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晨光)目前正是众多2010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清华大学机械系应届硕士毕业生张琼袁,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和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签约了。原本抱着“看一看”的想法,在参加了系里组织的就业实践亲赴四川德阳看过之后,张琼袁马上和东汽公司签了约。
是什么原因让家在河南的张琼袁愿意到西部工作?“最打动我的是东汽公司那种不屈不挠、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张琼袁告诉记者,“知道东汽公司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到了德阳现场一看,短短两年时间,新的厂房拔地而起,生产状况蒸蒸日上,每一个东汽人自豪、拼搏的那种企业归属感,让我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发展。”据了解,参与这次就业实践的7名清华学生中有3人和东汽公司签约。
近5年来,像张琼袁这样进行过就业实践的清华学生达到8000余人。学校通过“我伴祖国共辉煌”、“科学发展,成才报国”等主题实践,引导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重点行业和领域去。2009年,近八成的清华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地区就业。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说:“坚持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是清华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贯穿清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条红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就提出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以1958年水利系组织学生在密云水库工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为主要标志,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这种立足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清华大学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育人的新形式新机制,将实践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机统一。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坚持组织“新闻大篷车”,把新闻写作课堂搬到生产生活第一线。大三学生郭城春在参加“新闻大篷车之重走丝绸之路”活动时,深入当地民居寻找故事,为了获取一个当地小孩的信任而绞尽脑汁。“如何去发现新闻,怎样去和别人交流,这一切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郭城春这样说。
按照学校规定,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必修环节。“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深入生产一线去做项目。”航天航空学院博士生王光远回想起2009年暑假的社会实践,至今仍兴奋不已。利用暑假的6周时间,王光远和同学裘钧来到河北省衡水市,帮助当地的龙头企业――中铁建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做技术攻关,主攻项目是用于地铁轨道减震的扣件研发。
为了一个参数的调整,王光远连熬几个通宵。“当时非常投入,真正可以学以致用了,能把知识转化成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一想到这些,我们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们一口气拿出4项设计方案,其中1项还申请了专利,预计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0万元。
包括王光远在内,2009年暑假,共有800多名清华的博士生开展各类实践课题项目近千项,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次,开发完成多项专利产品。2009年清华全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13000人次,占全校学生的50%。
“我带过的学生中,现在有一多半都成为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力量。”曾3次带领本科学生参加扶贫支教的清华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钟周说,“参加过实践教育的学生,最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能力,另一方面关注话题从时尚、娱乐向民生、基层转变,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得到了增强,为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