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8〕第48期 总第128期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授予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2015级研究生邹勇松同学“全国优秀大学生”称号。邹勇松同学面对病魔,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学习成绩优异并拥有6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面对逆境,心系他人、奉献社会,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并提交“器官捐献”申请。邹勇松同学的先进事迹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乐观向上、仁爱奉献的豁达胸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系列重要论述的模范代表。
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邹勇松同学将入党誓词铭记于心,将对党的热爱转化成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以坚定的信仰,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考验,甚至是生死考验。他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始终按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不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并尽一切可能无私地帮助周围的同学。他时刻不忘党员身份,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作为一名重症患者,邹勇松同学将自强不息作为座右铭,二十余年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经受多少磨难,都不改其衷,不易其志,永不绝望,永不言弃,将拼搏奋斗进行到底。他依靠每天四次的腹膜透析维持生命,在体内永远留置着重达四斤的透析液的情况下,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他的每一步,都比一般人艰难;他的每一项成绩,都要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但他从未屈服,一直坚强刚毅,坚守梦想,永不放弃,闪耀着动人的光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生命是奋斗出来的”,邹勇松同学的奋斗故事深刻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刻苦钻研,勇攀高登。作为一名时代青年,邹勇松同学立志科创报国,将科研创新与民生需求、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学探索是支撑他克服万难、战胜病魔最直接的动因。每当病痛难耐,死神的脚步向他逼近时,他就会想到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没有完成,科技发明还有待完善,于是又打起精神投入到科研之中。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可能比一般人要短,甚至随时会戛然而止。他正是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潜心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挑战技术难题。即使在住院期间,他都争分夺秒地用手机写程序,做研究。正是凭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和豪情,他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当看到新闻里有救护车因交通堵塞没能及时赶到现场,导致病人去世,他创制出“一种紧急救助方法”的发明专利;当看到同学应急打印资料不方便,他自费研发并制作了“共享打印机”,免费供同学使用;为提高无人驾驶技术精度,他开发了“多源融合定位系统”等。他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而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问题。邹勇松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他的精神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钙,好学向善之志,奋斗拼搏之气,开拓创新之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乐观向上,仁爱奉献。作为一名“资深”志愿者,邹勇松同学传承了助人为乐的朴素家风,尽管饱受磨难,仍然义无反顾地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他连续多年组织为贫困地区儿童募集学习生活物资;他曾专门租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难题,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同学体贴入微;他毅然向红十字会登记捐献自己的器官和眼角膜,成为183877位志愿登记者。邹勇松说:“人总有一死,如果能用自己的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这也算是最后的价值。我活着,就是要让别人活得更好。”邹勇松的这些自觉行动有着家风渊源,父亲曾为负伤的工友捐献鲜血并因此获得优秀民工奖,母亲在生下他后同时哺乳了村里一个生下来仅仅一斤多、其母没有奶水的早产儿,父母2008年起主动将老家的房子借给贫困户居住。邹勇松同学的精神是在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家风中孕育出来,又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下升华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彰显了优良家风和学校思想教育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共同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