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当代大学生:在抗震救灾一线唱响青春之歌 --记三名大学生在抗震救灾中不平凡的经历

2008-11-27

 

  2008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对“80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一场人生观的深刻洗礼。

  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的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先进事迹报告会,日前正在全国部分高校巡讲,9名报告团成员中有两名是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抗震救灾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每个参与抗震救灾的大学生志愿者发自心底的呼声。

  让我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个惊心动魄的5月,投向那些在抗震救灾中可亲、可爱、可敬的大学生志愿者。

  蒙祖海:连续五天五夜搬运救灾物资

  救灾帐篷一顶就有上百斤重,大米、面粉一袋就是50公斤,但为了让到达成都火车东站这个抗震救灾物资重要中转站的火车能及时卸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蒙祖海和他的27名同学,每天都要在成都火车东站的18条车线上搬运物资上百个来回。

  我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的重体力活干过不少,可这么高强度、高密度的劳动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蒙祖海说,地震发生后第5天,他们就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刚把一些物资装到卡车上,从外省来的救灾物资又到了,马上就要将火车上的物资卸下来,再把它们装到去灾区的卡车上。脚走破了,来不及包扎,搬累了,也没时间休息,只要还没倒下,就要坚持搬运物资。从517日到522日的5天时间里,蒙祖海和他的同学一干就是五天五夜!

  只要一想到灾区人们那一双双眼睛,一想到这些东西都是救命的,我就似乎有了无穷的力量!当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绵阳江油灾民安置点服务时,蒙祖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父母、亲友为灾区余震顾虑时,蒙祖海在日记里写下:我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兑现我的承诺!

  郭晨阳:赶赴的灾区就是自己的家乡

  没想到,即将赶赴的灾区就是自己的家乡。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夜里,西南交通大学紧急组织第一批30名国防生前往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来自都江堰的电气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郭晨阳就是其中一员。一路上,郭晨阳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未与家人取得联系的焦躁,只是频频望向车窗外沉沉的夜色。

  当西南交通大学的校车开进都江堰市区后,郭晨阳和同学们一起前往光明巷开展营救工作。全城停电,一片漆黑,他们只能手拉着手摸索到灾情点。在光明巷水电十局家属宿舍,一个年轻女孩被一根坍塌的大梁重重压住后背,郭晨阳和同学们不顾强烈余震,马上徒手开展营救,最终女孩成功获救。

  513日清晨,救援队接到通知,前往都江堰市体育中心搭建指挥部帐篷,沿途上一幢6层楼房只剩下一片废墟,而郭晨阳对这幢楼是那样的熟悉,这里就是外婆的家啊!我那时是多么的希望能够停下来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要全力以赴,从废墟里面抢救出更多的幸存者。我相信,一直疼爱着我的外公外婆也会这样想的。郭晨阳强忍泪水赶赴体育中心。

  513日晚,当泣不成声的父亲找到即将撤离现场的救援队时,郭晨阳才得知爷爷和外婆的噩耗。带队老师谢荣光立即给郭晨阳放了长假随同父亲回家料理丧事,但第二天郭晨阳就回到了救援队,继续投入到紧张、艰苦的营救工作中。

  赵志刚:救灾医疗队中的编外成员

  蒙祖海、郭晨阳作为抗震救灾志愿者代表,参加了巡回报告会。在他们身后,还站立着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赵志刚就是其中一位。

  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第二医院开始组建医疗救助队赴灾区参加救援,赵志刚主动请缨,却被拒绝,因为医院要组建一支精英队伍,招募的都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

  可是我觉得我应该去,我出生在北川,还在北川中学学习了3年,现在应该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执拗的赵志刚找到了自己的导师,再三恳求,才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个编外名额。515日,赵志刚跟随华西第二医院首支医疗小分队共14人赴北川抗震抢险第一线,投身紧急救援工作,他是这支队伍中唯一的大学生志愿者。

  医疗队到达的第一站是北川中学救援中心,实际工作比赵志刚想象的要艰辛得多,也紧张得多。虽然自己的家就在山的另一面,但赵志刚却始终没有提出回家里看一看。516日凌晨,赵志刚所在医疗队从北川撤回到绵阳中心医院。这所医院积聚了大量从附近灾区运送过来的伤员,病房已经不够用了,医院在中心空地上搭建起帐篷,充当临时病房。

  送来的伤员脸上很多充满了无助、痛苦和恐惧,还好,有我们这些志愿者陪伴在他们的身边。赵志刚说,在绵阳中心医院的两天里,随时都有病人运来,哪里需要助手,就去哪里帮忙。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在病床边、椅子上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

  516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来绵阳中心医院看望受灾群众和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当时赵志刚正在忙着把两名刚刚入院的病人送往CT室。虽然没见到总书记,可赵志刚并不觉得遗憾,因为他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时的崇高誓言。

 摘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