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吉林大学打造创新德育高地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总第1063期

  吉林大学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凝练吉大精神,整合全校资源,以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以调研和实践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生德育工作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建基地,重引导,求特色。学校建立了9个体现不同学科德育文化传统的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亲情工作室、育德苑、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基地、天使心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四光苑、工科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地、心理驿站、竹青知行园。如,四光苑以地学部资源为依托,以李四光院士的科学创新、热爱祖国、勇于创造、埋头苦干、勤于实践的精神为德育工作支点,形成了具有地学特色的基地;天使心职业道德教育基地以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南丁格尔的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线,建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德育基地;工科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地以“中国汽车之父”饶斌自强不息、襟怀坦荡、坚定信念的精神为德育之基,着力提升工科学生职业素养。

  敢突破,重整合,求实效。学校突破传统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坚持党组织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双向互动,多角度激活各种功能要素,打造出全新的教育模式。一是组织引导,构建机制,在全校“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示范基地”创建和评选活动中,严格制定工作方案和遴选标准,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指导各基地立足自身基础、明确主题定位、制定基地规划、完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增强实效,各基地以一个或多个学院为依托,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设计出不同视角、不同方式、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各类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广泛开展,让广大学生更系统、更科学地接受德育教育。

  抓调研,重实践,求实用。学校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作为示范基地的核心内涵,打牢德育的实践基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出版《薪火传承》、《新形势下大学生班集体建设》两部专著,发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等10余篇论文,每年开展主题教育200余场次,累计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如,竹青知行园基地通过对社区管理模式及工作方法的调研,形成了30余项校级以上的科研成果,提出意见建议20余项。天使心职业道德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树立起救死扶伤、仁心良术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