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努力实现城乡学校美育“齐步走”

2017-07-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2013年10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后,大力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现已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社团、人人有项目”的艺术教育立体架构。“一校一品”基本形成,艺术师资配备基本均衡,艺术教育品牌“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基地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面向农村学校,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制定出台《通州区中小学艺术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培训经费的10%用于艺术教师培训,并逐年向6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倾斜。3年来,我区累计投入249.6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培训,确保让农村教师享受更多培训机会。二是改善硬件设施。坚持“一校一品”,乡村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艺术底蕴,建成了非遗研习所、文正书院、蓝印花布展厅、灯彩制作坊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场所。三是普及艺术活动。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合唱节等艺术活动,实行艺术教育城乡“齐步走”,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了走上艺术舞台的梦想。

  创新培训机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和完善《通州区关于选派艺术教师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等9项工作制度,优化培训方式,促进农村教师高效、优质发展。第一,为专兼职教师“补钙”。规定每年全员参加区级培训不少于16课时;参加市级培训不少于一次,7至10天,两年一轮回;乡村骨干教师赴外地培训不少于两次,培训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挂钩。第二,为教师成长“增效”。通过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为新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第三,为薄弱学校“送教”。为提高薄弱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将学校综合评估中的艺术教育考核分值占比由5%提升到10%。每年以对话交流、实地查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督促薄弱学校“制度落地”,选派30多名专业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

  植根农村土壤,传承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一是研发“非遗”课程。成立通州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组,编写了《南通木偶》《南通仿真绣》等20多套校本教材。在20多所中小学实行“走班制”,开设“非遗”课程。二是创设“非遗”社团。我区现有“非遗”社团30余个,经常开展各类展示活动。三是打造“非遗”工作室。我区“曹晓峰蓝印文化工作室”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由口授身传的家族作坊延伸到10多所中小学,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普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区长 陈永红)

(责任编辑:刘潇翰(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