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中央16号文件颁发实施5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让师魂为我们高擎人生信仰

――东北师大在学生中加强师德教育纪实

2009-11-05

    “在和马宪华老师一起重走过那肩负责任的33里坎坷山路,聆听她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从教生涯后,我最大的体会是,要当一名好老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让师魂为我们高擎人生信仰。”东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2008级免费师范生张成通提起前段时间到吉林省延边探访十七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马宪华的经历时,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今年暑假,东北师大共有3441名学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寻访千校千师”师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后,他们将自己对基础教育和师魂精神的感悟写了下来,形成了全国首部由免费师范生集体撰写的《我眼中的基础教育》一书。

    “师魂大讨论”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

    在东北师大,每年9月份的“师魂大讨论”已经成为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这段时间里,学校每个学院,班级都会组织学生通过座谈会、辩论会、主题论坛、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专门学习东师历史上涌现的优秀人民教师所体现的师魂精神。

    20世纪50年代的冯志远,扎根西部42载,虽双目失明,却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60年代的陆家羲,攻克了130年来无人解决的世界数学难题“斯坦纳系列”;80年代的郭力华,视讲台如生命,虽身患重病仍坚守教育岗位;新世纪的马宪华,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大山深处,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这些优秀校友的事迹定期在校史馆、图书馆展出,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在优秀教师的激励下,“师魂先锋队”等一大批红色社团组织纷纷建立,学校“恰同学少年”网络社区内,“闪耀的师德光辉”网络论坛一度成为最为活跃的思想园地。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告诉记者:“作为师范大学,应当抓住师魂教育这一重点,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东北师大连续10年组建“理想与成才报告团”,连续10年举办“师魂报告会”,连续10年组织师范生探访杰出校友,将充满爱、能吃苦、肯奉献等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追求。

    三年来一万多名学生到基础教育一线顶岗授课

    对于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2007级免费师范生陈代强来说,2008年7月不同寻常,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和70名同学一起以“圆梦”为名与扶贫基金会签署了助养协议,每月从国家发给他们的免费师范生生活补助中拿出700元资助一名灾区孤儿,并将一直资助到他完成大学学业为止。

  2009年他作为学校代表,再次去探望他们助养的孤儿小志成。在那里,他和小志成一起五点起床,挑水、做饭,夜晚先做完农活,再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帮助他补习到深夜。在四川之行结束后,陈代强说:“作为免费师范生,我要坚定信念,做一名好老师!”

    据了解,三年来,先后有一万多名学生深入到基础教育一线进行顶岗授课,学校的每个师范生班集体都与一所基础教育中小学结成了长期互助对子。为了使实践体验活动长效化、取得“多赢效应”,学校2007年探索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将东北三省抚松县、安达县等17个市县的82所中学作为学校长期合作对象,同学们在长期教育一线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认同。

    “五项导引”培养学生甘于从教的职业理想

    据统计,五年来,学校83.7%的毕业生到全国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用人单位对东北师大毕业生的评价是“品德好、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学校从入学之初,就常年开展“五项导引”职业理想教育。通过政策导引、朋辈导引、师魂导引、学习生活导引、职业情景导引,培养广大学生爱教乐教、甘于从教的崇高职业理想。在东北师大,已经连续4年召开了“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每年参会基层县、乡单位共计500余家;全国21个省市的168所基层中学与东北师大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校”。“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已经成为东师学子的人生信条。“东师特色”的师魂教育模式也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是全国3所受表彰高校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告诉记者:“东北师大一贯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塑造学生高尚的师德。新时期将继续秉承‘尊重的教育’理念,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追求。”  (记者 陈帆波 通讯员 杨思)

  (中国教育报 11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