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教育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附件:教育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工作安排
教 育 部
二OO四年二月二十日
附件:
教育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教育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4年工作安排和《教育部2004年工作要点》的精神,2004年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加强教育系统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全年工作要以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在教育战线进一步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继续在深入人心、开拓创新、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抓好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有效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重视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启动中学德育工作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着力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继续开展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研究和实施以推动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方法充实、完善和改进为目标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修订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调研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实验区实验情况;颁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秋季开学进入国家级实验区实验。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继续围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招标评审立项一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鼓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建立全面贯穿和充分体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
2、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改进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把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积极探索和研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各个环节的措施和办法。认真总结在应对重大事件和重大考验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新中国成立55周年等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节庆日、重大事件,帮助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民族历史传统、了解近代民族深重苦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研究制订《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大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力度。落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公民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的通知》,修订并颁发《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重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建立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师生员工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围绕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师生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宣传教育活动。高度重视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招生、考试等工作中不正之风,树立良好风气。促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继续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加强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工读学校建设。
积极探索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性网站,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启动大学生公寓建设示范计划,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启动高校社团建设计划,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网吧治理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
继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继续加强理论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研究制订《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3、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党和群众工作的新方式。要适应形势发展,坚持依靠师生、服务师生,丰富活动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师生素质。
大力加强学校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写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美育”教材。启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工程,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制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适时召开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总结推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重点指导有条件的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建设一批大学生活动中心。
继续做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颁发《2003―2010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加大对新建场所和现有场所的检查力度,重点研究解决校外活动场所运行管理问题,为广大青少年参加校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继续组织大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寒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4、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国内、国际局势发展变化情况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报告会,对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继续研制印发《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作《时事》VCD。
5、广泛宣传先进典型
要围绕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和教育部今年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战线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就。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教育报刊、电视要结合新闻界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项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成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指导教育工作、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舆论宣传阵地。组织好第20个教师节纪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和表彰优秀教师,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示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