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社科司函〔2007〕129号
教社科司函〔2007〕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决定在全国高校广泛征集、评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优秀论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评选优秀论文目的
通过开展征集、评选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经验做法,深入研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对策,进一步加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全面实施。
二、征集、评选优秀论文组织领导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负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选工作的组织领导。组建专家评审小组,负责具体评审工作。
三、征集、评选优秀论文选题参考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进行现状分析、成效评估、经验总结、理论思考和对策研究。申报论文选题可在以下参考范围内确定。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经验做法。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研究。
(四)制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研究。
(五)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研究。
(六)撰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案研究。
(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研究。
(八)改进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方法研究。
(九)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建设研究。
(十)运用《时事报告》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以及《时事》VCD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成果、体会。
(十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建设研究。
(十二)建立健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
三、征集、评选优秀论文政策支持
(一)评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100名。
(二)凡获得一等奖者奖励3000元,获得二等奖者奖励2000元,获得三等奖者奖励1000元,获得优秀奖者奖励300元。
(三)凡获得一、二、三等获和优秀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
(四)本次评选结果将刊登在《时事报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
(五)摘取部分获奖论文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上刊发。
(六)获奖论文将汇编成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四、征集、评选优秀论文办法
(一)评审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
2.注重质量,宁缺毋滥。
(二)评审标准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主题突出。
3.逻辑结构合理。
4.观点鲜明正确。
5.论据充实生动。
6.文风朴实。
7.可操作性强。
8.严禁抄袭和杜撰。
五、征集申报要求
(一)参加征集申报条件
1. 承担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师。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
(二)申报材料
1.报送论文一式两份并附电子版。每篇论文字数限5000字以内(含图表)。引文和参考资料要详细注明出处。同时,随文附上300字左右内容提要和100字左右作者简介。
2.报送论文加盖作者所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关管理部门公章后,由作者或作者所在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直接报送。
3.报送论文全文用A4纸、固定值、
(三)申报时间
1.
2.
联系人:李玮、王海博;联系电话:010-84017376、84039269:传真:010-84039269;电子信箱:duckula@263.net ;邮编 100009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乙2号《时事报告》杂志社。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