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整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

2009-06-26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李卫红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潜心治学、甘于奉献,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必须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合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第一,要统筹协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和首要任务,使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使他们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计划,要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局面。第二,要统筹协调好各种建设力量的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合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注意协调各种建设主体的力量,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并使之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应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第三,要统筹协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整体推进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是基础。要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为骨干,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增强、凝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合力。第四,要统筹协调好各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特点,制订实施相关政策和具体建设措施,明确各个管理层级和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并把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提供组织、制障。

                       转自《光明日报》2009年6月26日7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