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打造服务于城市整体和谐生态的个性化文化生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
■陈忠红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现今,人们越来越把城市化进程与生态化进程合而为一,“生态”逐渐成为构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打造服务于城市整体和谐生态的个性化文化生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
生态城市建设需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态城市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能保持高度和谐的统一体。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协调性和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而且更加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因此,打造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建设和谐生态城市的重要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凝聚着人类的文化情感、群体认同,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保护、发展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生态城市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生态城市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局。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文化资源的传承接受与创新利用。作为文化传承的起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事关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理应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它必将作为生态城市有机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焕发出珍贵的光彩。
历史文化遗产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历程。一个城市特定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文化遗产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这种文化的深沉积淀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进程中,既可以不断延续一个城市的文脉传统,也可以帮助塑造新时期统一多元的城市文化内涵,培养人们对于城市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塑造城市文化生态的良好风貌。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就是展示、弘扬城市个性的过程,也是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逐步侵蚀的困境,城市文化生态也不得不面对发展失衡的问题,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城市文化生态的平衡不能简单地经由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在城市生态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正在积极地参与到与其他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结合形成的“共同体”中,作为城市生态有机体的一部分进行“进化”和“变迁”。生态城市建设最终必将逐步增强人们修复和维护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紧迫感,历史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悠久的城市历史与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态也必将受益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
和谐文化生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
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完全和自己的历史隔断,其发展需要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需要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更新。此外,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连续性,是人类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事实证明,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就越强烈。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保持历史文化脉络的一致性。
历史文化遗产所代表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或深层结构。打造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就要坚持用生态价值观指导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以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理念认知和尊重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文脉特征,弘扬其个性特色,增强其活力,实现城市生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规范着市民的群体生活方式与思想价值取向,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对建立统一的城市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文化生态城市的形成,要借助于历史文化的合理内核,不断整合现有城市文化资源,拓展城市文化空间,进一步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功能。这种对历史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形态的创新与变革,是建设和谐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在当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人文奥运”助推生态城市建设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基本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理念的核心。目前多数学者赞同把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的奥运”。
人文奥运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和谐”。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将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交流的盛会,也是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在兼容并蓄、融会交流的同时,对于一座城市来讲,“历史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冲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文化的均质化与一体化”。人文奥运理念正借助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努力打造新型的和谐文化生态。
文化与经济是城市发展的两翼,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并不单纯意味着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更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的繁荣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学者将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归纳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指出只有协调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地朝文明的方向演化。也就是说,完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忽略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内容。同时,文化生态的营造也越来越要求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从单纯的功能性规划上升为更为综合的人文性规划,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在生态城市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城市文化记忆,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