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思考与实践
2005-06-29收藏
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 李震彪
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大学发展战略?在《辞海》和有关著作中都有相应的论述。结合大学发展特点,我们认为:“战”就是竞争,“略”就是谋略、谋划。因此大学发展战略就是谋划大学在发展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全局性的胜利或者双赢的策略,是试图解决学校发展中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影响长远的基础性问题,是着眼未来的谋划。所以,教育部直属办组织的这次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交流会议非常有意义!
基于上面对“战略”概念本身的理解,我们认为大学发展战略具有五个核心特点:(1)竞争;(2)参照系(对手);(3)全局胜利(双赢);(4)基础性;(5)长远性。也就是说大学的发展战略是面向“竞争”的谋划,为此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参照系”; 大学发展战略是立足获得“全局性胜利(双嬴)”的谋划,而非急功近利、浮躁冒进,因此战略的研究与制定要重点解决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是标本兼治。
下面从战略思考、战略定位、战略思想、战略措施、战略规划等五个方面谈谈我们对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认识。
一、战略思考
战略思考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前提,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战略思考比战略规划更重要。战略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理念与思想层面
“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周济部长要求大学认真思考的两个问题之一,这也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为此我们应思考: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大学的功能、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科研、做什么样的社会服务?这些问题类似于美欧大学战略规划中的Purpose,Vision,Mission,Values等等。
在思考上述问题时可能涉及以下方面:大学是仅仅为适龄青年服务,还是为全民服务?大学是以功利为目的,还是追求学术、真理?大学是“纯学术”组织,还是应积极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大学是企业、是政府的延伸机构,还是独立的学术机构?大学是主要培养社会精英、还是培养全面素质、为快乐而工作生活的人?
对于大学本身的思考与回答,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历史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学校也可能有不同答案。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大学本身也在发展,因此对大学进行理念与思想层面的思考有利于认识和把握大学的实质和时代特征,有利于树立大学的教育理想。
(二)出路选择与措施层面
“如何建设学校”是周济部长指示大学认真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学校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学校将走向哪里、走向何处(Where To Go)?为什么走到哪里(Why To Go)?如何走到那里(How To Go)?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走到那里(What To Do)?选择什么时候去做(When To Do)?
(三)现实层面
学校发展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吗(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学校现在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吗(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To Respond To)?用什么办法、措施应对动态的外界竞争环境(How Shall We Respond To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四)SWOT分析对比
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机遇是什么?挑战与困难是什么(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Threats)?
二、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它包括当前定位(现今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对地位)和目标定位(今后的奋斗目标,具有阶段性、相对性)。
一所大学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相比一般要经历三个主要过程:即跟随阶段―并行阶段―超越阶段(形成自己特色、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那么,我国大学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相比目前所处位置在哪里呢?一般来说多处于跟随阶段或者处于跟随与并行阶段的中间过渡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在追随阶段应主要是学习、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在超越阶段主要是发扬自己的特色、相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华中科技大学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学科实际情况,确定了近20年的战略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左右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具有一流的工科、一流的医科,有特色高水平的理科和文科。
为实现此目标,学校实行“三步走”战略:“十五”期间主要是打基础,到2015年前后实现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到2020年左右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之所以定位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因为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有了较好的学科基础和综合实力,在国内大学研究生院排名、综合排名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教育思想创新已经将学校从原来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为工医理文管等综合性大学,从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从本科生教育为主转变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并重等,并致力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三、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指南针,是办学的灵魂。不同的学校可以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见仁见智。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教育思想创新。历届校长书记都有独到的办学思想。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根据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在学校发展历史上又是一次创新。现任校长樊明武院士指出:国际化就是要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借鉴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通行的办学机制与运行模式,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其目标是培养出品德、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学生、创造出国际认可的研究成果,建成国际认可的高水平学科、造就出世界知名学者、跻身国际主流学术圈,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观念、机制、文化氛围。其追求的目标是在努力发扬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同时,积极实现世界知名大学的共性特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学术水平的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国际化。
关于观念。即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去比较和检验。坚持开放的心态与胸怀,在空间上向世界开放,学习和借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先进文化和办学经验;在时间上向历史开放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向现实开放以博采众长,向未来开放以引导现实;既向自然世界开放,也向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还要求“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原来教师有什么教什么改变成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把“管理”转变为服务。
关于机制。大学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人才和技术,而是制度,管理制度创新乃是我国大学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核心因素,大学乃制度之谓也!好的制度可以造就人才、创造财富、提高效益;落后的制度可能扼杀人才、浪费资源、滋生腐败。因此建立公平、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制度创新为师生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和制度保障,只有竞争才能出一流、出成果。因此用先进的制度保障公平竞争、学术自由和学术自律是提高办学水平、在大学间竞争取胜的基础。要科学协调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关系,科学分配校、院、系权力与责任,科学处理学校与公司、与后勤的关系,实现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干部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依”。
关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和内部文化氛围犹如“泡菜坛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泡菜坛子”里泡过后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和“品格”,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对学校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继承和发扬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无污染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人与事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统一;积极营造敬业友爱、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统一,使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学生追求新知、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教师和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舞台,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四、战略措施
战略规划并不是做未来的决策,而是为未来做现在的决策;战略规划的结果不是一本装订精美的战略规划书,而是工作和行动,是为了取得未来的结果决定现在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因此战略措施是“如何建设学校”的现实对策,是战略规划的落脚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梯。战略措施的制定应该紧密结合一流大学内在要素,很多学者都曾经提出过一流大学的若干特征,结合中国国情,我认为一流大学应该具有十个内部要素:(1)一流的教师;(2)一流的干部;(3)一流的学生;(4)一流的课程体系;(5)一流的学科;(6)雄厚的财经实力;(7)良好的硬件设施;(8)先进的管理制度;(9)优秀的学校文化和氛围;(10)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了这些要素就自然会产生重大的学术成果和显赫的学术声誉。
在上述十个要素中,中国大学现今相对薄弱的环节有:(1)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2)鲜明的办学特色;(3)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4)一流的干部;(5)一流的学科。
国内大学的课程总量及教师人均课程门数与国外知名大学相比,差别较大,如MIT约960名教师开出的课程门数约5000门;哈佛大学约2000名教师(不含附属医院职工)能开出约15000门课;华中科技大学有约4000名教师,但开出的课程门数约3000门。课程门数的缺乏使得学生的选择机会减少,不利于培养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利于教师知识面的拓宽和更新。
干部的地位在国外知名大学中并不特别突出,教授治校已成制度。但对于我国大学,干部素质和水平是办好大学的重要方面,“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与教师相比,干部属于“强势群体”,教师是“弱势群体”。因此提高干部素质和水平十分重要,甚至应该像争夺“知名教授”一样广为招聘和选用高水平管理人才。
与国际大学相比,我们的学科结构和水平应该特别重视。美欧大学的一个电气工程系(EE)在教学与科研方向上包括了国内许多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学院)、电信系(学院)、计算机系(学院)、控制系(学院)、固体电子系、光电子系等5~7个院系。本来自成一体的学科人为地划分成多个行政实体,不利于推进学科融合交叉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生。近年来不少学校进行了改革,如几年前华中科大将计算机学院、控制系等5个信息类院系整合为光电子与信息学院,今年秋又将机械学院、材料学院、交通学院、能源学院等四个机械大类院系在课程上打通,实行真正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等。
五、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指导大学自身行动的纲领,是确定和实施教育思想和办学目标的蓝图。战略规划的流程有四个阶段:
(一)规划制定。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前述四个方面,即战略思考、战略定位、战略思想、战略措施;规划形式应尽量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措施具体明确(Specific)且可测量可评价(Measurable),目标与措施在师生员工中达成共识,为大家所接受(Acceptable)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Reachable),规划应该有明确的时间段(Time Limited)。规划制定过程是全校上下集聚智慧、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所以有的专家甚至认为规划制定过程比规划书更重要(A Plan Is Nothing,Planning Is Everything)。华中科技大学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以发展战略小组成员会议、师生员工沙龙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并经党代会、教代会审议通过。
(二)规划实施。规划实施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必要的制度政策保证、组织保证、经费保证、计划保证等等。华中科技大学在2003年上半年校领导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各个院系(所)参与规划的讨论并提出指导意见,暑期又召开中层干部工作会议专门对院系规划进行交流、提高,从而保证学校总体规划的落实。
(三)规划监控。要不断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以了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规划修订。根据规划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在竞争中的胜利。
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是面向“竞争”、立足长远发展的谋划。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同时,努力营造院系之间、职工之间“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学术自由”的环境氛围非常重要,竞争出一流、竞争出活力,垄断必将削弱前进和创新的动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强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建设,提高干部、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是促进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因素。我相信通过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讨交流,中国大学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走进世界、世界也将走进中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