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到2018年,学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切实落实国办要求,我部与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13省(区、市)在京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
一、教育部
教育部就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黑龙江省推进美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支持黑龙江省开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支持黑龙江省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支持黑龙江省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建设;支持黑龙江省推进美育教研科研;支持黑龙江省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鼓励支持黑龙江省开展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支持黑龙江省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支持黑龙江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中外人文交流。
二、黑龙江省
(一)各级各类学校探索多种形式开齐开足美育课程。2018年底,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齐开足美育课的目标;全省各高校普遍开设美育课程,增加必修课与选修课科目,寻求美育课程与学校学分制的有效结合。
(二)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快速补充机制,配齐配全美育教师。全面落实我省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有关要求,采取归岗、特岗招录、艺术人才兼任等措施,优先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三)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并鼓励学校调整支出结构,全力改善美育教学环境。保证美育课堂教学、教师进修、兼职教师聘请、学校美育设施设备和美育实践活动需求。
(四)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积极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推进舞蹈、器乐、戏剧、戏曲、绘画、篆刻、剪纸等传统文化内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构建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开齐开足并上好美育课程;大力开展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建美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到2020年,组建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师生走进艺术殿堂,推进具有龙江特色的麦秸画、鱼皮画等传统工艺美术项目进课堂,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支持学校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各大中小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校园艺术展演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对俄为重点加强师生艺术团的中外交流工作,鼓励省内学生艺术团走向国际,与国际优秀艺术团开展专业交流学习活动。
(五)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启动名师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坊”,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功能,帮助和引领美育教师提高艺术素养和教学素养;实施中小学美育师资省级专项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中加大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开展美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与以赛代训活动;实施开展专题性分阶段的送教下乡培训;建立全省美育资源库,开展“优质课”“微课”等教研活动,搭建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六)加强美育机制建设,出台美育管理工作制度。将美育纳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及中小学教学评估体系,认真做好黑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工作,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建立美育工作基点校评选机制,鼓励大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教学及活动,2017年全省评选200所省级美育工作基点校,到2020年全省建立500所基点校,建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辐射和带动全省美育教学改革;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利用具有民族(尤其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四小民族)民俗、民间特色的美育资源,到2020年底建设好中小学民族美育特色学校;将组织课外艺术活动计入美育教师工作量,加强美育教研和科研工作,配备专兼职美育教研员,提高美育教研和科研力量,在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等项目中设立美育课题,支持教研员和教师开展美育研究。
(七)采取多种形式,探索艺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精心设计我省高校“科学与艺术”选修课,积极整合高校间艺术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建立艺术创作实践工作坊,逐步打造美育校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