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中山大学以重点部门、关键环节作为廉政风险防控重点,以规范权力运行为主线,深入开展医药购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聚焦热点,全面梳理廉政风险。学校将群众关注度高、案件易发多发的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购销作为梳理廉政风险的重点之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医院党委和行政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负总责,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主体,负责本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纪委监察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业务部门积极落实,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绘制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对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岗位职责,认真绘制工作流程图,并对各个岗位行使的职权逐项清理,明确职权内容、类别、行使主体、行使依据。三是查找风险点并评定风险等级。按照“自己找、群众谈、集体议、组织定”的方式,召开科室民主管理会议、医院廉政风险防控会议等,共查找确定岗位存在的权力运行、制度机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59个,并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按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评定。
二、突出重点,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根据风险排查情况,学校重点规范廉政风险等级高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避免权力的滥用。一是优化职权配置。明确在药品、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等采购中,负责申请的临床科室,负责审核的药学部、医务处和设备科等部门以及负责审批的药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药事委员会等审批机构的不同权限,将申购权、审核权和审批权有效分离,避免一个部门说了算;细化职责,在申购、审核和审批过程中,在科室中实行民主讨论、集体决策、集体签名,避免一个人说了算;实行专家评审,在药品和试剂遴选、设备招标采购等过程中,随机抽取专家并临时通知开会评审,加强药品、试剂、设备等采购的公平公正,尽可能避免被供应商公关。通过这些做法,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二是优化职权流程。各附属医院根据科室职能与业务性质、风险点涉及的权力运行流程等,紧紧抓住药品、设备、试剂、耗品等申请购买、审核、审批、日常管理、使用等环节,优化和规范运行流程,对不按规定要求操作的上一环节坚决不允许流转到下一环节。三是加强制度执行督查。在梳理排查过程中,发现一些业务科室存在权限认识不清、程序运行不严的情况,要求科室立即整改,并要求医院实行制度执行情况定期督查制,定期对业务科室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检查,督促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三、攻克难点,着力创新试剂、耗材管理机制。试剂耗材品种规格多、消耗量大、需求不确定,试剂耗材的采购是医药购销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难点之一,学校花大力气进行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对于常用试剂耗材的采购,学校参照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按照“申购-审核-审批”的要求统一进行规范采购,如附属一院去年出台《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等。对于专业性较强、要求特殊、选购随机的高值耗材,事先遴选供货商,建立耗材备选目录。如骨科手术需要的耗材均是根据患者个体需要临时选取,经常是术前甚至术中进行紧急采购,廉政风险极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主要通过价格谈判的方式,先从七八十家供应商中遴选二十家进入供应商备选目录,建立专用耗材备选目录,并要求供应商承诺手术临时选取耗材时必须保证货品供应的及时、优质和廉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临时使用耗材无法预先进行招投标而导致价格虚高的情况发生。对于使用专用试剂和耗材的设备采购,采用先对试剂、耗材进行价格谈判,再进行设备招标采购的办法,如不能获得试剂、耗材的合理价格,宁可暂缓或者中止设备采购。对于涉及专用试剂的仪器捐赠,事先与捐赠方进行试剂采购谈判,在确定合理的专用试剂价格后,才接受捐赠,有效避免了捐赠商以捐赠设备为名,强行向医院推销专用试剂的做法。
目前,学校医药购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已在制度建设、思想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下一阶段,学校将重点围绕有效破解供应商价格垄断,避免药品、试剂耗材遴选会议评审专家信息泄漏,避免药品、试剂和耗材库存信息泄漏,遴选质优价廉药品、试剂和耗材等难点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推动学校医药购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进行。
(广东省教育纪工委)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