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系列之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12年第28期(总第93期)

2012-11-23 来源:社科司

教育部社科司编  2012年11月23日

江苏省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涵提升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提出学科体系建设、杰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提升、资政惠民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话语影响力提升、创新平台与智库建设等“七大计划”,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学科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建设效应。进一步提升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使之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法律、教育、艺术等应用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群。到2020年,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学科群。

  加大培养力度,造就杰出社科人才。加大“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及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和本领域影响力的优秀学术骨干;每两年遴选建设10个左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团队。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建设和使用,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通过开办哲学社会科学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设立文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等举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紧跟学术前沿,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立足基本国情省情,跟踪学术前沿,围绕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公益性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和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江苏品牌。继续通过设立“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开展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重要文献资料研究整理及应用对策研究,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和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

  回应现实需求,加强资政惠民服务。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发展报告或政策建议等途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组织高校开展国家(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环境的系统研究。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通过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组织“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编写社科普及读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传播科学理论,解读政策精神,提高公众人文素质和国民文明程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提升国家和地方文化软实力服务。加强高校与政府、行业产业和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加快培养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和高素质文化创意、经营、管理、技能人才。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大学科技园区,鼓励高校师生到文化产业大学科技园自主创业。加强金陵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文化发掘、研究与弘扬。以文化创意、动漫等江苏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领域为方向,设置调整一批学科专业,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培训、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一批文科类研究生工作站,孵化培育一批文化企业。

  扩大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我省公派留学项目的文科学生比例,开展全英文人才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和中外暑期学校等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国家和江苏省急需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深度的合作研究,探索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加大选派教师到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和合作研究的力度。以项目为导向,鼓励高校优秀学术成果的翻译、国际发表、海外出版和推介;支持高校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创办英文期刊,建设外文学术网站,加强对外表达和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培养建设一支国际问题研究队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

  深化体制改革,打造社科创新平台。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跨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加强与地区、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外研究基地建设。面向国家和地方重要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智库。加强图书文献与网络资源建设,推进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专题资料、实证案例等专题数据库建设,打造高校学术交流、成果发布、咨询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王栋(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