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政课实效要坚持“五个结合”
■太原科技大学 乔中国
探索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应着重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原则性就是我们必须认清四门必修课都是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而设立的。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吃透教材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统编教材的基本内容,态度上不能有任何含糊。坚持灵活性则是指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对其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其思想问题的症结,就必须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中,通过走访、座谈、网上答疑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处于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学生主体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讲课讲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是不是真心地喜爱、能不能真正地相信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指既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这些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展开。
四是坚持教师独立负责与相互交流相结合。教学是教师个人的脑力劳动,有很大的独立性。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教师加强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有三门课程是由原来的两到三门课整合而成的新教学体系,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讲授这样的课程,教师个体不仅要提高自身水平,更要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分工撰写教案、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团队力量,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是坚持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搭建学术平台,以此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因此,我们要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把课程建设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入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丰富和推进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把学科建设中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提供给课程建设,用来丰富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科建设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