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关于印发对山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基”督导调研意见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1-04-2001-0005-1 生成日期: 2001-02-22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督厅〔2001〕2号 信息类别: 教育综合管理
内容概述: 通报“两基”督导调研意见

关于印发对山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基”督导调研意见的通知

教督厅〔2001〕2号

   现将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督导调研组对你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认真研究,再接再厉,不断改进工作,巩固“两基”成果,努力把本地区“两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件:对山西等13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基”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只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督导调研意见)

 

                           教 育 部 办公 厅

                           二ΟΟ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对江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自2000年11月19日至28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四人,对江西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调研组选择了已经验收的四个县(兴国、永新、宜丰、武宁),这些县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其中有两个国贫县、一个省贫县,特别是武宁98年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调研组分别听取了省政府、四个县和五个乡镇政府有关“两基”工作和开展素质教育的汇报,召开了九个有县乡干部近百余人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近三十所中小学。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听、看、问、研讨,对四县八乡两基巩固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进展,以及遇到的新矛盾和新情况有了一个较为概括的了解。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巩固两基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积累了经验。

  兴国、永新、宜丰、武宁四县验收后都没有松劲,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动摇。四县“普九”指标与验收时相比均保持良好的水平。总结四县做法和经验,主要是:

  第一,坚持依法治教,实行规范化管理。

  所到四县均以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省颁的地方法规为依据,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定、办法、计划,使两基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强化了政府的行为,使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各方依法履行两基职责,学校依法办学,从而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证。

  第二,加强督导和执法力度。

  四县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审议、监督政府教育工作,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每年开展年检复查等,这些措施都得到严格执行。强有力的督导和执法检查,防止了“两基”滑坡,堵塞了漏洞,改进了工作,提高和巩固了两基成果,使“两基”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力地解决了有法必依的问题。

   第三,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各县均明确规定“两基”是县乡的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考核。在县乡两级成立以县乡长为组长,由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同时规定了奖罚办法,做到“两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在“两基”达标验收后“机构不撤,工作不停,力度不减,指标不降”落到了实处,为“两基”的巩固和提高,提供了组织保证。  第四,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县对城乡教育费附加,各自按规定作到“征足,严管,用好”,“乡征、县管、乡用”,防止了抵顶财政的教育投入。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个别县未做到逐年增加(武宁县1999年比1998年下降),其它县是增加的。1999年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兴国和永新分别达到63%和56.8%,而宜丰和武宁则高达90%和84%。同时,各县依法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注入教育,为校舍建设,危房改造,教学设施的补充、更新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武宁县在1998年百年未遇的大洪灾后,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新建校舍3.14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92万平方米,修复校舍4.69万平方米,总投入达2340.72万元。兴国县自1996年以来投入415.1万元补充更新实验设备,添置电教设备,目前,已有35所中小学装备了微机。永新县1999验收后不到一年时间,又筹措540万元(其县财政投入15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22794平方米。宜丰县的教学设备明显更新,全部中学和中心小学建立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村完小均按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60%以上的初中和完职中建起了实验大楼,80%的中学建立了微机室。

  第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宜丰县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构想,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工作,这就是转变观念,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构建模式,搭建素质教育的框架。他们提供了整体推进、分体改革的模式。宜丰县的经验对素质教育整体框架中的德育模式、教学模式、活动课模式和管理模式都作出具体描述,并制定出相应文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办法。对这种大胆探索,有益的试验,要予以支持和跟踪研究,帮助其总结和完善。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聘任,竞争上岗)、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农村教学改革等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值得总结。

  二、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财政投入中公用经费没有保证,这同江西省1999年教育统计中公用经费负增长是一致的,这种局面短时内可以维持,但长此下去,定将影响两基质量,更难以提高。

  第二,所到兴国、永新班额普遍过大,多的达到70-80人一个班。这不仅妨碍素质教育,教师负担重,还关系到对教师数量的估计。在大班额情况下,按一名教师带几个班的计算办法,统计教师的合理数量是不科学的。解决班额过大问题,必然带来教室、教学设施、教师数量的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江西目前实行的是八年义务教育,要改为九年,由此带来投入的巨大压力,要有解决的办法。

  第三,所到四县,为实现“普九”,建校舍除了财政性经费投入外,均欠了一笔债,包括世行贷款和包工队的垫付,但靠乡财力是难以偿还的,随着还贷期的到来,加之农村税费改革,这一问题会更加尖锐起来。要抓紧研究偿还办法。

  第四,危房问题,各县情况不一,但从永新县看,危房问题需高度重视。有的学生住宿搬出了危房,但还有教师住在危楼,厨房仍为危房。学生住在教室,晚上把桌椅集中,在腾出的地面上,铺一张塑料布,睡在地上,又无取暖设备,这对儿童少年的身体极为不利。

  第五,江西省中小学校长,由各级宣传部门负责管理,教育的行政部门没有作到事权和人权的统一,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和困难。省县乡教育部门对此反映强烈,这种情况据说已有近十年,意见早已反映到省里,但始终没有妥善解决。

  第六,学校养社会,代人受过。现在各条渠道通过学校向学生收费名目繁多,尤其是各种报刊不仅要学校订,而且要学生订,名为自愿,实为强制,增加了学校负担,更增加了农民家长的负担。学校还要承担乱收费的责任,代人受过,有的把这种情形,概括为学校要养社会。

  第七,加强督导制度和机构、队伍建设,为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证。

  从江西全省情况看,扫盲已经国家验收,而义务教育尚未验收,已被验收的县,起点并不高,而且均为八年制,办学条件差异大。在进入新世纪时,各地贯彻失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必须坚持从省情县情实际出发,切莫脱离自身实际,盲目攀比,指标订得高,没有切实保证措施,还是难以落实。

                        赴江西“两基”督导调研组:

             王茂根何小威

                           俞恭庆黄瑞安

附件:

 

对福建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一行四人,于2000年11月20日到30日,对福建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和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教学改革等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首先,听取了省政府关于“两基”巩固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工作汇报,然后分两路对南平市所属的顺昌县、邵武市、武夷山市和泉州市所属的德化县、南安市和泉州市区“普九”的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听取了所到市县、乡镇政府的汇报;二是对19所中学、14所小学、3所幼儿园进行了实际查看;三是就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召开了4次校长、教师座谈会。现将调查结果和我们的意见反馈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普九”巩固提高情况

  1、实现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与“两基”通过验收的1998年相比,1999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11.17%;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22.10%。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近10个百分点。

  1999年比1998年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小学从580。99增力□到600.94元,增长18.07%;初中从664.06元增加到723.24元,增长8.19%。

  1999年比1998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从41.39元增加到44.58元,增长7.71%;初中从105.49元增加到107.69元,增长2.09%。

  福建省在教育投入上实现了三个增长,绝对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该省人均GDP在全国已居第6位的位次相比,教育投入的强度尚显不足。1999年该省小学生均事业费和生均事业费公用经费在全国排序中位居第14位和13位,约为上海、北京的1/6,比近邻的浙江分别低76.4元和24.4元;1999初中生均事业费和生均事业费公用经费在全国排序中都位居第13位,约为上海、北京的1/9,比近临的浙江分别低24.4元和13.8元。

  2、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从重点调查县的情况看,“普九”验收后,各地都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并取得显著成效。据顺昌、邵武、武夷山统计,三个县市从I997年到2000年在校舍建设方面投入资金高达1.74亿元,完成校建工程208个,建筑面积20.63万平方米。这些地区校舍建设的起点都较高,基本上是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顺昌县经济尚不发达,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299元低469元。全县有小学121所、初中1所。1997年通过“普九”验收后,除在校舍建设上投入4300万元,完成了69项工程外,还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计算机1118台、电视机100台、图书19.5万册,19.5万元教学设备,使全县办学条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与1998年验收时相比,目前全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6.05%.提高1.01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4.36%,提高0.33个百分点。小学高学历教师的比重:顺昌县14%、邵武市15.8%、德化县8.2%、南安市15.0%。在所调查的县民办教师问题已经解决,没有发生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教师住房困难有很大缓解。

  4、入学率提高,辍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从全省平均水平看,“普九”验收通过后,除初中辍学率略有反弹外,有关“普九”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验收时的99.8%提高到99.83%,辍学率从0.09%降低到0.05%,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初中毛入学率验收时是106.7%,2000年是107.0%。初中辍学率验收时是1.47%,上学年是1.83%,虽有所反弹,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的控制水平。个别地区辍学率较高,2000年顺昌县全县初中辍学率为2.2%,有 5个乡镇超过3%,洋口乡高达5.58%。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福建省于1998年率先在二片地区通过“普九”,验收后,各级政府对巩固提高工作是十分重视的。基本实现了重点不转、力度不减、措施有力,有关“普九”的主要指标继续提高。

  二、若干政策,性问题的建议

  1、关于教育投入问题

  福建省近三年教育费附加的征收逐年减少,集资捐资逐年减少,校办企业的收入逐年减少。如1997至1999年,顺昌县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额度依次是503万元、244万元、243万元;南平市是509.2万元、315.87万元、299.34万元。顺昌县集资捐资的经费依次是834.7万元、559.4万元、580.1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捐资额度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影响,认识动摇;二是征管方式改变。以往是由粮食部门在征粮时代征,1998年起改由乡镇干部入户征收,困难大大增加,很难足额征收。目前各级领导最担心的是从明年起费改税政策全面推行后能否保证农村 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减。目前国家考虑费改税后返还教育的经费额度比近年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有所提高,但远低于附加加集资、捐资经费总和。福建省目前在校舍建设方面欠款达到9.5亿元。建议省政府密切注视这一情况,并和有关部门协商,采取积极对策。

  2、关于生师比问题

  南平市的顺昌、邵武、武夷山中小学的生师比普遍偏低或过低。顺昌县生师比:小学13.4:1,初中13.9:1;邵武市生师比:小学15.1:1,初中17.6:1;武夷山的生师比:小学13.9:1,初中17.1:1。其中,小学生师比同国家规定的22-24:1相比,明显偏低。邵武市水北镇多数村小的生师比普遍低于10:1,据介绍生师比低的原因主要是山区人口稀少,校点很难集中,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因此三县市从实际出发作出规定:在校生在百人以下的学校,教师按7人配备。这个规定比较符合实际。

  3、关于初中学生中途问题。

  初中学生流失是目前“普九”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学习跟不上,厌学;三是家长、监护人缺乏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一般来说,流失主要发生在一年级升二年级和二年级。据反映,这一时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各地在小学教育中已普遍取消了留级和升初中取消考试划片入学。由于学生水平差距大,不仅给初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使跟不上班的学生、厌学的人数显著增加;二是在高校扩招、大学收费标准普遍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村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升不了大学,就是考上了大学也念不起,不如早些回家干活。

  针对原因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保证必要的质量水准,抓好初中差生教育,以降低初中辍学率。

  (4)关于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问题

  福建省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省政府在三年里召开了四次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学业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制定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二是贯彻教育部有关“减负”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加强了督导检查工作;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第一批确定的700所薄弱学校的建设计划已基本完成;四是普遍为农村学校划地,建设学农基地;五是以教研开路,发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顺昌二中、邵武一中、实验小学、武夷山实验小学在课堂改革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还仅限于在少数重点校、实验校开展,多数学校动静不大;从教师队伍看,刚毕业的教师积极性较高年纪较大的教师虽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知识陈旧,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一般不太熟悉,在教改方面显得被动。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政府、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应有所侧重,政府主要是明确政策、创造大环境、保证条件、提供具体指导;学校的责任主要是执行政策、把学校办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教研、推动教改、组织交流;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育人。

 

          督导检查组成员:李仁和 杨学为 颜 振 董正南

                                 2000年12月10日

 


 

附件:

西藏自治区“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9月19日至29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四人对西藏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调研组在藏10天时间,主要去了林芝地区、日喀则市和拉萨市的一区两县,听取了所到之处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情况介绍,深入到地市、县、乡镇、村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共考察了26所学校,召开了14个座谈会,最后与自治区教育厅交换了意见。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    西藏教育的基本情况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只有少量的寺院教育和私塾教育,现代教育几乎是空白。和平解放后,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制定了科教兴藏战略,规划了教育发展蓝图,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从1995年开始的对口援藏工作也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目前西藏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等较为齐全的现代教育体系。

  西藏作为全国“两基”规划三片地区,“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普六”和“普三”、“普四”。目前全区有1个县级单位(拉萨市城关区)实现了“普九”,人口覆盖率为 5.5%;有 28个县级单位实现了“普六”,人口覆盖率为44.4%,有8个县级单位达到了现阶段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西藏教育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基本经验是:坚持中央的扶持、兄弟省市的援助与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相结合,坚持教育的改革发展与西藏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相结合,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西藏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西藏基础教育几十年发展的成绩巨大,但因起点低、基础差、教育成本高、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发展水平低,“两基”任务艰巨。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8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1%近16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只有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5%近60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高达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普六”、“普九”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相当艰巨。

  小学、初中入学率低是妨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主观因素是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传统观念浓厚,认为娃儿上不上学长大都种田放牧,没必要花钱上学。客观因素是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方便,住宿制学校条件差,还要增加家庭开支,农牧民不愿送子女上学。

  (二)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由于西藏的教育经费主要靠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各级财政只起出纳作用,基本上能保住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几乎没有。为扩大招生规模新建、改建校舍,许多县举债“普六”。更多的县(约占全区三分之二左右)小学仅达到“一无两有”的要求,校舍不配套,教师办公、住宿和学生住宿的条件极为简陋,更谈不上实验室、专用教室、操场等设施和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食堂,学生每周自带干粮,架三块砖烧把牛粪热热或喝口凉水吃块粘粑就算一顿饭。近年来达赖对送到他的学校读书学经的学生实行“五免”(免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服装费),日喀则地区送子女出去读书的问题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有200多人。

  (三)师资匮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西藏全区初中的生师比为10.66:1,大大低于国家编制标准(17:1)。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7%、77%,均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中小学缺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派教师难,致使这些地区产生了大量代课教师。如日喀则地区现有中小学生9.2万人,有专任教师3800人,民办、代课教师1800人,尚缺教师2000人。由于缺少经费和教师缺编,教师培训的机会很少。

  (四)管理水平低。近几年经过努力,全区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 80%,中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 85%。但由于长期以来西藏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缓慢,人们的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的现象相当严重。

  三、对西藏发展教育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在拉萨时期,正是李岚清副总理和陈至立部长等领导同志视察西藏不久,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无不欢欣鼓舞,一再向调研组表示感谢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对西藏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尽快研究落实李岚清副总理、陈至立部长等关于加快西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示,把西藏教育推上一个新阶段。结合在西藏的调研情况和西藏各级领导反映的意见,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普九”、“普六”和扫盲工作。西藏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西藏面临的“两基”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继续坚持重中之重的地位,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结合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尽快改善农牧区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农牧民送子女入学,并采取切实措施,资助贫困农牧民子女上学。建议国家和自治区提高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助学金和寄宿制生活费标准,使农牧民子女上得起学,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

  (二)支持西藏大力推进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农牧民人口占86%,全区35万中小学生中的90%也在农牧区。农牧区每年6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只能返乡当农牧民。农牧区教育能否适应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直接关系到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在西藏调研期间,西藏正好召开全区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会议针对西藏的特点,要求各地调整教育结构,以创新思维创造适合农牧区实际的办学模式,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发展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我们认为,西藏的思路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符合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应予以充分肯定。我部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指导,注意总结经验,并在制定有关政策和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三)中央要继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扶持力度。西藏经济基础薄弱,全区年平均财政收入仅3亿多元,教育经费的95%靠中央财政补助。据自治区教育厅反映,“十五”期间中小学校舍及配套建设(其中包括边境小学建设)约需投资8亿元。“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应加大对西藏的投入,从明年起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也要重点支持西藏地区,帮助西藏实现“两基”目标。西藏教育厅的同志还提出,补助专款完全按学生人数分配不太合理,应考虑到西藏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财力弱、物价及办学成本高、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差等因素,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

  (四)认真落实教育的对口支援。西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兄弟省市的支援,教育援藏不仅是注入资金、支援教师、培训干部,也带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促进了西藏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但对口支援中也出现一种倾向,即有些援助地区的领导为突出形象和政绩,喜欢建宾馆、修道路、办公司,即使资金投向教育,也是重点学校;而对帮扶困难地区实现“普九”工程考虑得很少。如广东、福建两省近几年分三批共援助林芝地区10亿元,但用于教育的经费只有4700万元,其中到位3700万元。西藏的同志希望援藏项目不只考虑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更应注重于西藏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如用在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普九”工程上,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上。另外,内地西藏班已举办10年,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要,也应认真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建议教育部能统筹研究教育援藏问题,进一步明确教育援藏的任务,体现“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的精神,提高对口援藏资金投向教育的比重。

  (五)认真做好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明年中央将要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教育援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除民族司外,有关司局都应根据职责认真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积极参与有关教育援藏政策的调研和制定,抓住机遇,为西藏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藏“两基”督导调研组

                        于芳 李仁和 马钊 张岚

                        二〇〇〇年十月十日


 

附件:

对黑龙江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9月19日至27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查组一行四人对黑龙江省实施“两基”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督导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实施“两基”工作情况的介绍,然后分两路重点调查了大庆市的肇源县、伊春市的翠峦区、哈尔滨市的呼兰县和齐齐哈尔市的泰来县(其中呼兰县和翠峦区已通过国家“两基”审查;肇源县、泰来县1999年已通过省级验收,待今年复查后报教育部审查)。先后听取了这些县(区) 政府的汇报,重点考察了11乡、镇,30所中小学和部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与县、乡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学校校长进行了座谈,并对当前“两基”工作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交流了认识和看法。现将调研情况反馈意见如下:

  一、     黑龙江省实施“两基”工作的主要成绩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1994年确定了2000年前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并分类规划了实施步骤。1996年国家启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后,省政府根据本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和国家支持的有利契机,重新修订了实施“两基”工作的规划目标,提出在1998年使全省85%以上人口地区实现“两基”。到1998年底,全省1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有144个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90.59%。1999年省政府又对10个县(区)的“两基”工作进行了预检。目前只剩2个县,将于2001年通过省政府验收。

  1994年,黑龙江省经原国家教委检查验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标准,并在全省及时开展了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在抓紧扫出剩余文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巩固扩大了扫盲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黑龙江省实施“两基”工作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始终把“两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省政府成立了以主管省长为组长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市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两基”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黑龙江省从上而下层层建立“两基”工作目标岗位责任制,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考核,兑现奖惩。

   (二)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教育经费,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黑龙江省实施“两基”工作以来,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规文件,省委、省政府在1994年下发的文件中就明确要求,教育经费预算安排要优先保证教育的需求,切实达到“三个增长”。1997年省教委、省财政厅、省农委等五委厅局联合下发了《黑龙江省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征收、使用的行政行为,收到良好效果。1998年黑龙江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范了各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行为。黑龙江省的作法,开创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制化的先河。值得各地学习参考。

  1999年,黑龙江省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达到81亿元,比l998年增加了23.77%,而同期省财政收入只增长了8.4%。1999年全省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2.6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4倍。

  (三)切实加强“普九”达标后的巩固、提高工作。

  1、认真抓好控辍工作。从省政府到各乡镇,从教育厅到各中小学校,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学生家长,都认识到:“今天减少一个流失生,明天就少一个扶贫对象”。全省上下普遍建立控辍目标责任制,普遍建立帮扶制度,认真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翠峦区在翠峦三中举办了森工子弟班,专门招收贫困森工子弟,区政府拨出专款给予补助。泰来县两年来供资助贫困学生5千多人次。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辍学率的上升。

  2、抓实验教学普及工作。黑龙江省大多数县实现“两基”达标后,对验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失时机地提出普及实验教学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截止到1999年底,全省148个县 (市、区)已有 145个通过了省里组织的验收,普及率达到97.97%。中小学仪器配备达标率中学为89.85%,小学为84.7%。各地还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中学现有计算机35908台,小学现有计算机46494台。抓实验教学的普及,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带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抓中小学布局调整。黑龙江省在大抓“普九”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1999年原省教委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并设专项经费5100万元,集中扶持农村网点布局调整到2000年秋,全省撤并中小学485所。

  4、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7年8月,黑龙江省教委召开了“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目标、规划、任务和措施,确定了省级22个素质教育实验区,并出台了《黑龙江省素质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素质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指导方案》,规定了实验区的工作目标和实验、示范任务。同年,省政府召开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牡丹江市现场会,全面部署了“区域性推进、整体性规划、系统性改革”的工作思路。2000年 9月,又在鹤岗市召开了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现场会,大力推广鹤岗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近三年来,黑龙江省还抓了课程、教材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和德育教育改革等五项改革。紧紧抓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关键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向深入发展。

  经过调查,我们对黑龙江省 “两基”工作的总体印象是:各级领导思想认识明确,确实把“两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措施得力有效有创造,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两基”工作成绩显著。

  二、     几点建议

  1.继续狠抓“两基”工作不动摇,争取早日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两基”目标。

  一是要抓剩下的2个县(区)“两基”达标工作。希望省里针对这2个县(区)的特殊困难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二是要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调查中听到个别领导同志反映,“两基”工作的压力太大,有松劲情绪。希望能引起重视。三是在推进“两基”工作申,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注意抓软件建设,注意抓管理,抓先进典型经验的推广。

  2.抓紧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目前,黑龙江省中小学师生比分别为1:21和1:1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编制大,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财政造成压力。随着小学生源的减少,这个矛盾将更加突显出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社区建设、农村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

  3、注意及时消除危房。

  黑龙江省现有小学危房9.9万平方米,中学危房5.8万平方米。虽然危房占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比例不足1%,但仍是很大的隐患,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负责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及时消除危房,让老师、学生安心,让家长、社会放心。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黑龙江省

督导调研组成员

        温孝杰

高玉琛

张凤民

孙凤岐

2000年10月14日


 

附件:

对陕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督学督导调研组一行5人,于2000年11月2日至9日对陕西省“两基”工作进行了为期8天的督导调研。首先听取了省教育厅陈敏钰副厅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陕西省“两基”工作情况的汇报,然后深入到正在验收的国贫县吴旗县和1996年已验收过的武功县进行督导调研,又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合阳县有关负责同志请到省里座谈了解税费改革后全县教育投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调研了6个乡(镇)、20所中小学(完全中学1所、初中8所、小学11所),召开了县、乡(镇)领导、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校长、教师等各类座谈会7个,参加人数110人,还走访了民办教师、普通农户和个体业主等3个家庭。8天来,通过与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和群众广泛接触、交谈、了解。现将督导调研一件反馈如下:

  一、两县“两基”工作基本情况

  1、普及程度高

  吴旗县、武功县1999年7-12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7%、99.9%,辍学率分别为0.39%、0.1%,13-15岁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6.7%、99.8%,辍学率分别为2.58%、1.5%。

  2、办学条件好

  吴旗县全县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5.7%,其中初中教师合格率达92.3%。武功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5%,初中为93%。两县新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率均为100%。武功县城内小学教师达到上一层次学历的已占教师总数50%以上。

  吴旗县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达9.52平方米,小学生均4.31平方米,初中生均图书占有量达23册,小学生均图书占有量达13.2册,数量充足,质量较高。

  武功县1996年“普九”验收以后,全县新扩建校舍10.6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65幢。目前全县100%的初中和70%的小学已实现楼房化。全县乡(镇)中小学以上学校均配有微机室、语言室。

  3、管理上档次

  两县中小学校加强了常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十分重视提高管理档次,启动内部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不少学校还引进竞争机制,试行了教师结构工资制度,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许多地方和学校已开始考虑和实行教育的现代化管理。特别是校园建设,两县中小学校从整洁到绿化,到美化,又到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

  4、教育有质量

  两县小学、初中生毕业率逐年提高。吴旗县2000年小学生毕业率达96.2%,初中生毕业率达96.8%。武功县1999年小学生毕业率为99.8%,初中生毕业率95.4%。两县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率分别在4.2%和6.7%以下。吴旗县中小学生无一人犯罪。

  5、投入力度大

  两县教育经费做到了“三个增长”,财政拨款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多渠道筹措经费上,办法多、力度大、工作到位。吴旗县将新增财力的40%以上用于教育,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拨款1818.8万元,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加上多渠道筹措的资金,吴旗县实施“两基”共投入4678.7万元,超出了原规划资金2378.7万元。武功县1996年以来,全县通过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和集资捐资等办法,又投入2660万元,用于“两基”的巩固提高,并做到新增财力20%用于教育。

  二、对全省“两基”工作初步认识

  1、截止1999年底,全省已有78个县(市、区)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验收和省政府的审定,其中75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终审,3个待审批,覆盖人口2745万人,人口覆盖率为78.41%。

  2、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两基”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保证质量”和“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把“两基”推进的速度和质量很好地结合起来,确保标准不降低。从两县情况看,陕西省“普九”的普及程度、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教育质量以及扫盲工作均达到了规定标准,是有质量保证的。

  3、省政府对“两基”工作、对教育督导工作以及督导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聘任了40多名省督学,赋予督导团评估验收县级政府“两基”工作的职责。2000年9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了《陕西省教育督导规定》,标志着全省教育督导工作依法进入规范化轨道,使教育督导对全省“两基”和素质教育实施工作的“督政”和“督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调研中看到,陕西省“两基”工作的评估验收严肃严格,认真细致,坚持标准,工作规范。

  4、由于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基”工作的进展也不平衡,先期通过验收的达标县(市、区)有的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又出现新的不平衡。目前尚有28个贫困县(市)没有达标,困难很大。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状况还十分严重,全省“两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几个问题的探讨和建议

  1、农村税费改革问题

  通过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合阳县的调查表明,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教育经费大幅度下滑。合阳县已着手从两方面解决这个矛盾:一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撤校、并点、减员。合阳县总人口438万人,21个乡镇,全县设小学346所,教学点52个,初中22所。目前已撤并22个教学点,减员133名,一年只能节省40万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县里如果继续撤并,将给初中学龄人口高峰期带来困难。而且学校距离太远难以保证孩子入学。此外,全县1千余名代课教师精简下来,公办教师一时补充不上,如补充上,公办教师与代课教师工资水平又相差甚远,教育成本会大大提高。二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根本出路。但合阳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短时间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从地方财力补足教育经费缺口是有困难的。目前合阳县多数乡(镇)教师工资只发到今年2月,全县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670万元。

  上述问题,请省政府予以关注,研究解决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要把教育保住。

  2、关于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截止今年4月底,陕西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7.42亿元,从调查情况看,武功县98年前教师工资很少拖欠,98年以后,各乡(镇)拖欠教师工资较为普遍,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拖欠教师工资630余万元。合阳县教师工资拖欠2000年也创了新高,累计拖欠达1670万元。武功县负责同志说,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小,速度慢,而教师工资增长的幅度大,速度快,入不敷出。以1999年为例,县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2%,而教师工资的增长幅度高达44.7%(含教师人数的增加)。许多县(市)没有做到教师工资由县(市)财政统一发放。教育部门和乡(镇)同志都愿意由县(市)统发,但县(市)财政部门负责同志说,县财政承担不了,县、乡财政两个积极性要比县财政一个积极性好。教师工资保证不了,有极少数教师为了生计而弃教。陕西省已有半数县(市、区)教师工资由县(市、区)财政统一发放,取得一定效果。希望省政府总结推广这些县的做法,研究切实可行办法,尽快解决教师工资拖欠的问题。

  3、重视初中分流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

  从农村实际情况看,县、乡管得了的是初级人才,这些人才是落地人才、当家人才。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使我们的中等以下教育能够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培养“双合格”人才,即:一是为上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二是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培养跨世纪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二门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问题

   陕西省素质教育工作正处于启动阶段,重点是舆论宣传和强化基础。从明年开始进入推进阶段,重点是优化基础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希望各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素质教育要有好的办学条件作基础,要求农村中小学像城市中小学一样开展是不实际的,但在巩固提高阶段,办学条件好了,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有了微机室、语音室,素质教育要有所作为,要突破原有模式,适时进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来。在重视标准化设施配备的同时,要注意自制教具,提高师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现在教师大多是一次性合格教育,这很不够。要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村中小学结构调整,精简富余人员,补充合格师资,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赴陕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组

         孟吉平、张慧芳

         崔守谦、张作桓

 


 

附件:

对河南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督学督导调研组一行三人,于2000年11月13日至20日对河南省实施“两基”工作的情况进行督导调研。期间,听取了省教育厅关于“两基”规划实施情况汇报;赴卢氏县和新安县,听取了县政府关于“两基”工作的汇报,召开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察看了每县两个镇的部分中小学。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河南省 《两基》工作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的《两基》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值得永载史册的成绩。全省1998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省158个县(市、区)已有154个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了规划目标。1999年全省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84%和98.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6平方米,初中达到5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1%以内。农村学校建起了仪器室、实验室,配备了图书、音、体、美器材和各科实验仪器,有的中小学还建起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在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教师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教师住房面积人均达到11平方米,不少地方乡镇中学教师的住房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河南省“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1、省、市、县都确立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县)的战略,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成为推进“两基”的响亮口号,也是取得“两基攻坚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2、重视舆论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文艺演出、黑板报、大标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形成全民重教兴学的共识。

  3、建立组织,落实责任。河南省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两基”领导机构,由一把手挂帅实行双线教育目标责任制。一条是政府系列从省到乡,层层明确责任和任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一条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考核,严格实现奖惩。这样一级抓一级,事事有人抓,结果有考核,把工作落到了实处。

  4、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资金投入。全省教育财政拨款从1997年的61.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8.86亿元,中小学生均事业费做到了逐年增长。全省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有几十个县实行教育费附加乡征、县管、乡用的制度。河南省有效地利用“贫三”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一些市、县为了落实配套资金压缩了建设项目,甚至变卖了小汽车。为了确保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从1993年起,省财政帮助120个县(市、区)建立了扶持贫困家庭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全省资金总额达到了2200万元,I0000名中小学生受到扶助。

  5、分类指导,实施帮扶工程。河南省从实际出发,对国家和省贫困县以外的经济困难县给予扶持。三年共安排 7000万元,补助36个县,从而激发了这些县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了改造薄弱初中,省里每年拨出400万元资助薄弱初中建设。这种分类指导的做法,收到了显著成效。

  6、完善法规,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河南省人大及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文件。省教委还制发文件,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各项管理。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在依法治教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7、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卢氏、新安两县县直各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两基”尽职尽责。在建校土地审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禁止使用童工、防止学生流失、保障教育经费到位、教师职称评定、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部门政策上能优惠的优惠,能倾斜的倾斜。新安县今年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取缔“三室一厅”25家,拆除学校周边违章建筑42处,取缔占道经营69处,查处伤害师生案件6起,敲诈勒索师生案件9起。卢氏县各部门帮扶贫困乡、镇、村兴建学校,几年来投入资金1650万元,建起教学楼110栋。

  8、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河南省每年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师专标准化建设,安排1180万元用于师范教育专款补助。从去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在省、市、县三级培训10万名教师,每年筹措1000万元资金,重点培训100名教育教学专家,1000名学科带头人,10000名骨干教师。新安县为了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每年拨出50万元培训高中教师。

  9、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措施有力,成果显著。

  河南省建立了“两基”复查制度与年审制度,对已实现“两基”的县进行了认真的复查。省里实施了“薄弱初中更新工程”,努力使初中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新安县在实现“两基”后,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新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的措施。近几年,新安县又投入了6315万元,新建改建学校82所,新增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有几个乡的投入都达到或超过800万元,“两基”工作上了新水平。

  二、关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的建议

  1、继续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从全省产业结构的人口比例看,还是从城市中小学受教育对象的比例看,“十五”期间,河南省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在农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我们建议:认真总结在实施“两基”过程中省、市、县所创造的经验,特别是一些县(市)在实现“两基”后继续巩固提高的经验,并推广这些经验,通过分类指导。使全省“两基”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为河南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河南省由于坚持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使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看到,部分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存在校舍危房;有的县和乡镇实现“两基”后还有一定数量的债务,一些学校还缺少教学设备,特别是信息教育设备;还要看到,2002年至2003年全省将增加近200万初中生的入学高峰;目前有一些初中学校的班额比较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教育管理与安全问题。这就表明“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仍然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包括农村费改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3、进一步统筹研究和规划学制改革和学校布局的调整。这是“十五”期间关系“普九”水平提高的大事,希望河南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提高办学效益出发,作出科学规划(包括适时解决乡镇自聘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问题),并以政府行为保证其顺利实施。

  4、坚持教育创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教育部门具体指导下,河南省中小学近几年在转变教育观念、执行教学计划、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贞担、加强德育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学生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对教师要多做“引导”工作,使教育更多地体现国家的需求意向和人的发展规律。我们相信河南省一定会在这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赴河南省督导调研组成员

金汉杰 王言吉 史贺楼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对安徽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11月1日至9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五人对安徽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督导调研组首先听取了省政府关于“两基”工作情况的汇报,然后分两组深入到岳西、庐江、青阳和繁昌四县,听取了所到县和九个乡镇“两基”工作的汇报,查看了32所县、乡、村各类学校,并与县直机关、乡镇和村干部,校长和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举行了16个座谈会。

 

  现将督导调研组对安徽省LI两基"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安徽省“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切实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切实负起“两基”的领导责任。全省建立了“两基”工作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政府和教育系统两条线,将“两基”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乡镇和学校。为了保证“两基”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两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许多地方“一把手”亲自领导指挥当地的“两基”实施工作。"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推行,体现了各级领导对“两基”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两基”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确保了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两基”工作的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广泛宣传动员,使全省 叫两基"工作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在实施“两基”工作的过程中,安徽省不仅十分重视 《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以此规范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执法行为,还结合实际,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全省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依法治教的环境氛围。为加大对政府执法的行政监督,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形成了三级督导网络,并建立了督查、验收、复查、监测“四步连锁”全程监控的“两基”督导评估制度,依法进行了督政和督学工作,充分显示了教育督导在推进“两基”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两基”执法监督方面,省、市、县人大、政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两基”的责任感和全民的教育执法意识。

  (三)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省份,为确保实施“两基”所需经费,采取了“确保主渠道,畅通多渠道,开辟新渠道”的办法,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省里作出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教育经费应增长1.2%以上”的硬性规定,在各地得到较好的落实,体现了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1994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对落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据省政府初步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实施“两基”资金 233.3亿元,兴建中小学校舍近2000万平方米。为了加大对贫困地区实施“两基”资金投放量,省政府组织全省对岳西、阜南、利辛三县实行“抬轿子”帮助,展开“两基”最后攻坚。政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四处引资,支持教育发展,岳西县团县委自92年来共引进希望工程资金550万元,用于修建希望小学23所,救助贫困学生资金达190万元。

  (四)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内人事制度改革。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徽省存在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效益不高的现象。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中小学灾后重建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了布局的调整。至1999年底,全省小学、初中分别减少9578所和483所,减幅分别为27.32%和10.56%。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省“两基”和各项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9月底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部署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这次督导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市县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拥护的,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规划,同时我们也听到一些意见和好的建议,希望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妥善加以解决,及时给予指导,推动这两项改革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师资严重匮乏,初中大班额的现象至今仍比较严重。为此各地首先千方百计补充初中教师,并对在职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加大了培训的力度。随着大批民办教师转公办后出现的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素质不高的情况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去年全教会后,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全省加大了教师质量的同时,还重视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近年来,全省还把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居住条件作为为教师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像抓学校危房改造一样抓好教师住房建设。据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中小学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竣工住宅248万平方米。

  (六)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安徽省从省到市、县、乡始终把控制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流失、降低辍学率作为“普九”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在校学生实行全程控制。全省普遍建立了控辍降辍工作责任制,把控辍降辍列为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校长工作成绩考核,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建立了学生入学通知制度,流生报告制度,动员流生返校承包制度,开展“无流生乡,无流生校,无流生班”评比竞赛,实行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四长”负责,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生流失。2000年,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控制流生年”活动,使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普遍回落。

 

  (七)坚持“两基”、“两全”并重,强化教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在全面实施“两基”的同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强化常规管理为基础,整顿教学秩序,治理教育环境;以改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心,制定完善各科教学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广大教师优化教学活动;以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把教学工作引向课本,引向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对安徽省今后搞好“两基”工作的几点希望和建议

   (一)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政府行为不放松,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安徽“两基”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正如省政府在介绍情况时所说的,安徽“两基”的实施是在经济实力和教育事业基础较薄弱的困难条件下,采取超常规,带有突击性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不平衡,标准不够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和提高。

  加之一些地方,某些干部验收通过后容易出现松一口气,工作重点转移,“两基”力度减弱,热度下降,投资减少的现象,提高“两基”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安徽省的中小学要从目前的办学水平逐步向高标准迈进,再向教育现代化目标前进。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方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待遇的改善,仍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在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等等方面,任务都非常艰巨。

  因此,希望省里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政府行为不放松,切实继续把“两基”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来抓,加深对“两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明确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到地位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松,投入不减,扎扎实实地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

  (二)继续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

  实践证明,“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两基”工作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和各地实际情况的正确方针。安徽实现“两基”的各县(市、区)中,由于地域、经济、工作的差异,各地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希望安徽省在巩固提高“两基”工作中仍坚持这一工作方针。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对多数已验收县今后五年主要抓四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布局合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对于少数基础薄弱县,主要精力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三)继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仍是“两基”工作的关键。

  安徽省97、98、99年的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的位次分别排在23、25、25位,初中三年都排在27位;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排在25、25、26位,初中分别排在 26、26、25位,且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97年小学17元,初中43元,98年小学15元,初中37元,99年小学13元,初中32元,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截止99年底全省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57平方米,中学5.34平方米,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一些地区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与标准化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缺额较大。危房改造、校舍维修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据反映前些年“普九”中有些地方举债建校也需偿还。安徽省部分地区存在大班额,随着实行八年义务教育的地方逐步向九年义务教育过渡,以及初中入学高峰期学生的到来,都需扩建校舍,任务十分繁重,投资巨大。各级党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必不少名人。在调查座谈中也发现,各地各界对高考、升学比较关心重视,与学生交谈、提问中感到其知识面不宽,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了解以及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等都需加强。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够,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尽管这是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安徽省党政、教育部门及家长、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谈话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认真解决拖欠问题,按时发放教师工资。

 

  据省教育厅汇报材料提供的数据,截止2000年6月份,全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4.6亿元。从7月份开始,省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制度,并提出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的要求。但实施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拖欠教师工资,有的县拖欠额达800万元之多。普遍欠发国家和省定的各类津贴补贴。据反映,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经费无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看病难的问题。而摊派到教师头上的各种费用并不因拖欠而减少,有的地方甚至连发行福利彩票也硬性规定每人购买100元,直接从工资中扣除,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长时期拖欠教师工资,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动摇义务教育的基础,建议省政府高度重视,狠抓有关规定的落实,加大县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快解决拖欠步伐。

 

  (六)加强教育督导,坚持依法治教。

  安徽省已形成省、地(市)、县(区)三级教育督导网络。建立“两基”评估验收制度以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坚持依法督促各地实施“两基”,监督、指导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功不可没。

  实现“两基”后,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要代表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继续依法行使好督政和督学的职责。继续督查下级政府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教师工资发放等主要内容的政府行为是否到位,继续对学校规范化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监督,继续将“两基”督查和监测工作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各地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制度的改革,加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权重。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推动全省基础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安徽省

 

“两基”督导调研组成员

王文湛 王可植 高荣 符鸿合 杨贵珠

2000年10月14日

附件:

对重庆市 “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督导调研组一行四人于2000年11月1日至10日对重庆市的“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首先听取了重庆市政府关于“两基”工作的情况汇报,然后重点对今年已通过市政府“两基”评估验收的奉节县、巫山县进行了督导检查,并对前几年完成“两基”任务的永川市、壁山县、渝中区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途径万县、梁平县考察了有关学校。此间,共查看了36所中小学校,查阅了市、县、乡和学校有关“两基”方面的档案资料,召开了5个座谈会,与部分师生、群众进行了个别访谈。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重庆市实施“两基”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止2000年10月底,全市已有33个县级单位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两基”评估验收,人口覆盖率累计超过85%。初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扎实,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在98%以上。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得到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取得显著成效。

  重庆市政府今年对奉节县和巫山县“两基”的评估验收是坚持标准、实事求是的,督导调研组完全同意市政府对两县的评估验收结论,认为两县已经基本达到“两基”标准和要求。

  重庆市各级政府在坚持做好“两基”实施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全市已经实现“两基”的31个单位都开展了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的工作,收到明显效果。有些县做到了“班子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巩固提高的工作力度比以前更大。

  全市推进素质教育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规划,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教改科研,深入进行 “素质教育实验区”研究,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治理薄弱学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实施“两基”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经验和特点

  (一)党政领导重视“两基”工作,逐步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的氛围

  直辖以后的重庆是一个新市、大市,也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市,既要承担300万人口脱贫的艰巨任务,还要承担着大量三峡移民迁校的艰巨任务。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面对困难,坚持实事“科教兴国”和“科教兴渝”战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断强化对“两基”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和“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 “五个优先”:把 “两基”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优先安排发展;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确保教育经费的优先增长;教师工资待遇优先落实兑现;党政议事和工作日程中优先安排 “两基”工作;政府优先办理对教育承诺的实事。

  各区县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县乡分级实施、教育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共责”的领导体制。强调抓教育、抓“两基”是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制。重庆市的各级政府还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1999年,全市教育总投入为339308万元,比1998年增加29088.5万元,增长9.38%;其中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202374万元,比1998年增长13.02%,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比例7.23个百分点。各地还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积极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发动群众集资办学。

  (二)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涌现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和先进典型

  重庆市在实施“两基”工作中,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实验区的研究,进行“创新学习”、“主动教育模式”、“创造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模式”、“未来教育模式”和《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中小学18个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指导性意见”、《对素质教育实验区工作的考核评估方案》和《选修课、活动课设置与管理研究》等富有创见的工作,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还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注重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状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全市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85.4%和93.6%。大力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一代师表、育一代新人”的师德教育活动,对建设一支合格稳定、善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

  重庆市已经实现“两基”的区市县都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突出的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薄弱学校有实质性进展,一批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通过治理后改变了面貌,有的跃入先进行列;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分流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这方面的经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三是把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初中布局调整同步考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重庆市对“两基”并重并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把“普九”和“扫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偏不废,同步推进。按照一教二扫三提高的方针,采取扫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与科技、文化、生活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成教中心,农村才、成人学校等阵地,对剩余文盲和成教学员进行培训。同时狠抓巩固扫盲成果,大力发展乡镇村成人学校,逐乡逐村办成人教育,各乡镇均设立了扫盲和成教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干部。实施农科教结合,并纳入“星火”计划,做到教师、教材、教学、时间、考试 “五统一”,提高了农民素质,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三、对重庆市的建议

  (一)继续坚持 “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确保“两基”       目标如期实现

  目前,重庆市已有33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尚有7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按计划要在2005年实现“两基”。任务的确非常艰巨。希望重庆市的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如期完成“两基”目标。

  (二)坚持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以新的目标来推动“两基”再上新的台阶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虽然已实现了“两基”,巩固提高成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尚有一些薄弱环节,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如部分地区办学规模偏小,农村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学位不足,有的县差三分之一以上的学位,部分学校校舍不够,教学辅助用房缺乏;存在劣质校舍和危房,“改薄”任务比较重;普及水平也有下滑的趋势,农村或边远山区教师编制不足,代课教师偏多等;同时农村地区面临初中学生入学高峰,校舍和师资的缺口较大,因而“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重庆市还必须高度重视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尽快建立起“两基”年度复查评估制度,督促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消除薄弱环节,全面提高“两基”整体水平。

  (三)克服财力困难,努力增加教育经费,为“两基”的实施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近几年来,重庆市千方百计筹集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由于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的投入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是突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全市有26个县级单位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未做到“三个增长”;城乡教育附加征收力度不够,去年只完成应征计划的60.18%,且呈下滑趋势,按政策应安排给教育的农业税附加、城市维护费没有足额安排,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县和乡镇,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有挤占和挪用的现象。这种状况与重庆教育面临的“两基”攻坚任务 (7个贫困县尚未实现“两基”)和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的艰巨任务很不相适应。希望重庆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稳定教育集资的各项政策,继续加大力度筹集教育经费,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实行教师工资财政统发,确保教育投入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兑现。

  (四)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重庆市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该市农村和边远山区的比重较大,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地区教师普遍缺编,总量不足。如奉节县缺1300人,巫山县缺785名中小学教师,因而代课教师多,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市要制定培养、稳定、充实加强农村和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五)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三峡库区移民迁校问题

  重庆市当前面临艰巨的库区移民迁校任务,经费缺口巨大,搬迁工作进展缓慢,既影响“两基”的实施,又制约了移民工作,市政府和有关区县政府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以实现“移民先移校,安居先安心”。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渝“两基”调研组

                  周德藩 兰宏生 马钊 马友良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十六日

 

附件:

对四川省“两基”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团调研组一行四人200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四川省进行“两基”督导调研,共走访了2个县9个乡镇,16所中学,其中一个县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等

偏下的省级贫困县宜宾县,另一是四川省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藏族羌族阿坝自治州的松潘县。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宜宾县的情况

  我们去了5个乡镇,9所中小学。召开了县财政局、乡镇长、校长教师座谈会,对县里介绍的情况进行检验,通过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认为县里介绍的情况基本属实。

  (1)学校的经费基本得到保证,教师的工资没有拖欠。医疗费能够报销,教师住房得到显著改善。各乡镇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专门为教师修建了宿舍楼。

  (2)学校校舍改建和扩建。在当地最好的房屋是校舍,教学设施基本齐备。

   (3)学校管理比较好。校园环境整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4)学生的辍学率比较低,符合国家的要求。

  存在的问题:

  (1)据了解该县有小学戴帽初中班18所(有的说是30所)都在偏远的山区。

  (2)该县今后要以高中为龙头发展全县的教育,我们担心将教育经费挪用去办高中,削弱义务教育。

  (3)目前为了实现“两基”达标,教育经费是搞贷款超前使用,现已欠账6000万元。“两基”验收后,能否继续保证经费投入,有待观察。

  二、松潘县的情况:

  我们调查了4个乡镇,7所中小学。都是该县已实现“两基”的乡镇。所看到的情况,基本符合县里的介绍。

  1)经费:教师的工资能够全额发放。除了工资外,学校没有其它经费。

  2)校舍:我们去了7所学校,除了深圳福田区捐资修建的福田学校之外,其余6所(包括县完中)都有危房。乡中心小学和乡初中,房屋裂缝很大,倾斜严重,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师生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3)设备:所去的学校几乎没有任何教学设备。包括全县最好的县城完全中学,也没有什么设备。其乡中小学,不仅桌、凳破烂不堪,而且数量不足,有不少学生站着上课。

  4)教师待遇,教师工资能够保障按时发放,其他的待遇都没有,没有教师宿舍,住房大多危房,基本上都是多年的平房,破旧不堪,到处露风,冬季无法保暖。一些优秀的、外地籍的教师都设法调离本县。教师无法安心在该县工作。

  问题:

  1)该县党政领导对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很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很少研究学校的困难。

  2)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央和省里拨给县里的专项资金,县教育局只得到个通知,而拿不到这些投入的资金。如国家的义务教育资金,教育扶贫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资金,从1997年到1999年共637.5万元,因县财政挪用,至今还有287.5万元没有拨付。

  3)学校公用经费严重短缺,如城关第二小学,每年下拨经费47.2万元,工资支出是47万元,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2000元。校舍维修、公用经费、设备费、医疗费等都无力解决。

  4)由于领导不重视教育不够,对群众缺乏宣传、教育,因此该县群众也缺乏支持办教育的热情。国家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基本上没有征收。在公路两边的乡村,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修建了很多的商店、餐馆和娱乐场所,老百姓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修建了很多的新房,唯有学校是最破烂的、最陈旧的,大多数没有围墙,校园环境也很差。

  5)学校里除了教材、粉笔外,没有任何的教学设备,农村中小学所用的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面向全国的教材,所讲内容严重脱离藏族牧区的实际情况,有些内容教师也不知道,教学十分困难。目前学生入学率大幅下降,辍学率上升,情况十分严重。

  6)宗教的影响:近几年宗教发展较快,影响很大,各个村镇近几年都修了寺庙,庙舍金碧辉煌,与破烂不堪的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到寺庙当了小和尚,而不去学校读书。据教育部门的同志反映,这样下去,下一代夺去了。

  建议:

  1)尽快查清该县的危房,专拨资金限期改造危房,消除隐患,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对贫困县的少数民族教育,要采取特殊措施,增加教育投入。中央和省的专项投入资金,要直接拨到当地的教育部门,专款专用,严格监督,直接用于学校。要建立一竿子插到底的渠道,防止被挪用。

  3)调整学校的布局和结构,整顿教师队伍,节约教育经费,主要办好寄宿制学校。

  4)加强对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校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建设一批合格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解决住房、医疗等困难。

  5)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编写适合当地学校需要的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满足群众的要求。

  6)加强督导检查。据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讲,上面很少有人到学校看看,很多问题,困难无法解决。

  7)建议教育部门专门召开西部地区和民族教育问题会,切实解决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对我国的西部开发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意义。

                 

                  赴四川省“两基”督导调研组:

                      游铭均、俞恭庆

                      翁晖、陈让涵

 

附件:

对山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11月1日至10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成员一行四人,对山西省“两基”规划的实施进展和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等情况进行了督导调查。期间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山西省教育工作的汇报,对太原市、平遥县、左权县、方山县的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实地查看了5所小学、10所中学、1所幼儿园,召开了市、县、乡领导同志、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参加座谈会。现将督导调研的意见反馈如下。

  (一)“两基”进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

  1、“两基”规划目标实现情况

  山西省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纲要》实施意见”,对本省“普九”和扫盲工作规划进行了调整,提出:1996年全省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区)达到100个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九”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左右,力争达到90%。1996年按期通过扫盲验收,目前该省青壮年人口的非文盲率已达到98%左右;到1999年底,全省119个县二市、区中有108个县、市、区通过了“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92.2%,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6.69%,分别超过规划目标7.2和6.69个百分点。辍学率降低到2.17%。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提高到98.4%,初中提高到84.51%。经过核查,我们认为山西省经济尚不发达,但省委省政府重视教育,是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

  2、“普九”巩固提高情况

  山西省在大力推进“普九”的同时,重视 “普九”验收后的巩固提高工作。省政府制定了“两基”巩固提高方案,对 “普九”验收后的巩固提高,做到认识不移位,机构不撤销,资金投入不减少;调整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师资水平,推进学校内部人事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认真实施教育部有关减负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

  这次调研的平遥县是晋中地区一个农业大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2103元。“两基”达标后,县委、县政府针对办学条件水平低、学生进得来、留不住的问题,努力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担,使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扎实,措施具体得力,有关 “普九”的主要指标继续提高,成效显著。

  3、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作出了关于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振兴教育事业的决定。今年全省结合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太原、平遥和方山县的调查,调研组认为:教育部有关减负的要求,已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普遍重视;以科研兴教为先导的思路推进素质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两基”规划目标按期实现的重要保障,

  山西省认真实行“三级办学、两基管理、以县为主、首长负责”的办学体制。省主要领导同志直接抓“两基”,使教育真正成了“一把手工程”。如,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两基”现场会,统一部署“两基”工作,落实政府行为,推动了全省“普九”工作。省、县、乡、村、校实行双线承包,加强督导检查,把“普九”的任务落到了实处。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山西省在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利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造和建设校舍,在广大农村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可喜局面。我们认为,陕西人民群众在生活还不够富裕的情况下,为改变农村校舍面貌确实付出了极大代价,这是该省在短期内在中小学校舍建设上能够打一个大翻身仗的主要原因。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质量

  山西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提高教师素质。采取在山老边地区增加高师定向招生比例,组织省直机关支教,学校内部人事改革、城乡教师结对子、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目前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提高到98.4%、84.5。

  (三)建议

  1.希望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政策措施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针对即将进行的乡镇合并、农村小城镇化人口迁移、大中城市扩展带来城乡结合部人口的急剧增加等对中小学布局带来的影响,以及山西地区八年学制逐步向九年过渡问题,省政府应及早研究,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2.依法治教,用足政策,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

  从山西全省情况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998年为20.22%,1999年为20.62%,虽略有增长,但比重偏低。据调查两个县情况看,还有所降低。方山县三年来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5%、19.2%、22.6%;平遥县1995年为42.15%,1996年为38.85%,1999年为21.7%。

  建议要认真研究改进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问题。按征收比例,实行乡征、县管、县统筹,改变学校通过学生征收的做法,建议地税部门把征收的主要责任担当起来。目前国家正在进行费改税的试点,在尚未实施的地区,仍应依法严肃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

  山西省目前尚有11个县未实施“普九”。全部集中在吕梁和雁北山区,基本上都是国贫县,财政十分困难,对教育的支撑力十分脆弱。国家和省必须加大对这些地区“普九”的支持力度。建议山西省集中一定资金,设立“普九”专项工程,予以经费倾斜,组织发动省内地区的对口支援。

  在保证“普九”的进程和巩固提高的机制方面,山西省有一些成功的做法。西方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保证机制,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督导力量,健全督导检查机制等。

  3.山西省对“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反应是积极的,国家的有关要求正在贯彻落实,也涌现了若干先进典型。希望全省要进一步加深对“减负”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推进。建议省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即使对基层提供指导和帮助,把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赴山西省“两基”督导调研组:

李仁和 罗鸿福

关山多 潘行法

 


 

附件:

对湖南省“两基”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   

  按照教督厅〔2000〕10号《关于开展“两基”工作督导调研的通知》的要求和督导办的安排,我们于2000年11月5—13日赴湖南省督导调研,重点了解初中生辍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使用状况。听取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情况介绍,对长沙县、常德市、慈利县“普九”情况进行了督导调研,先后到了6个乡镇、18所学校(其中中学7所,小学8所,幼儿园3所),召开了8个座谈会,查阅了有关资料,实地察看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和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与县、乡党政领导、教育行政干部和百余位教师、实验员座谈问询交换意见,并走访了教师家庭。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报告如下。

  一、            通过“普九”湖南省基础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湖南省从1993年开始推进“普九”工作,经过近8年的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至1999年底,全省134个县级行政区域,有122个实现了基本“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3.61%。具体表现在:

  1、普及程度有较大提高。1999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

  入学率达98.79%,在校生巩固率99.31%,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19%,比1992年提高16.6%;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106.2%,年巩固率95.1%,比1992年分别提高了4.3%和4.27%;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87.41%。

  2、改善了办学条件。1992年至1999年,全省新建中

  小学校舍1508.65万平方米,危房比例降低到1%以下。我们到的乡镇,不论是经济较富裕的还是较困难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已成为现实。所到的中小学均建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配备了基本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较富裕的长沙县已消灭了“电脑空白校”,且均与县教育局实现了联网。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有的也建有语音室和配24台电脑的微机室。

  3、教师素质有明显提高。1999年全省专任教师学历

  合格率,小学为97.26%,初中为85.60%,比1992年分别提高了39.5%和26.8%,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省市县共培训中小学校长75600人次,16200人参加了提高培训,加强了师德教育。

  4、调整了学校布局,扩大了学校规模。小学减少了

  10518所,初中减少了561所,校均规模小学由1992年的143人增加到了194人,初中由496人增加到788人,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 湖南“普九”的基本经验

  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省政府把“普九”始终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普九”达标验收和复查制度,推动各地的“普九”工作高质量的实施。确立了“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国家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尽力而为,积极推进;又考虑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条件,量力而行,不盲目赶进度”的指导方针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原则,于1993年、1996年两次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

  二是各级政府克服困难,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广泛发动群众捐资办学。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九五”期间,省本级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补助4313.6万元,全省各级财政义务教育投入达135.2亿元,做到了义务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与此同时,湖南省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捐资,全省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近8年为义务教育集资达102.5亿元。此外,还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和“贫四”项目贷款支持。由于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湖南省“普九”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是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和巩固“普九”。湖南省重视“普九”法制建设工作,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使各项法律法规更具有地方性和规范性。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赋予教育督导代表省政府行使教育执法和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保障政府依法治教、落实教育法规、推进“普九”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四是重视队伍建设。湖南省大力发展三级师范教育,为义务教育培养了大批合格新师资,同时建立健全了对在职教师“一条龙”的培训网络,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合格率。

  三、   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督导调研,我们感到湖南省“普九”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作是比较扎实的。但正如唐之享副省长所说,“普九”带有突击性,水平不高,基础脆弱,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公用经费短缺,基本办学条件难以改善。1999年湖南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为2.14%,较1996年下降0.06%,不少县市教育经费的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县(市)把农村教育费附加和三分之一的杂费列入财政预算,充抵教师工资。全省尚有56个县教师工资不能逐月发放。我们所到的三个县很多教师拿不到应发的政策性补贴。全省拖欠教师工资达10亿元。据了解,主要是财政紧张,无力承担。以常德市为例,该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位于前列的地区,199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包括市本级在内)仅为13.06亿元,该市6.3万教师若全额发放工资需5.71亿元,将占财政经常性收入43.7%,而实际拨款只有2.97亿元(含专项经费),加上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总共才4.16亿元,与人员经费实际差了1.55亿元,这是导致一些学校违规收费的一个原因。在“普九”过程中,广大农民做出了贡献,为了提前通过验收,不少地区和学校出现了“一年达标,三年还债”的现象,加上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无力再集资支持教育。现在全省危房达11.1万平方米。慈利县朝阳中学教学楼地基下沉,有8根砖柱子已经歪斜但仍在使用。

  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公用经费只占下拨经费的极少部分,全省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生由1996年的21元下降到1999年的12元,中学生由77元下降为31元,使原本配备水平就不高的教学实验室近几年几乎得不到必要的补充,在教学仪器品种、规格、数量上均与教育部制订的配备目录有一定差距,而且还购置使用了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未经教育部审查的劣质挂图。朝阳中学因缺少药品,化学演示实验只能开出65%,全校只有一台显微镜,据实验员统计,按湖南省定的配备目录还缺少仪器700件。

  2、控制初中生辍学工作有待加强。据我们在长沙县(经济条件较好)和慈利县(经济条件较差)各两所中学通过查看学籍登记表和向班主任问询所做的实地统计,长沙县江背中学的三年辍学率为3.05%,唐田中学为2.16%,慈利县零溪中学为8.07%,朝阳中学为23.33%,四校初一入学学生总数为1274人,到初三共辍学78人,辍学率为6.1%。经了解,辍学的78位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出外打工、回家务农、学手艺(刺绣、美容、缝纫等)的41人,占52.6%;因学习有困难,认为读书无用的33人,占42.3%;因病1人,违法3人,共占5.1%。可见,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第一位的原因。在督导调研中,一位教育局长算了一笔账,湖南农民一个4口之家若承包4亩田,种水稻按国家保护价售出只能得到2000元,除去三分之一成本仅剩1400元,而供一个小学生每年仅杂费、书本费就需300元,初中生则要400多元,若在学校寄宿、搭伙每年每人还要增加200多元,加上孩子的生活费,将无力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学。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抬头,目前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有的回到县里的大学生也没有工作,所以使得不少学生认为还不如早点工作挣钱。再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和教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了书也无用的重要原因。

  3、“普九”的工作环境亟待改善。在迎接“普九”验收时,动员了社会各种力量千方百计提高普及率,但验收之后,不少地方出现了松劲情绪。近几年因学校乱收费,引起群众不满,对教育支持的力度下降。一些部门以“治理”乱收费为名,反复到学校检查,将学校当成了“唐僧肉”,据反映,慈利县从1998年元旦至2000年3月17日,先后有9个科局级单位以多种名义从教育单位罚款98.5万元,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更是雪上加霜。

 

                           赴湖南省督导调研组:

                          金学方 王世福 冯振家

 附件:

 

对安徽省“两基”督导调研的意见 

  2000年11月1日至9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五人对安徽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督导调研组首先听取了省政府关于“两基”工作情况的汇报,然后分两组深入到岳西、庐江、青阳和繁昌四县,听取了所到县和九个乡镇“两基”工作的汇报,查看了32所县、乡、村各类学校,并与县直机关、乡镇和村干部,校长和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举行了16个座谈会。

  现将督导调研组对安徽省LI两基"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安徽省“两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切实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切实负起“两基”的领导责任。全省建立了“两基”工作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政府和教育系统两条线,将“两基”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乡镇和学校。为了保证“两基”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两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许多地方“一把手”亲自领导指挥当地的“两基”实施工作。"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推行,体现了各级领导对“两基”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两基”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确保了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两基”工作的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广泛宣传动员,使全省 叫两基"工作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在实施“两基”工作的过程中,安徽省不仅十分重视 《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以此规范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执法行为,还结合实际,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全省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依法治教的环境氛围。为加大对政府执法的行政监督,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形成了三级督导网络,并建立了督查、验收、复查、监测“四步连锁”全程监控的“两基”督导评估制度,依法进行了督政和督学工作,充分显示了教育督导在推进“两基”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两基”执法监督方面,省、市、县人大、政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两基”的责任感和全民的教育执法意识。

  (三)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安徽省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省份,为确保实施“两基”所需经费,采取了“确保主渠道,畅通多渠道,开辟新渠道”的办法,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省里作出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教育经费应增长1.2%以上”的硬性规定,在各地得到较好的落实,体现了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1994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定》对落实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据省政府初步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实施“两基”资金 233.3亿元,兴建中小学校舍近2000万平方米。为了加大对贫困地区实施“两基”资金投放量,省政府组织全省对岳西、阜南、利辛三县实行“抬轿子”帮助,展开“两基”最后攻坚。政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四处引资,支持教育发展,岳西县团县委自92年来共引进希望工程资金550万元,用于修建希望小学23所,救助贫困学生资金达190万元。

  (四)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内人事制度改革。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徽省存在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效益不高的现象。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中小学灾后重建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了布局的调整。至1999年底,全省小学、初中分别减少9578所和483所,减幅分别为27.32%和10.56%。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省“两基”和各项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9月底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部署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这次督导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市县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拥护的,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规划,同时我们也听到一些意见和好的建议,希望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妥善加以解决,及时给予指导,推动这两项改革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师资严重匮乏,初中大班额的现象至今仍比较严重。为此各地首先千方百计补充初中教师,并对在职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加大了培训的力度。随着大批民办教师转公办后出现的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和素质不高的情况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去年全教会后,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全省加大了教师质量的同时,还重视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近年来,全省还把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居住条件作为为教师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像抓学校危房改造一样抓好教师住房建设。据统计,1993年以来全省中小学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竣工住宅248万平方米。

  (六)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安徽省从省到市、县、乡始终把控制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流失、降低辍学率作为“普九”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在校学生实行全程控制。全省普遍建立了控辍降辍工作责任制,把控辍降辍列为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校长工作成绩考核,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建立了学生入学通知制度,流生报告制度,动员流生返校承包制度,开展“无流生乡,无流生校,无流生班”评比竞赛,实行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四长”负责,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生流失。2000年,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控制流生年”活动,使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普遍回落。

  (七)坚持“两基”、“两全”并重,强化教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在全面实施“两基”的同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强化常规管理为基础,整顿教学秩序,治理教育环境;以改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心,制定完善各科教学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广大教师优化教学活动;以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把教学工作引向课本,引向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对安徽省今后搞好“两基”工作的几点希望和建议

   (一)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政府行为不放松,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安徽“两基”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正如省政府在介绍情况时所说的,安徽“两基”的实施是在经济实力和教育事业基础较薄弱的困难条件下,采取超常规,带有突击性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不平衡,标准不够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和提高。

  加之一些地方,某些干部验收通过后容易出现松一口气,工作重点转移,“两基”力度减弱,热度下降,投资减少的现象,提高“两基”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安徽省的中小学要从目前的办学水平逐步向高标准迈进,再向教育现代化目标前进。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方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待遇的改善,仍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在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等等方面,任务都非常艰巨。

  因此,希望省里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政府行为不放松,切实继续把“两基”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来抓,加深对“两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明确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到地位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松,投入不减,扎扎实实地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

  (二)继续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

  实践证明,“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两基”工作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和各地实际情况的正确方针。安徽实现“两基”的各县(市、区)中,由于地域、经济、工作的差异,各地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希望安徽省在巩固提高“两基”工作中仍坚持这一工作方针。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对多数已验收县今后五年主要抓四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布局合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对于少数基础薄弱县,主要精力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三)继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仍是“两基”工作的关键。

  安徽省97、98、99年的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的位次分别排在23、25、25位,初中三年都排在27位;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排在25、25、26位,初中分别排在 26、26、25位,且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97年小学17元,初中43元,98年小学15元,初中37元,99年小学13元,初中32元,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截止99年底全省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57平方米,中学5.34平方米,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一些地区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与标准化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缺额较大。危房改造、校舍维修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据反映前些年“普九”中有些地方举债建校也需偿还。安徽省部分地区存在大班额,随着实行八年义务教育的地方逐步向九年义务教育过渡,以及初中入学高峰期学生的到来,都需扩建校舍,任务十分繁重,投资巨大。各级党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必不少名人。在调查座谈中也发现,各地各界对高考、升学比较关心重视,与学生交谈、提问中感到其知识面不宽,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了解以及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等都需加强。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够,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尽管这是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安徽省党政、教育部门及家长、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谈话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认真解决拖欠问题,按时发放教师工资。

  据省教育厅汇报材料提供的数据,截止2000年6月份,全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4.6亿元。从7月份开始,省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制度,并提出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的要求。但实施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拖欠教师工资,有的县拖欠额达800万元之多。普遍欠发国家和省定的各类津贴补贴。据反映,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经费无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看病难的问题。而摊派到教师头上的各种费用并不因拖欠而减少,有的地方甚至连发行福利彩票也硬性规定每人购买100元,直接从工资中扣除,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长时期拖欠教师工资,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动摇义务教育的基础,建议省政府高度重视,狠抓有关规定的落实,加大县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快解决拖欠步伐。

  (六)加强教育督导,坚持依法治教。

  安徽省已形成省、地(市)、县(区)三级教育督导网络。建立“两基”评估验收制度以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坚持依法督促各地实施“两基”,监督、指导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功不可没。

  实现“两基”后,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要代表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继续依法行使好督政和督学的职责。继续督查下级政府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教师工资发放等主要内容的政府行为是否到位,继续对学校规范化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监督,继续将“两基”督查和监测工作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各地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制度的改革,加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权重。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推动全省基础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安徽省

“两基”督导调研组成员

王文湛 王可植 高荣 符鸿合 杨贵珠

2000年10月14日

附件: 

 对湖北省“两基”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调研组一行四人从2000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对湖北省“两基”工作进行了调研。此间,听取了省政府的情况介绍,查阅了近期省“两基”检查验收的14个县市的材料,并实地抽查了孝昌、谷城、兴山、秭归等4县的“普九”水平和验收后的巩固情况。现将情况督导调研意见如下:

  一、自《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湖北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先于1998年实现了扫盲目标,继而于今年5月,全省10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普九”评估验收,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湖北省政府对各县、市、区“两基”实现水平的评估验收是严肃认真的。省政府督导室在评估验收前,实行预查制度、经费审计制度和申报制度;在评估验收过程中,坚持乡乡到,初中校校查,小学检查面达到50%;验收后,又建立了定期复查制度。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各县、市、区“两基”水平都基本达到现阶段的要求。表现在:

  (一)在普及程度上,小学阶段已经稳固;初中阶段,评估验收当年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在3%左右。

  (二)教师的合格率,小学达95%以上,初中达80%以上;补充的新师资,小学阶段全部符合学历要求;初中除个别县外,其余也可符合学历要求。

  (三)办学条件的改善比较突出。小学、初中的校园面积、房舍面积、建筑质量、专用教室以及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符合该省规定的要求。

  (四)教育经费的困难虽然很大,但由于运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对义务教育的总投入还是比较大的。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年生均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呈逐步增长趋势,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正在解决。

  (五)扫盲工作在检查验收后未停步,已达到高标准扫盲要求。

  二、湖南省的“两基”工作十分突出,经验是很丰富的。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党委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湖北各地党政领导对“两基”工作都十分重视,形成了层层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力抓的局面。

  (二)为了使普及教育切实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0多年来,全省各地强化法制手段,坚持依法治教,做了大量工作。

  (三)极大地调动群众办学热情,采用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据介绍,全省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所投入的资金共150亿元,其中属社会集资、捐资的达110亿元。争取到世界银行“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贷款1942万美元。实施了国家“贫九工程”,配套资金7.7亿元,中央和省投入“灾后重建工程”资金5.18亿元,解决了近40万中小学学生就学问题。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教师学历不合格的问题,在教师中开展基本功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在全省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五)认真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学“减负”和治理乱收费工作力度,对全省中小学产生了很大震动。

  三、在“两基”评估验收后,需要及时引导各县、市、区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省委、省政府必须引导县、乡干部正确认识“两基”实现的水平只是现阶段低水平的标准,带有明显的突击痕迹,要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劲、厌战畏难等思想情绪,统一思想,找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充实、提高的措施,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从督导检查所到县入学率的变动情况看:一些县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读的数量仍然是比较低的。如孝昌县1999年有小学5年级学生15317名,当年升入小学6年级的有13795人,留级或辍学的比例率达9.9%;这届学生到2000年升入初中的12073人,只占2000年小学毕业生单数的87.5%,占1999年被学生总数的78.8%,希望湖北省切实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保证初中学额率。

  (二)有些地方初中教育的实际普及水平不高,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普遍上升,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希望进一步加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环节,提高入学率。在省最后一批评估验收的10多个县、区中,约有1/4的地方如:神农架林区、保康县的安中、黄冈市黄梅县的初中、五峰县等这种现象相当明显。此外五峰县1993年以后补充的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只达81.4%。

  2、初中学校大班额现象在继续发展。如谷城县在1999年初中班容量平均为60人,2000年已达到65人,孝昌县初中的平均班容量已达到72人。

  3、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显上升趋势,据介绍,1997、1998、1999、2000年全省初中年平均辍学率分别为:3.78%、4.61%、4.79%、4.89%。关于有的地方情况更为严重,年辍学率高达10%以上,届辍学率达1/3左右。

  希望省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由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以及农民负担有很重,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交纳的费用也在增加,致使40%的在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5%以上的学生家庭无力承担子女就学所需费用的问题。

  (三)从湖北全省看,1999年同1978年相比较,小学已减少10707所,初中减少4842所,高中减少1264所。目前,小学学龄儿童数进一步下降,而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已经到来,据介绍到2005年,初中学生将比现在净增60万人,急需增加教室1.2万个,增加教师3万名。希望省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统筹研究,加强指导,合理有序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要注意到由于撤并、扩建学校所需的大量资金,因农村集资的路子当未开通,多数都很难落实。同时,各地强烈反映的“普九”欠债问题,也要抓紧研究偿还办法。

  (四)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状况仍在加剧。

  从对孝昌县1999年教育经费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1、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过低,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过少。据介绍,1999年全县财政支出总额为13413.5万元,其中对教育的拨款为1804.75万元,只占13.5%。1999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为4800.35万元,财政拨款占教育支出总额的40,未落实以财政拨款为主的法律规定。

  2、义务教育阶段年生均占有的事业费过低,小学只有78.2元,为全国平均数的18.85%,初中也只有377.2元,为全国平均数的58.97%。据了解,该县采取大班额、高师生比、少用教师、使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办法,压低生年均事业费。

  3、预算内拨款的公用经费过低,1999年生均拨款,小学共2.27元,约占实际开支的3.2%,初中7.32元,占实际开支的4.1%。

  5、城乡两项附加费征收不足。农村附加实征率为90%,城市附加实征率只有40.5%。但乱收费现象严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6、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据了解,该县只按公办教师前4项工资额发放,1997至1999年的实发率只为86%、67%、64.5%,所发的工资,包括动用的农村教育附加费173.4万元、620.7万元、900万元。

  上述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认真研究解决。

            国家教育督导团赴湖北省督导调研组

           陈德珍 马振海

                   史贺楼 周德茂

 附件:

 

对吉林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督导调研的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基”督导调研组一行4人,于2000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对吉林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期间,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的汇报,重点考察了舒兰市、扶余县、通榆县、镇赉县和长春市绿园区等4个县(市)和1个城区、13个乡(镇)、68所中小学校(其中包括4所企业办中小学校)。召开了有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领导和村干部、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29个,翻阅了省、市、县提供的专题报告等。通过督导调研,我们认为,吉林省在1998年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后,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督导调研意见反馈如下:

  一、吉林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绩和经验。

  1、在实现“两基”以后,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两基”巩固提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基础工程。建立健全了自上而下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两基”巩固提高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年末进行考核,从而强化了制约机制。譬如,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是当前“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难点,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控制流失生的责权范围》等文件,分解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加大控流力度。虽然初中辍学率与验收时相比有所回升,但我们所到之处,控流工作成效是显著的,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2、确保国拨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通榆县、镇赉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连年受灾,特别是1998年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财政异常困难,农民减收。两县灾后恢复重建校舍分别投入1800万元和3500万元,做到了一年恢复到灾前水平,而且校舍建设标准比灾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舒兰市、扶余县、镇赉县的财政总支出中有40%以上用于教育。舒兰市的35万平方米的中小学校舍,有三分之二是近8年改建的,按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已投入1.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了3000万元,1.2亿元是农民投入的。

  3、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5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舒兰市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财政负责40%,学校负责30%,教师承担30%。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计算机培训,目前已结业2200人,预计到2001年底全市中小学教师可以轮训一遍。吉林省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比例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居全国前列。

  4、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两基”验收后,吉林省的校舍建设没有停步。据吉林市统计,1996-1999年,全市共新建校舍522330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483625平方米,共投入54579万元。针对长期以来村小建设相对薄弱的实际,吉林省总结推广了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的“区域现代化、单元特色化、个体特长化”的村小建设经验,全面推动村小建设。这次我们考察的近20所村小,全部是砖瓦结构,坚固、实用,村小的办学条件均达到较高水平。各地还普遍加大了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各地普遍重视教育设施和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对新老“三室”的配备力度,在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像扶余县这样经济并不发达的县也已配备电脑1100多台,并完善了相应的设施。特别是贫困县也高度重视“新三室”建设。通榆县近两年对“新三室”建设投入200百多万元,装备语音室19个、微机室21个,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全部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镇赉县99年投入400万元建设“新三室”。涌现出了像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长春市第48中学和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5、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舒兰市在全市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全市农村初中普遍推行了全员选修农村实用技术课的 “分班组教学”,打破原来班级的界限,按照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学生家庭主要经济项目的需要,指导学生自愿选修实用技术项目,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掌握3-4项农村实用技术,毕业后能够直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通榆县什花道乡、向海乡职业初中坚持在1-3年级增加职业教育课,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学习农、林、牧、渔的基本技能,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和推广,使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与发展本乡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义务教育充满活力。

  6、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推动“两基”的巩固提高。吉林省教育督导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建设和督导评估工作实效都居全国前列。在推动“两基”的实施、保证“两基”质量、巩固“两基”成果和提高“两基”水平,以及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例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督导评估,“两基”复查,非升学考试学科教学工作随机督导检查,“控辍”、“减负”,加强薄弱校建设的专项督导检查等,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汇报,目前全省已对53个县(市、区)进行了“两基”复查,计划明年开始全省实行“两基”年审制度;已对95%左右的小学、初中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正在就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进行探索。

  二、几点建议:

  吉林省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解决好教育投入问题。从全省情况看,省财政对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97年为16.7%;1998年为15.8%;1999年为14%,是下降的趋势,而且幅度越来越大。教育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1997年为52.9%;1998年为47.9%;1999年为47.2%,呈下降趋势。农村教育费附加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征收比例。像通榆、镇赉这类贫困县(市)在实施“两基”过程中举债“普九”,欠账较多,通榆县负债1700多万元,镇赉县负债1500多万元。维持义务教育正常运转没有稳定可靠的经费保证,进一步巩固提高的困难很大。希望吉林省在税费改革试点中认真研究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确保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两基”巩固提高有稳定可靠的、不断增加的经费来源。同时,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教师工资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最后得到彻底解决。

  2、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认真解决好新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比如,如何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发挥规模效益;如何进一步重视“老三室”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图书配备的指导和实验室的管理、使用,认真指导好 “新三室”的配置和作用的发挥,逐步提高 “新三室”的利用率和实效;如何解决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初中高峰期的校舍不足问题,有些学校班额已经超负,有的已达每班70人以上,随着初中高峰的出现和未来人口的增加,矛盾将更为突出。

  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说生师比仍然偏低,教育经费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过大,许多学校特别是村小,基本上没有预算内公用经费,人员工资也难以确保。建议在继续增加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生师比,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人员,增加预算内公用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

  3、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小学、初中学生流失。认真解决好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问题。农村初中流失问题很突出,呈上升趋势。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流失情况更为严重,个别学校的初中年流失率实际已到两位数。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原因要作进一步的深层次的动态的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实行综合治理,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继续强化政府行为,加强督查、督办工作,促进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控流”的法定职责,进一步加大乡镇政府的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控制学生流失,把流失率降到最低限度。

  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推广先进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这次调研的农村初中,大多数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既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又减少了学生的流失。但是,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防止个别学校在分流过程中造成学生流失。

                     赴吉林“两基”督导调研组:

                     白景龙、纪登训、 

                     赵陆一、吴国祥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来源:教育部 下载 收藏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