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97期)
天津师范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按照服务西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和重建设、重培训、重服务、重传承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程序化选拔、规范化管理、立体化培养、品牌化服务的工作体系,得到了支教地的高度评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重建设,全程培养。天津师范大学重视支教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制定《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办法》,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在每届支教团成立后,选出一名团长及服务地分团长,以服务学校为单位成立临时党支部,定时组织支部生活。同时,在支教团组建之初要求每位成员制定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计划;在支教半年后组织志愿者回校述职,在服务期满后进行量化考核;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进行追踪培养,形成了一年培训、一年支教、三年研究生学习的“1+1+3”的集成培养模式。
重培训,彰显特色。做好支教前的培训是保证志愿者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天津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在支教团组建伊始便安排志愿者修读教师教育类课程,充实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服务地的教学安排,通过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小班试讲、教师评课等教师技能训练,熟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重服务,扶贫帮困。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之余,天津师范大学鼓励志愿者尽己所能参与公益活动,让家访和劝募成为支教“必修课”。十一年来,支教团成员对1820名学生进行了万余次家访,通过多种方式募集捐款70.4万元,对396个贫困学生进行了点对点资助。
重传承,志愿接力。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天津师范大学注重支教团项目的精神传承。一是将全校师生捐建的希望学校作为支教服务校,注入情感因素。二是建立“双基地、双导师”,即在支教地建立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基地,邀请思政课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学科带头人担任专业导师,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三是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组织“梦开始的地方”研究生支教访谈、研究生支教团巡讲报告会、支教团成员支教摄影展等朋辈教育方式,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服务西部、奉献社会的青春实践中。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经成为天津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的品牌,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高地,达到了“一年影响一生”的育人效果,涌现了“全国大学生公益之星”王彬、“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史晓晨、天津市“感动校园”年度人物纪妍彦等一批优秀大学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