰富了多彩假期生活。五是做一次义务家教,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妇女开设音乐、美术、文化知识等课程,营造和谐新农村。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师生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拉近了与基层民众的距离,也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在“可持续”上见成效。主题实践活动已成为河北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一是全省高校普遍在实践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签署了一系列校地合作协议。不少师生将基层一线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科学技术等现实案例作为新的科研方向,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开创了育人新模式。二是深入细致的调研报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实践团开展“我为农村献金点子”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许多“金点子”已被运用到基层实践中。由教授、博士领衔的实践团队形成了100余篇高质量的调研和决策咨询报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生们在基层砥砺了品质,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也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承德医学院一位带队参加实践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说:“来到基层接底气,了解实情有底气,今天的体验为明天的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河北大学一位学生说:“献身实践我先行,我们在实践中播撒爱心、砥砺德行、磨炼意志,自觉担当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一位接受支教帮扶的农村小学生在心愿卡上写道:“长大后我也要像支教哥哥姐姐一样,上师范大学,当一名好老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