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厦门大学巩固党史学习教育育人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教育研究院“突出学科特色,着力‘四个融入’”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22〕第22期 (总第222期)

  【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编者按:2020年4月,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加强典型宣传,营造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特开设专栏,专题介绍各地各高校在落实文件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做法,推动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为巩固党史学习教育育人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厦门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领航,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事业发展中,贯穿于立德树人始终,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为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智库和培育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镇,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一流学科建设相融合,推进构建铸魂育人堡垒与教学科研相融合,以党建工作推动每名党员“学党史、助发展、开新局”,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进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融入讲坛课程,赓续红色基因。开设教育研究院党史学习教育讲坛。论坛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新思想在福建的策源与形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扶贫开发史”“立德树人如何落地: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与专业伦理”五个主题,邀请知名专家作党史学习教育辅导报告,从历史经验、基本理论、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不同角度解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号召师生从中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之力。开设特色专题教学课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学科优势融入教学工作中,跨院系跨学科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课程,并纳入研究生必修课。

  融入支部活动,筑牢理想信念。以支部“固定党日+”活动为载体开设讲堂。开展“汲百年党史力量,担时代青年使命--百名研究生讲党史故事”活动,全体研究生党员自选党史故事主题,通过文字、视频、音频、摄影、绘画等多种形式讲好一个党史故事,以支部为单位、以党日活动为载体进行支部内交流展示,不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演。通过全员参与、深度融入、深刻领悟,引导学生党员学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挖掘身边红色资源。开展“探寻厦门红色印记,讲述镜头中的党史风云”党日活动,从不同角度讲述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事迹,进一步感悟嘉庚精神的丰富内涵;开展“矢志高等教育筑党魂、坚定走好教育强国路”党日活动,讲述吴玉章等教育家的故事,以先辈为榜样,汲取教育报国的精神力量;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通过沉浸式的讲述演绎,让学生党员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党史知识、赓续红色血脉。

  融入社团建设,感悟思想伟力。依托研究中心,成立理论社团。今年1月,成立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并以中心为依托成立社团--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习社。研习社主要由教育研究院指导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组成,作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育人成效的新载体,将党史学习融入社团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实践考察等环节。发挥学科优势,指导社团建设。支持社团积极参与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开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阐释研究”有关课题申报;组织成员参加闽江学院调研活动和“榕树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南平市光泽县实验小学开展主题支教及调研活动,形成多篇高质量研究报告;策划开展“喜迎二十大,教育永向党之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主题读书会,邀请专家学者做客社团,办沙龙、开讲座,解读“教育这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等,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真理力量。

  融入创新创业,践行使命担当。打造创新创业育人新模式。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研究生团队《情系山河:劳动教育振兴“空心村”的探索者》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福建省金奖,获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乡村振兴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福建省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与诏安县山河村、闽清县尚德村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多篇研究报告。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合作,组建创新创业公益团队,制定劳动教育赋能“空心村”核心创新方案,为闽清县尚德村、永泰县溪洋村、小坪村引进投资超千万,创新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开创文、旅、农、教融合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