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老教授向大学生呼吁:“不要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
复旦大学历史系老教授姜义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智慧和远见,表现出真正的大局观念。”
近期,由于日本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一些做法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但姜教授强调,情绪的表达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应当守法、理智、文明、有序。感情不能也不应该代替理性,不恰当的感情表达甚至会伤害理智,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文汇报》)
稳定是和谐发展的基石
中国政府、外交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历来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但我并不赞成采取过激行为,因为不仅于事无补,也容易被日本右翼所利用。最近,国外特别是日本一些电视台,反复播放我们极个别人在游行中扔砖头、砸玻璃的行为,这是以偏概全,但有人这么做了,就授人以柄。本来是一个完全正当的抗议行为,却有理也成了无理。这无论如何应该避免。
更重要的一点,希望我们的广大群众和学生,全面了解中日关系。问题的确存在,但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中国政府积极促进睦邻友好的大原则下,中日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给两国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既符合两国利益,也为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面,这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问题,就严肃认真、有理有据,该讲理的讲理,该斗争的斗争。但千万不要混淆。现在有人说要抵制日货,这显然是两码事嘛。日本经济界人士并不赞成右翼主张,为什么要打击他们呢?这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再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日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乱出“馊主意”,这是很不明智的。
最后我想说,要相信政府、外交部是能够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当前问题的。机遇难得啊,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能轻易放过。要像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咬紧牙关求发展,这是重中之重,这是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是当前的大局。(徐敦信 《解放日报》)
过激行为谈不上爱国
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和务实的,是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是全面创建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认为,在今天的形势下,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和统一的才是爱国行动,反过来,不利于这两条的我看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爱国。
国与国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是常有的事,由此产生一些国际纠纷也是必然的。我们主张用协商谈判的办法,尽最大可能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不是只有对抗才能显示出爱国。对于国际问题,民众当然可以发表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公民,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时,应该守法、理智和文明。无论如何,过激行为谈不上爱国,那不仅违反中国的法律,也违反国际法。外交使团是受国际法保护的。要是我们的使馆在外面被人砸了玻璃,我们会怎样看待那个国家的人呢?(吴建民 《人民日报》)
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争奇斗艳、英才辈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为大学生施展聪明才智、实现报国之心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阔舞台。为了明天更好地报效祖国,大学生们正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和理想报负融化在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之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为崇高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中真正有所作为,不但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满腔热情,而且要有服务祖国、造福人民的真才实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知识与人类社会发展空前紧密地联系起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显现出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要求大学生与时代同步,要更加勤于学习、善于求知;更加集中精力、只争朝夕。大学生要把学习当做首要任务,牢固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汲取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光明日报》)
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
中日两国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肩负着重大责任。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今天比过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要看到,努力改善中日关系,实现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有利于我国确保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稳定周边环境,推动区域合作。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重大部署,充分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办法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爱国情感,才能维护民族尊严,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表达正义的诉求,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活动,不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不做影响社会秩序和有损国家形象的事,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爱国热情不仅要表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上,更要表现在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中。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进一步转换成为社会要稳定、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的共同心声;进一步转换成为励精图治、增强国力的坚强意志;进一步转换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自觉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钟轩理 新华社)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5月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