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吕骁听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巡讲的体会

2006-12-19

第一次听“井底之蛙”的时候,大概由于年龄的缘故,不解和嘲笑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想法。第一次看见“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时,却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无论是谁,总会局限于自己的眼光和世界,因为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眼光范围内的可怜世界。不过,这种狭隘的悲哀,同样可能催生对于更广阔空间的想象与渴望。

他们是五个大学生,五个在学历上和我接近,但在很多方面和我相差遥远的同龄人。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父亲批评淘气的孩子说,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呢?人家林肯在你这个时候已经是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了。儿子很不服气地说,爸爸,你没有权利批评我啊,人家林肯在你这个年龄已经是总统了。在我们立志的时候,或许会寻找人生跑道上的参照物,然后往前走,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太遥远的目标在挫折和妥协中大都渐渐淡去。而最后的结果呢?很多人成了故事里的爸爸。要达成自己的理想,要成为未来的某一个人,知道他的成就实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直需要知道:他在我这个时候,这个年龄,甚至这一瞬间,会做什么,在做什么?而这场报告,好像最及时的导引――大学生可以形态万千,但总有一些可以被大多数大学生自己认同,被有理想的学生们所追捧的明星,是他们,做了标杆,做了明灯。

    王一硕,河南中医学院的学生,一个毕业于普通高校,但却有进入北京工作机会的毕业生,放弃了不仅仅是名利,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和可能。盲目的否定名利其实是幼稚而可怜的。因为自以为是的人断没有参与讨论名利的必要,而选择做一名西部志愿者,这其中的原因便是超常人之处。成为崇高的机会很多,但真正成就了崇高的人却不多,因为我们的习惯的思想里没有也似乎不屑于拥有崇高的因子。而他王一硕执意要提前归还并未到期的助学贷款,更让人感受到他的崇高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沽名钓誉。看一个人的真正面目不是看他在阳光下做了什么,而是在黑夜里他做了什么。崇高永远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崇高者的本能。“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武汉大学的黄来女,让我感受到的是来自内心的真爱,这绝对不是在人性的原来基础上的报告,而是在人性的曲线图上做的延长线。带着患有脑溢血、糖尿病、膀胱癌的父亲,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为父亲治病,走着艰辛而又坚定的路。在现实和文学的环境中,夫妻,父子,母女――所有的伦理关系维系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但是,我们考虑问题不能总是在反面去推敲,因为发生了的事情绝对有发生的理由。假如是你我,我们能坚持这份生活的艰辛,能保持这份真情的神圣吗?我们不要只苛求于别人还没做到什么,或者对别人的成就在轻微的了解后便报以不屑。说不过如此,其实我们都有做到的可能,但是,习惯而且勇于,擅长批评、挑剔的我们就是没做到。而他们,才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榜样。

 在奉献中闪光的吴渝,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施永辉,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激情,同样的淡定。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发明创造,都是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康德说,社会的最好状态是,必要的人在必要的岗位里做属于自己必要的工作而没有越位。而学生,过分的功利和浮躁,过分的悠闲和懒惰,都是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最大的背叛。李开复说,“现在做了你将来才能做而且想做的事情。那么将来会对现在后悔。”这个描述的确很精辟。

我绝对相信,他们,所有的优秀的大学生,同样是血肉之躯,他们并没有做让我们感到遥远的,可遇不可求的光辉事迹。或许过去的教育,扭曲的英雄主义让太多的人失去了做英雄的信心。但是我最直观的感觉是,英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作为人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神。钟南山说,“做你自己的英雄,你就是最好的。”其实生活也可以是这样,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