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前进与倒退的冲突,由此也决定了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杜艳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次会议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其实现和引领了一场深刻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现代化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无论人们怎样界定现代化,它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相关。现代化的属性即进化、变革、发展、进步,所以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前进与倒退的冲突,由此也决定了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例如,西欧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发源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有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法国革命前的一个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力争的任何条件,现在几乎都被认为是成功的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启蒙思想家始终不渝追求的那些变化与今天的社会科学家告诉我们的完成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由于现代化的属性决定,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虽不乏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大多数思想解放的发生也都是中国人主动认识的结果,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却十分缓慢,而且最终无一例外都遭受失败或者被迫转向,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解放的不彻底、不成功。虽然有些现代化思潮也不同程度地触及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但是,这种触及往往是无力的,一旦遇到强大的反动势力就败下阵来。例如,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乏思想解放运动,但民主革命时期燃眉之急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还不能把现代化作为思想解放的直接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和毛泽东也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东西都是逐步发展、逐步变动的”,要“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并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力图从苏联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最终没有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中国的现代化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成就。
中国现代化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
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虽然都称为思想解放,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和引领的思想解放却带有历史上其他思想解放运动所不能比拟的突出特点。
第一,这次思想解放是一次触及中国现代化根本问题的解放运动,有难度、有风险、有挑战。因为这次思想解放需要破除的障碍和束缚力量是巨大的:一是要突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长期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理解的束缚;二是要突破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思维惯性的束缚;三是要突破十年文化大革命形成的积重难返的错误造成的障碍和蒙昧主义统治造成的巨大惰性的束缚,“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四是要突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束缚;五是要突破多年来形成的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束缚。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意味着突破和转折、超越与创造,这必然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第二,这次思想解放是在中国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党和人民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努力,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的情况下发生的。正像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同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两个凡是”的错误所在,事实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思想解放的条件是充分的。
第三,从思想解放的主体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是在执政党的引领下,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次思想解放。它是在经过理论界、思想界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人们的思想基本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中国现代化史上少见的。
第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内生的,是思想解放的主体对于中国现代化特殊性自觉认识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此时,我们党已清楚认识到“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不仅如此,党还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原则,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绝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成功实现思想解放的根本所在。
第五,这次思想解放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和话语体系完全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变为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现代化已成为主旋律。
党已经认识到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是四个现代化,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思想解放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要通过社会主义实现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必然结论。
世界现代化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现代化虽然与资本主义同步产生,但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西方中心”论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现代化有各种不同类型和模式,有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有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而且同种类型的各国现代化途径也各不相同。中国的现代化模仿过西方模式,也模仿过苏联模式,结果无不遭受失败。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现代化上所遭受的挫折,不在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说中国现代化采取苏联模式所走的弯路,不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在于苏联模式的缺陷造成的消极后果和我们自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所以,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开辟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彻底从苏联模式的束缚中跳出来,而这一转变的前提就是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重大使命: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和过去长期实行的“左”倾错误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次思想解放实现了质的飞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