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一兵 刘怀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80多年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更是保证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如果说30年前的真理标准与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那么,3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地丰富、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说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功绩是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那么,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之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从当年的解放思想到当前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一脉相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这种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正好印证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特色、实践精神。
理论创新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精神实质,首先表现为尊重实践中的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的,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自身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理论的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理论成果,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和最集中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最新发展,共同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理论创新的历史之源
人类的历史实践证明,真正的理论创新者应该是对传统了如指掌的人,而不是将历史全盘否定或者对历史一无所知。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一就是历史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认真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用新的方法填补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研究空白,在新的视野中反思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时代局限。这是理论创新的历史之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本质上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适用于一定范围的、相对的和具体的历史真理。真正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其彻底的实践精神表现之一就是要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产生、发展与完善的,也是在历史中不断发生突破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是“现成可用”的,更不是“基本过时”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哪些内容仍然是具有当代价值与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因而需要坚持发展;哪些观点、看法确实已经过时,因而需要突破与扬弃;哪些方法与结论本来正确却长期被曲解或被严重遮蔽与忽略,因而需要恢复发扬。只有了解历史的人,才能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才能克服历史的局限。
理论创新的民族之魂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二就是深入、科学地概括、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与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是理论创新的民族之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传统而言,则是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的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它不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思想原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具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素材和原材料,而且也以它独特的实践智慧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了启迪,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又一理论支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概括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概念,其理论实质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其语言风格、精神底蕴无疑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理论创新的时代之境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三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深刻而急剧变化着的世界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形势、新特点,不断认识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大胆吸收与借鉴包括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成果,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形态、思想内涵、语言特点。这是理论创新的时代之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与党和国家的任务,认真研究与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的问题,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时代价值进行重新估价,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境界。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始终面临着如何在应对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挑战过程中,赢得自身比较优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时代性特色就在于它要不断地回答与解决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地在当代世界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与方法。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特色,说到底就是能不能保持理论上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从而保障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理论思想与领导决策上的先进性。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与解决,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概括与提炼。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保持先进性问题,就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执政风险考验,提出的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新课题。再如,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纲领,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世界,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等。这一切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来没有提出过的创新思想。
理论创新要有问题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进学科体系、学术研究、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说明,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先要有自觉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即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采取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问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地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面临的诸多重大矛盾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社会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的风险与机遇的关系。这些重大关系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需要研究的,也最有可能出创新的方面与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固然是现实时代的要求、指导新的实践的要求,但同时又不单是为实践服务的过程,还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学术理论自身的深入研究与积累过程。理论创新除了认真吸收借鉴以往的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成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一个回到经典、突破经典、重新激活经典问题域的继承发展过程,这是它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历史性地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方法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与资本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体”。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确实与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变革一样,都是从突破原有经典大问题而从亚形态、次问题中生长出新的基本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实是经典作家们偶尔提及的问题,但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时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尖锐矛盾来实现社会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焦点问题意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极不和谐现实的批判,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理想的正面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彻底深刻、辩证历史的批判;二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他们主张的共产主义设想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提出共产主义是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经典作家并没有提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所以就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大胆探索、综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管用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张一兵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怀玉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