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期
6月29日至7月18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高校2011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分赴陕西延安、四川汶川、广西百色、贵州遵义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开展党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主办单位邀请当地宣传部门负责同志和党史专家为青年学子讲授《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等精彩党课,生动介绍延安、遵义、百色等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深刻阐述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教育他们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党的事业、发扬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重任。实践队伍分别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百色起义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感悟革命先烈的忠诚信仰和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师生还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主题党日活动。
深入基层一线,体察国情民情。实践队伍积极走访老区干部群众,调研老区新农村建设成果,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清华大学师生围绕扶贫开发、工业建设、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内容,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赴汶川参观地震震中纪念馆、“全球灾后重建典范”水磨镇等,亲身感受当地灾后重建崭新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师生深入遵义市板桥镇滕编一条街、桐梓县煤电化工业园区、赤水市中竹新宇公司等,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风貌。通过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活动,同学们增强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真切感受到社会制度优越性,充分认识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必要性迫切性。
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实践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将自己当成一名走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克服活动日程紧、内容多、任务重的困难,路上讨论选题、白天采访拍摄、深夜写稿编片,采写了许多反映老区新发展、新面貌、新生活的报道。在一周时间里,实践队伍通过体验式采访、现场出境、任务专访等形式,撰写了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不同载体报道200多篇,摄制新闻作品31条,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实践队伍采写的《一个重工业城镇在大地震后的阵痛与转型》、《少一人的全家福》、《度假养老新潮流:城里人长住新农村》等获得了指导教师与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通过听党课、参观学习、采写新闻等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党情国情民情的认识,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升了专业素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墨飞在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后动情地说:“革命的火种如何能永远不灭?就要靠我们全体年轻人的艰苦奋斗。我们今后一定要秉持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放松不懈怠”。清华大学的叶逸雯说:“百色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参观工厂车间、生产第一线,第一次全方位了解城镇产业发展状况,第一次走进边远山区的清贫人家,第一次体会到手中笔的分量”。中国传媒大学的马小双说:“我们走入田间、走进工厂,看到了人民群众建设家乡的智慧和热情。这次走基层让我深深感到,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才能写出与老百姓心贴心的报道”。中国传媒大学的李俏说:“作为有志于新闻传播事业的新闻学子,我们应该把那一份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信仰融入血液,在新闻传播舞台上贡献力量,书写新一代新闻学子的光荣与梦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