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0年“两基”专项督导调研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1-04-2001-0010-1 生成日期: 2001-03-28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督厅〔2001〕4号 信息类别: 教育综合管理
内容概述: 通报专项督导调研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0年“两基”专项督导调研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教督厅〔2001〕4号

  2000 年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以下简称 “两基”) 目标的最后一年。为了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解决“两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 , 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于 2000 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对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陕西、重庆等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两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现将《2000 年“两基”专项督调研情况的通报》发给你们。请你们根据通报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 , 联系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本地区“两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件 :

2000 年“两基”专项督导调研情况的通报

  在党的十四大确定的 20 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简称 “两基”)的目标即将完成的时候 , 为了 全面掌握“两基”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当前出现的新问题 , 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于 2000 年第三、四季度分别对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陕西、重庆等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两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各调研组共深入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的47个县 ( 市、区 )、90多个乡 ( 镇 )、200多所学校。这是我国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以来组织的又一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督导调研活动。接受督导调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次活动都十分重视 , 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出面 , 介绍“两基”工作情况和听取调研组反馈意见。一些省还利用专项督导调研督促各级政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 如福建省各地市原欠拨教育经费总计 1.1 亿元 , 省政府借专项督导调研之机 , 要求各地市都要补上,结果在调研组到达之前补了 9000 万元。现将对13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专项督调研情况通报如下。

  一、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主要情况及初步效果

  (一) 各地都按规划积极推进了“两基”工作

  此次调研的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除吉林、福建已于1998 年全省实现“两基”目标外 , 其余 11 个省份中 , 四川、西藏、陕西、重庆地处西部地区 ( 其中西藏是三片地区 ), 另 7 个省地处中部地区 ( 主要是二片地区 ) 。截止1999年底,这11个省份的“两基”工作均按规划进行,“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山西 91.51%, 黑龙江 87.97%, 安徽 93.54%, 江西 87.11%, 河南 93.14%、湖北 87.07%, 湖南 87.93%, 重庆市78.55%, 四川87.11%, 陕西 75.38%, 西藏 6% 。已经实现“两基”达标的吉林省和福建省, 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成果、提高水平上。

  (二) 各地在实施“两基”中创造的主要经验

  从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介绍的情况和调研组调查的情况看 , 各地实施“两基”工作的主要经验 ,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也“两基”工作 , 切实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二是各省都注意教育立法和执法 , 加大教育督导检查的力度 , 使“两基”工作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三是注意抓好“两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工作, 特别是控制初中辍学率问题等。四是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 , 如加大教育投入 ,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 并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五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六是坚持“积极进取 , 实事求是 , 分区规划 , 分类指导”的方针 ,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两基”。

  ( 三 ) 督导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两基”工作的同时 , 各调研组认为“两基”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 一些长期困扰“两基”工作的困难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 , 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 :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 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现象严重 , 公用经费短缺 , 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缺乏。如湖南省 1999 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比例为 2.14%, 较 1996 年下降 0.06% 。全省大部分县把农村教育费附加和三分之一的杂费列入财政预算 , 充抵教师工资 , 即使这样 , 尚有 56 个县 ( 占全省县数的 42%) 不能逐月发放教师工资 , 全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 10 亿元。重庆市有 26 个县级单位 ( 占全市总县数的 65%)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没做到“三个增长”。安徽省 1997 年至 1999 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年下降:1997年小学17元 , 初中 43 元 ;1998 年小学 15 元 , 初中 37 元 ;1999 年小学13元 , 初中32元 ;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57 平方米 , 中学 5.34 平方米 ,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大班额现象普遍,相当学校学位不足 , 有的县差三分之一以上。湖北省保康县初中生只相当于小学在校生 38.2%, 孝昌县初中平均班额达到 72 人。贫困地区中小学危房严重 , 调研组在四川省松潘县看了 7 所中小学 ,6 所有危房 , 全县小学危房高达 30%。

  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 , 一些财政脆弱的县 , 实施“两基”负债累累 , “两基”的巩固提高受到严重威胁。如这次调研的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永川市和璧山县 , 负债最少的 5000 多万元 , 最多的 9000 多万元。陕西省合阳县税费改革后农民人均减负 57.8 元 , 全县减少 2266.1 万元。由于原由乡统筹负担的支出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 , 剔除用农业税增加的 634 万元安排支出外,县、乡财政预算内还需增加支出 1144 万元 , 其中含教育经费 850 万元 ; 特产税、屠宰税、渔税等收入减少 737 万元 , 按财政对教育 45% 的保障率计算 , 教育经费缺口 341 万元 ; 税费改革后取消收费和集资 ,原由乡村负担的 1040 名代课教师的工资改由财政负担 ,每年又需支出 208 万元 ; 以上三项教育经费总缺口就近 1400万元 , 对此县、乡、村干部及学校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忧虑。

  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调研组普遍感到这是“两基”工作的难点 , 影响“两基”达标和达标后的巩固与提高。调研组在湖南省长沙县 ( 经济条件较好 ) 和慈利县 ( 经济条件较差 ) 各抽查了两所中学 , 其中长沙县江背中学三年辍学率为 3.03%, 唐田中学为2.16%, 慈利县零溪中学为 8.07%, 朝阳中学为 23.33%。四所学校初一入学学生总数为 1274 人 , 到初三共辍学 78 人 , 辍学率为6.1%。辍学的 78 人中 , 因家庭困难的 41 人 , 占 52.6%, 因学习困难的 33 人 , 占 423%, 因病 1 人 , 违法 3 人 , 占 5.1% 。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这次调研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西藏基础教育几十年发展的成绩巨大 , 但因起点低、基础差、教育成本高、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 , 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是入学率低 , 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 83.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1% 近16 个百分点 ; 初中毛入学率只有 2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7.5% 近60个百分点 ; 青壮年文盲率高达 4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37 个百分点。“普六” 、“普九”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相当艰巨。地广人稀 , 居住分散 , 学生上学不方便 , 住宿制学校条件差 , 校舍危房比例高 , 加上农牧民认为子女上不上学长大都种田放牧的传统观念浓厚 , 是西藏小学、初中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达赖集团对送到他们在印度办的学校的学生实行“五免”( 免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服装费), 对边境地区影响很大 , 据不完全统计 ,1999 年仅日喀则地区送子女出去读书的就有 200多人。松潘县1999年小学入学率 85%, 辍学率 7.68%,15 周岁人口小学毕业率只有 60%; 初中入学率 43.75%, 辍学率 9.5%,17 周岁人口初中毕业率只有 40% 。按照 1997 年阿坝州实施义务教育 规划 , 松潘县应在 2004 年完成 “普九”, 但截止 1999 年底 , 全县仅完成 5 个乡的 “普九”任务 , 占乡镇总数的 20%, 其他乡镇“普九”: 的基础和条件都差得很多。全县每年需义务教育经费 1800万元 ,而县财政收入才 1300 万元。

  一些地区教育管理混乱 , 缺乏监督机制。据四川省阿坝州反映 , 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拨到州里 , 由州再拨到县, 如援藏资金、扶贫资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 , 这些资金都没有单列 , 没经过教育部门 , 而由州、县统筹发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工资了。“九五”期间共挤占教育专款 4000 多万元。此外 , 不少学校非教学人员过多 , 教育教学管理混乱。调研组所到的几所学校,校园脏、乱、差。校长和教师讲 , 上面很少有人到学校看看 ,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 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力 , 不少校长素质较差。同时 , 也与缺乏自上而下的督导机制有关。尽管占全省 47.61% 的地 ( 市、州 ) 和 58.56% 的县 ( 市、区 ) 建立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 但由于省政府没有教育督导机构 , 致使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处于缺乏宏观指导、各自为战、软弱无力的状况。

  二、需认真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一 ) 理顺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 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这次调研中各地反映的突出问题都是教育经费问题 , 事权与财权不一致问题。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 , 分级管理”的体制是80 年代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 , 这种体制对实现“两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 , 在普遍建立起乡级财政以后 ,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上实行的是以乡镇为主进行管理的体制。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中等及中等发展水平以下地区 , 乡一级财政极弱 , 因此很难担负起“两基”重任。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 ,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群众集资被取消 , 如何保证农村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农村教育可持发展的大问题。有关部门应结合税费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基础育事权与财权统一的体制 ,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最低投入标准, 实行各级财政分担的机制 , 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 地方以县级财政为主 , 省、市财政适当补助。中央作出中小学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以后 , 各地落实的情况不平衡,相当一些地区至今未兑现 , 应有一个检查督促的机制。

  ( 二 ) 统筹研究,加强指导,合理有序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目前全国小学学龄儿童下降 , 初中学龄人口上升 , 各地纷纷搞规划 , 进行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调整中应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 即不要因为小学学龄儿童少 , 大范围撤校并点 , 而违背了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 ; 也不要只看当前初中生多盲目盖校舍 , 导致几年后初中入学高峰过后校舍闲置。前些年小学在校生高峰期时村村盖校舍 , 导致高峰期过后校舍的大量浪费 , 这个教训应该汲取。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人口测算 , 各地政府要从学生就学的实际出发 , 既考虑当前 , 又照顾长远 , 统筹规划 , 合理布局 , 搞好中小学校舍调整工作。

  ( 三 ) 加快农村教育改革 , 从根本上控制初中辍学问题。从调研中感到农村初中辍学率高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 , 一是农村初中收费高 , 困难家庭无力支付子女就学所需费用 ; 二是农村初中教学内容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际 , 不准备考大学的学生没兴趣再学习 ; 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本办法都在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要加大对农村初中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研究 , 大胆改革 , 减课程门类 , 压缩直接面对考试的教学内容 , 增加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切实改变目前农村存在的单一升学教育模式。同时想方设法降低农村培养成本 , 尤其是要控制强令让学生购买的各类教辅资料和订阅的各类报刊 , 制止中小学乱收费 ,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各级政府还应采取措施救助家境困难的学生 , 教育部门要发动经济较发达地区继续做好教育的对口支援活动 , 帮助农村贫困子女就学。

  ( 四 ) 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 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 如实现“普九”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西藏只有 6%, 贵州 30%, 青海、新疆、甘肃 60% 左右。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强调教育先行 , 治贫先治愚。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发展西部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要优先考虑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 尽快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 ,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助学金和寄宿制生活费标准 , 资助贫困农牧民子女入学。

  ( 五 ) 抓紧研究“十五”期间“两基”攻坚和达标后巩固提高工作 , 建立督导评估巩固提高成果的机制。 20 世纪末我国已在 85% 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目标 , 尚有 12% 的人口地区完成了“普初”,3% 的人口地区连“普初”都未完成。“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提“普九”的人口覆盖率 , 同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 任重道远。 充分肯定 20 世纪“两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 要防止出现 ( 有 地方已经出现 ) 骄傲自满和松懈情绪 , 继续宣传“两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 继续争取国家投入和人民支持。教育部门要指导各省地做好“十五”期间“两基”攻坚和达标后巩固提高的规划 , 同时研究制定巩固提高的评估标准 , 建立切实可行的督导评估机制 , 以保障“两基”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 六 ) 加强对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培训工作。“两基”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验收的 , 因此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两基”工作

  2000 年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以下简称 “两基”) 目标的最后一年。为了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解决“两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 , 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于 2000 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对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陕西、重庆等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两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现将《2000 年“两基”专项督调研情况的通报》发给你们。请你们根据通报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 , 联系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本地区“两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件 :

2000 年“两基”专项督导调研情况的通报

  在党的十四大确定的 20 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简称 “两基”)的目标即将完成的时候 , 为了 全面掌握“两基”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当前出现的新问题 , 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于 2000 年第三、四季度分别对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陕西、重庆等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两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调研。各调研组共深入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的47个县 ( 市、区 )、90多个乡 ( 镇 )、200多所学校。这是我国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以来组织的又一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督导调研活动。接受督导调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次活动都十分重视 , 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出面 , 介绍“两基”工作情况和听取调研组反馈意见。一些省还利用专项督导调研督促各级政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 如福建省各地市原欠拨教育经费总计 1.1 亿元 , 省政府借专项督导调研之机 , 要求各地市都要补上,结果在调研组到达之前补了 9000 万元。现将对13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的专项督调研情况通报如下。

  一、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主要情况及初步效果

  (一) 各地都按规划积极推进了“两基”工作

  此次调研的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除吉林、福建已于1998 年全省实现“两基”目标外 , 其余 11 个省份中 , 四川、西藏、陕西、重庆地处西部地区 ( 其中西藏是三片地区 ), 另 7 个省地处中部地区 ( 主要是二片地区 ) 。截止1999年底,这11个省份的“两基”工作均按规划进行,“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山西 91.51%, 黑龙江 87.97%, 安徽 93.54%, 江西 87.11%, 河南 93.14%、湖北 87.07%, 湖南 87.93%, 重庆市78.55%, 四川87.11%, 陕西 75.38%, 西藏 6% 。已经实现“两基”达标的吉林省和福建省, 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成果、提高水平上。

  (二) 各地在实施“两基”中创造的主要经验

  从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介绍的情况和调研组调查的情况看 , 各地实施“两基”工作的主要经验 ,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也“两基”工作 , 切实落实“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二是各省都注意教育立法和执法 , 加大教育督导检查的力度 , 使“两基”工作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三是注意抓好“两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工作, 特别是控制初中辍学率问题等。四是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 , 如加大教育投入 ,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 并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五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六是坚持“积极进取 , 实事求是 , 分区规划 , 分类指导”的方针 ,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两基”。

  ( 三 ) 督导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 13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两基”工作的同时 , 各调研组认为“两基”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 一些长期困扰“两基”工作的困难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 , 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 :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 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现象严重 , 公用经费短缺 , 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缺乏。如湖南省 1999 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比例为 2.14%, 较 1996 年下降 0.06% 。全省大部分县把农村教育费附加和三分之一的杂费列入财政预算 , 充抵教师工资 , 即使这样 , 尚有 56 个县 ( 占全省县数的 42%) 不能逐月发放教师工资 , 全省累计拖欠教师工资 10 亿元。重庆市有 26 个县级单位 ( 占全市总县数的 65%)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没做到“三个增长”。安徽省 1997 年至 1999 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年下降:1997年小学17元 , 初中 43 元 ;1998 年小学 15 元 , 初中 37 元 ;1999 年小学13元 , 初中32元 ;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57 平方米 , 中学 5.34 平方米 ,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大班额现象普遍,相当学校学位不足 , 有的县差三分之一以上。湖北省保康县初中生只相当于小学在校生 38.2%, 孝昌县初中平均班额达到 72 人。贫困地区中小学危房严重 , 调研组在四川省松潘县看了 7 所中小学 ,6 所有危房 , 全县小学危房高达 30%。

  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集资 , 一些财政脆弱的县 , 实施“两基”负债累累 , “两基”的巩固提高受到严重威胁。如这次调研的重庆市奉节县、巫山县、永川市和璧山县 , 负债最少的 5000 多万元 , 最多的 9000 多万元。陕西省合阳县税费改革后农民人均减负 57.8 元 , 全县减少 2266.1 万元。由于原由乡统筹负担的支出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 , 剔除用农业税增加的 634 万元安排支出外,县、乡财政预算内还需增加支出 1144 万元 , 其中含教育经费 850 万元 ; 特产税、屠宰税、渔税等收入减少 737 万元 , 按财政对教育 45% 的保障率计算 , 教育经费缺口 341 万元 ; 税费改革后取消收费和集资 ,原由乡村负担的 1040 名代课教师的工资改由财政负担 ,每年又需支出 208 万元 ; 以上三项教育经费总缺口就近 1400万元 , 对此县、乡、村干部及学校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忧虑。

  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调研组普遍感到这是“两基”工作的难点 , 影响“两基”达标和达标后的巩固与提高。调研组在湖南省长沙县 ( 经济条件较好 ) 和慈利县 ( 经济条件较差 ) 各抽查了两所中学 , 其中长沙县江背中学三年辍学率为 3.03%, 唐田中学为2.16%, 慈利县零溪中学为 8.07%, 朝阳中学为 23.33%。四所学校初一入学学生总数为 1274 人 , 到初三共辍学 78 人 , 辍学率为6.1%。辍学的 78 人中 , 因家庭困难的 41 人 , 占 52.6%, 因学习困难的 33 人 , 占 423%, 因病 1 人 , 违法 3 人 , 占 5.1% 。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这次调研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西藏基础教育几十年发展的成绩巨大 , 但因起点低、基础差、教育成本高、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 , 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是入学率低 , 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 83.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1% 近16 个百分点 ; 初中毛入学率只有 2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7.5% 近60个百分点 ; 青壮年文盲率高达 4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37 个百分点。“普六” 、“普九”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相当艰巨。地广人稀 , 居住分散 , 学生上学不方便 , 住宿制学校条件差 , 校舍危房比例高 , 加上农牧民认为子女上不上学长大都种田放牧的传统观念浓厚 , 是西藏小学、初中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达赖集团对送到他们在印度办的学校的学生实行“五免”( 免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服装费), 对边境地区影响很大 , 据不完全统计 ,1999 年仅日喀则地区送子女出去读书的就有 200多人。松潘县1999年小学入学率 85%, 辍学率 7.68%,15 周岁人口小学毕业率只有 60%; 初中入学率 43.75%, 辍学率 9.5%,17 周岁人口初中毕业率只有 40% 。按照 1997 年阿坝州实施义务教育 规划 , 松潘县应在 2004 年完成 “普九”, 但截止 1999 年底 , 全县仅完成 5 个乡的 “普九”任务 , 占乡镇总数的 20%, 其他乡镇“普九”: 的基础和条件都差得很多。全县每年需义务教育经费 1800万元 ,而县财政收入才 1300 万元。

  一些地区教育管理混乱 , 缺乏监督机制。据四川省阿坝州反映 , 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拨到州里 , 由州再拨到县, 如援藏资金、扶贫资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 , 这些资金都没有单列 , 没经过教育部门 , 而由州、县统筹发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工资了。“九五”期间共挤占教育专款 4000 多万元。此外 , 不少学校非教学人员过多 , 教育教学管理混乱。调研组所到的几所学校,校园脏、乱、差。校长和教师讲 , 上面很少有人到学校看看 ,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 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力 , 不少校长素质较差。同时 , 也与缺乏自上而下的督导机制有关。尽管占全省 47.61% 的地 ( 市、州 ) 和 58.56% 的县 ( 市、区 ) 建立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 但由于省政府没有教育督导机构 , 致使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处于缺乏宏观指导、各自为战、软弱无力的状况。

  二、需认真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一 ) 理顺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 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这次调研中各地反映的突出问题都是教育经费问题 , 事权与财权不一致问题。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 , 分级管理”的体制是80 年代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 , 这种体制对实现“两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 , 在普遍建立起乡级财政以后 ,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上实行的是以乡镇为主进行管理的体制。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中等及中等发展水平以下地区 , 乡一级财政极弱 , 因此很难担负起“两基”重任。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 ,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群众集资被取消 , 如何保证农村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农村教育可持发展的大问题。有关部门应结合税费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基础育事权与财权统一的体制 ,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最低投入标准, 实行各级财政分担的机制 , 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 地方以县级财政为主 , 省、市财政适当补助。中央作出中小学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以后 , 各地落实的情况不平衡,相当一些地区至今未兑现 , 应有一个检查督促的机制。

  ( 二 ) 统筹研究,加强指导,合理有序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目前全国小学学龄儿童下降 , 初中学龄人口上升 , 各地纷纷搞规划 , 进行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调整中应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 即不要因为小学学龄儿童少 , 大范围撤校并点 , 而违背了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 ; 也不要只看当前初中生多盲目盖校舍 , 导致几年后初中入学高峰过后校舍闲置。前些年小学在校生高峰期时村村盖校舍 , 导致高峰期过后校舍的大量浪费 , 这个教训应该汲取。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人口测算 , 各地政府要从学生就学的实际出发 , 既考虑当前 , 又照顾长远 , 统筹规划 , 合理布局 , 搞好中小学校舍调整工作。

  ( 三 ) 加快农村教育改革 , 从根本上控制初中辍学问题。从调研中感到农村初中辍学率高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 , 一是农村初中收费高 , 困难家庭无力支付子女就学所需费用 ; 二是农村初中教学内容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际 , 不准备考大学的学生没兴趣再学习 ; 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本办法都在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要加大对农村初中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研究 , 大胆改革 , 减课程门类 , 压缩直接面对考试的教学内容 , 增加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切实改变目前农村存在的单一升学教育模式。同时想方设法降低农村培养成本 , 尤其是要控制强令让学生购买的各类教辅资料和订阅的各类报刊 , 制止中小学乱收费 ,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各级政府还应采取措施救助家境困难的学生 , 教育部门要发动经济较发达地区继续做好教育的对口支援活动 , 帮助农村贫困子女就学。

  ( 四 ) 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 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 如实现“普九”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西藏只有 6%, 贵州 30%, 青海、新疆、甘肃 60% 左右。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强调教育先行 , 治贫先治愚。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发展西部和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要优先考虑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 尽快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 ,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助学金和寄宿制生活费标准 , 资助贫困农牧民子女入学。

  ( 五 ) 抓紧研究“十五”期间“两基”攻坚和达标后巩固提高工作 , 建立督导评估巩固提高成果的机制。 20 世纪末我国已在 85% 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目标 , 尚有 12% 的人口地区完成了“普初”,3% 的人口地区连“普初”都未完成。“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提“普九”的人口覆盖率 , 同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 任重道远。 充分肯定 20 世纪“两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 要防止出现 ( 有 地方已经出现 ) 骄傲自满和松懈情绪 , 继续宣传“两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 继续争取国家投入和人民支持。教育部门要指导各省地做好“十五”期间“两基”攻坚和达标后巩固提高的规划 , 同时研究制定巩固提高的评估标准 , 建立切实可行的督导评估机制 , 以保障“两基”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 六 ) 加强对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培训工作。“两基”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验收的 , 因此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两基”工作负有重要的责任。但由于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更换频繁 , 一些领导对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两基”的基本要求和验收程序缺乏了解 , 有领导不力的现象。建议加强对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县级教育督导机构的指导 , 以更好地履行督政职责。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