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 全国保障办召开中东部试点县和中西部蹲点县新机制座谈汇报会,进一步细化中部改革工作部署 | ||||
信息索引: | 360A05-11-2007-0533-1 | 生成日期: | 2007-01-20 | 发文机构: |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
发文字号: | 2007年第2期 | 信息类别: | 财务与审计 | ||
内容概述: | 试点、蹲点地区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 |
2007年第2期
1月9-10日,全国保障办在北京召开中部试点县和中西部蹲点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座谈汇报会,总结2006年各县(市)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就中部地区如何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行新机制再次进行研究和部署。中西部10个试点县(市)、6个蹲点县(市)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市)长、教育局长、财政局分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蹲点调研小组正副组长,试点县、蹲点县所在省教育厅主管厅长、处长参加了会议。
各县(市)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市)长和各县(市)所在省教育厅主管厅长逐一汇报了工作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小娅出席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试点县(市)和蹲点县(市)所做的工作,认为试点、蹲点地区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在当地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县(市)均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资金分担责任,召开了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山西怀仁县政府规定,不论是哪个职能部门,给试点工作设卡使绊的,对单位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四川安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实行挂联学校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到挂联学校督促、指导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挂联调研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二是切实落实了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在省内资金分担上都体现了“省拿大头”的原则,其中黑龙江、江西、湖北省级财政承担了全部免杂费资金。部分试点县、蹲点县在原有基础上,努力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例如,河北遵化市在生均公用经费增加10元(小学达到70元、初中达到100元)的基础上,财政拿出95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足按原“一费制”可以收取的经费缺口;江西吉安县建立山区教师津贴制度和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和所有退休人员每人每月170元的生活补贴全额纳入财政拨付范围;甘肃泾川县实施“3个10万工程”,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即安排1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安排10万元用于中小学校长奖励及培训,安排10万元用于引进紧缺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同时增加财政预算600多万元,将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和医疗保险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加强了舆论宣传。各县(市)均结合实际,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营造了良好改革氛围,使党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如湖北沙洋县除了统一在新闻媒体上宣传改革的政策外,还实行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人手一份宣传卡,以“好消息”的形式,宣传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对按规定可以代收的项目和标准进行公示;致家长一封公开信,介绍新机制内容,公布秋季学期收费标准;每所学校办一期宣传栏,张贴改革宣传资料;每个乡镇打出一条宣传新机制的醒目标语,在人口密集的繁华路段悬挂。
四是加强了资金监管。吉林东丰县所有中小学都编制了2006年预算,并由县财政局及时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学校;为鼓励学生复学,根据初中辍学返学情况实行经费动态管理。该县2005年初中辍学率为6.7%,2006年初中辍学率为1.4%,较好地调动了控辍保学工作的积极性。黑龙江依安县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坚持集中收支、统一开户、分户管理、有效监管的原则,做到预算单位不变、学校财权不变、会计核算主体不变、法律责任不变;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财务核算中心对各学校资金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各项资金安全、有效地使用。湖北沙洋县实行“校财局管”,明确县财政、教育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的职责,部门预算直接编制到中小学校,学校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主体,在全县初中、镇中心小学设立核算点,设立会计(兼报账员)与出纳,其他小学设报账会计,由镇中心小学代理会计核算和记账;全县20所初中和15所中心小学设立零余额账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利用网络手段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控。
五是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各县严格执行五部委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制止学校乱收费的文件精神,全面清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对地方教材和除教科书外的作业本等其他教学材料采取限价办法,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明显规范。绝大部分学校除了代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外,其他方面都取消了收费项目。
根据各地汇报的工作情况,陈小娅同志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陈小娅同志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一项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务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改革工作多次做出专门批示。改革自在西部和中部试点地区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中部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要高,学校的运转水平也比较高,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强烈,遇到的问题更多,情况更复杂。各地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件温家宝总理亲自倡导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
第二,明确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落实“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省级政府要在统筹和规划上多做文章,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统筹确定省级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统筹制定行政区域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多向省政府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多作协调、沟通工作,及时足额拨付改革资金。县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既定方针政策,认真履行职责,用好钱,管好钱,办好教育。要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需求全部纳入预算,把预算做实,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开学;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实际,加大投入,防止“挤出效应”,加快事业发展。
第三,正确对待和积极稳妥地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部地区实施新机制,情况更复杂,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关键是情况要清楚,信心要充足,坚持往前走,解决重点问题,研究难点问题。有的问题中央已有政策,要落实到位;有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要积极探索,提出解决的思路。当前要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地方津补贴问题。中部地区的教师地方津补贴问题比较普遍,比较突出,解决难度比较大。各地要抓住中小学工作人员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配合相关部门,将当地出台的、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预算和统一发放范围,坚决取消学校自行出台的不符合规定的津补贴项目。
二是“普九”债务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认真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明确由政府承担,把学校从债务中解脱出来;学习借鉴重庆市等地化解教育债务的成功经验,优先化解教育债务;严禁产生新的债务。
三是危房改造问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之后,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不仅是稳定的,而且是增加的。2006年中央和地方安排的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近105亿元,相当于二期“危改工程”的总量。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科学组织校舍维修工作。要按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保证优先解决突出问题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校舍维修改造工作。
四是回流学生安置问题。中央财政在核定补助资金时,已经将民办学校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测算在内,加之各地学生总数呈下降趋势,回流学生总量应在可承受范围内。各地要加强统筹,制订预案,积极挖潜,妥善安置过渡时期的回流学生。
第四,加强科学领导和宏观指导。新机制能否顺利在全国实施,中部地区非常关键,从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新机制的成败,各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事求是地推进新机制,尽最大努力把好事办实、难事办易、大事办细。要加强宣传,使党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衷心拥护和支持改革。要把实施新机制与提高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做好蹲点调研工作。春季开学后,财政部、教育部将会同国家督导团,对中部地区新机制实施情况进行逐省督查,各省亦要做好自查工作。各省要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考虑到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深入基层,多加强对县级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新机制顺利实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