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南开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立德树人 陶铸英才

2010-06-03

  (记者 赵婀娜)在天津,有个知名度很高的“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协会”,这个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已有7年半的历史。社团不仅经常在校园内开展普法活动,而且定期走进社区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他们始终以服务社会困难群体为目的,以尽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为己任。

  将课堂所学奉献于社会,是所有南开学子共同的行动。南开大学始终将“公能相济、德才兼备”这一育人目标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在创新工作方法和夯实育人效果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显著增强。

  全员行动育“能人”

  一束盛绽的鲜花,一张大红的证书,亲手接过学生为自己颁发的“奖励”,南开大学94岁高龄的申泮文院士收获了一份别致的礼物,这是南开大学全体研究生为导师颁发的“良师益友”奖。近年来,南开大学着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开展“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出台研究生导师“学德兼导”制度,为每一位本科生选定“学业导师”、“就业导师”。

  与此同时,南开大学还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5年多来,先后划拨约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立项,以支持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先后选拔多人赴英、美等国开展研修交流,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

  大教授“学德兼导”,既传授知识又引领品格;青年教师兼任“班导师”、“学业导师”,与学生相互勉励共同成长;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宿舍导师”,做师弟师妹的“引路人”;专职辅导员做呵护学生成长成才的园丁……南开大学通过全员育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天津市首个研究生义务女兵,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学生阿依古丽在携笔从戎、立志报国之际,有感而发:我之所以勇敢地追求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得益于南开精神的锻造,得益于母校给予的奉献社会的热情。

  “公能”并举育“新人”

  南开园里,“红色生日”让学生党员重新体味党旗下的第一次感动和责任;“红色领航计划”让研究生党员和本科新生党员在党旗下“牵手”前行;“红色网站”――南开大学觉悟网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为学生党员自主学习提供园地;“红色博客”――“晨钟博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式,为师生深入交流提供空间……南开大学始终将理想信念与南开精神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让“红色”理想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让杰出校友引领学生的人生目标。

  南开大学还始终坚持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时事热点新闻,开展时政讨论。在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大事、急事、难事面前,南开学生表现出了昂扬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冰湖英雄”陈永刚,是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硕士研究生,他面对从漂着浮冰的新开湖传来的呼救声,无暇多思,纵身跃入,成功救出一位六旬老人后悄悄离去。在对陈永刚进行表彰时,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指出:“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公能并举的学生,体现了南开的育人理念与传统。陈永刚同学没有豪言,却做出了壮举,这种见义勇为、勇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南开教育的题中之义和重要使命。”

  文化滋养育“全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立德树人。”薛进文说。多年来,南开大学着力打造一批校园文化的精品项目。坚持了10余年的“南开名人讲座”为繁荣学术文化作出贡献,千余场“周末论坛”、“周末乐坛”、“周末影坛”使“南开文化周末”韵味悠长。

  为培养创新精神而设立的“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为促进运动健身而举办的“校长杯”、“院长杯”系列体育竞赛、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推出的“心理文化节”,都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精品项目,成为南开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为理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为文科学生讲授数学物理,专业讲座面向全校各院系学生,科学实验室对全校师生开放……南开大学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建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坚持理想信念与南开精神教育,突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南开大学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立德树人,陶铸英才。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6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