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系列之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12年第10期(总第75期)

2012-06-15 来源:社科司

教育部社科司编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精品  搭建平台

大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性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中国学术思想应在国际舞台有相应的地位和影响,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制定了为期十年的《全面提升国际性行动计划纲要》和实施细则,从九个方面确定了提升国际性的目标、路径、措施和责任者,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

  我校在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力求实效,既争取全面开花,又要有重点突破。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学术精品海外推广、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教师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有效的探索,下面简要介绍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三个方面。

  推出学术精品,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

   把中国古今学术精品推介出去,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走出去”方式。近年来,我校力促学术精品的海外推广,形成了较好的学术品牌和学术价值。开发国际化选题,向海外推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思想的优秀学术著作。先后策划出版了陈雨露教授的《人民币读本》和金灿荣教授的《大国的责任》,受到海内外学术出版界的关注和好评。两书的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波兰文版和俄文版权相继售出,将于2012--2013年陆续翻译出版。发挥人大出版社优势,在版权贸易输出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机制。2006年我校出版社向海外输出版权43种,之后每年持续增长,2011年已突破156种,多次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成员单位中排名第一。2011年,我校出版社荣获“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实施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2009年,我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英文版学术期刊《中国法学前沿》与《中国工商管理前沿》,已成为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中国法学前沿》已被7家国际学术检索机构和美国外国法律期刊委员会收录;《中国工商管理前沿》已被10家国际学术检索机构收录。根据施普林格提供的数据,2011年1-9月海外付费下载合计6814次。

  实施“中国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该项目致力于整理研究已有中国古代经典的历代译本,组织汇释汇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学理支持和文献积累,为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提供比较完备的参考书,促进中西思想交流与对话。首期将启动《论语》、《孟子》、《中庸》、《大学》、《道德经》五部经典的英译本汇释汇校。

  建设调查数据库,打造科研国际合作基础平台

  加大人文社科数据库建设力度,真正发挥数据库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作用,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与升级。我校以大型调查项目为基础,稳步建设国际化、标准化、开放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数据采集与开放共享平台,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目前,该中心已从国内外收集400余个调查项目的数据,自主实施核心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如“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调查”、“中国雇主和雇员匹配追踪调查”等,以不同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成为学校极具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国际合作平台。

  社会调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体现国际化这一目标。第一,建立国际化的咨询委员会,其中外国学者、海外华人学者、国内学者各占三分之一,成员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第二,与在国际社会科学调查数据采集领域居领先地位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和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RC)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数据开发上进行深入而实质性的合作;第三,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共同发起东亚社会调查项目,开创区域性数据采集合作的先例。2007年,我校被全球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合作组织——国际社会调查合作组织(ISSP)接纳为代表中国的成员单位。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是我国第一家且至今仍是唯一一家按国际惯例对数据进行开放与共享的大型学术性调查项目。自2003年起,每年对国内31个省级单位,100个区县,5大都市,480个村、居委会,12000户家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广泛而持续地积累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础数据,也为我国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基准性的数据资料。至2011年底,该项目数据注册用户超过18000人,其中海外用户约占一半,包括全球众多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CGSS数据发表的论文超过300篇,其中SSCI论文约40篇。CGSS项目在国际中国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最可靠、适用的数据之一。

  加强课程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水平,应加强师资和课程的国际性建设。我校的课程国际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我校教师到国外大学授课。除受邀讲授专题课之外,2003年起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中国公共政策”专业课,面向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生,至今已有200余人次的学生选修了这门3学分的课程,在传播中国公共政策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从2006年开始,我校陆续开设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法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国学、国际MBA、国际MPA等8个全英文硕士项目,共开设课程70余门,先后有167名留学生选择了这些项目并给予很高评价,此类项目在扩大留学生国别分布方面也有明显效果。美国著名学者、奥巴马竞选班子亚洲政策总顾问David Lampton教授在其新书中将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项目作为中国拓展“软实力”的一个典型。

  三是举办国际小学期,集中开设国际课程。我校自2009年开始改革学期制度,于每年7月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探索“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战略。“在地国际化”是指在本校营造国际化氛围,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双向国际化”是在引进海外课程同时向国际学生开设英文中国研究课程,传播中国文化和学术。

  暑期学校进一步强化课程、师资、校园氛围、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暑期学校课程师资主要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外籍教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国内外知名教授以及优秀海归博士。2009年至2011年,共有211名海外教师来校任课,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近70所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促进中外学生交流,我校还招收海外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上课。2009年招收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名海外学生;2010年招收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78名海外学生,其中欧洲和美洲的学生数量增长很快;2011年海外学生达到319名。目前暑期学校核心课程有130门左右,每年有3000名以上的本校学生参加学习,对课程给予高度认可。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谋篇布局、全面推进、政策配套、措施落地,特别要在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责无旁贷地要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王栋(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