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科技司将在部党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一、做好顶层规划,推进制度创新,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结合“985工程”二期建设,积极组织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实验室研究平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转化和产业化平台的建设,研究相关评估体系,引导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积极推进高校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大国家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界合作的力度。加强未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特别是原行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工作。启动新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加强地方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整合存量资源,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建设、筹建、培育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量有较大增加。培育、建设一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二、培养优秀人才,支持创新团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总结2004年实施经验,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结合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人才项目牵引,改善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
出台教育部创新团队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形成新的评估制度和分配激励政策,创造人人专心干事业并且能够干成事业的生动局面,努力做到人心舒畅、人尽其用、人才辈出。在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推荐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有关方面对高校群体的支持,争取实现创新研究群体的新突破。
三、加强战略研究,培育竞争优势,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积极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和“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为高校科技工作争取有利地位,抢占竞争先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宏观科技政策及教育部重点工作开展战略研究,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加大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创新,提高高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强化社会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当前产学研合作的新趋势,是从零散的、小型的、短期和项目式的合作,转向系统的、有规模的、中长期的和共建基地型的合作。这是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这既是高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大、更优质的服务,争取全社会更大支持,推动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认定工作,继续探讨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模式。
五、实施重大项目,完善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继续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rid),增加项目参与高校,扩大项目示范及应用层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探索与IT企业界合作的有效途径。完善ChinaGrid研发和管理体系,推进ChinaGrid网格监控系统及支撑体系的建设,促进ChinaGrid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完成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的建设。启动CNGI驻地网建设,为接入用户和示范工程项目提供基本网络服务。组织高校参与CNGI中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的竞争。
建设若干有特色的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并按学科门类整合资源,为搭建系统性、先进性、可持续性的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奠定基础。完成CERNET十五211项目建设,推动CERNET升级扩容,建设与完善主干网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标准制定。
来源:2005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