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 “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在厦门大学举行 | ||||
信息索引: | 360A14-07-2006-0012-1 | 生成日期: | 2006-07-26 | 发文机构: |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 |
发文字号: | 信息类别: | 高等教育 | |||
内容概述: | 团组名称、培训内容及形式、培训人数、时间、培训效果 |
2006年7月19-22日,“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在厦门大学举行。此次研讨班由中国教育部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领导、我国大陆16所著名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领导、耶鲁大学的领导和教授等共60多人应邀出席。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研讨班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副校长罗琳达、教授许田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等分别就有关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成功要素、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做了专题演讲和主题发言。
耶鲁大学是享有盛誉的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大学非常重视与中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为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开阔视野,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加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同时努力探索我国大学领导培训新的模式,在国务委员陈至立的提议和耶鲁大学的积极响应下,2004年3月2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和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分别在北京市和美国纽黑文市宣布启动该项目。2004年和2005年暑期,教育部与耶鲁合作,成功举办了两期“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吴启迪分别出席了这两届研讨班的开班式。耶鲁班研讨的内容涉及大学战略规划、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筹措、校园规划、多校区管理等多个方面。先后有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6所内地著名高校的60位大学领导和2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校的5位领导参加了耶鲁班。耶鲁班研讨的内容涉及大学战略规划、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筹措、校园规划、多校区管理等多个方面。两届耶鲁班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赞誉。
这次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是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专程前来出席本次研讨班的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吴启迪指出,教育部和美国耶鲁大学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是前两届耶鲁班的延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升华。耶鲁班这根纽带,不但在耶鲁大学和中国的著名高校之间,而且在中国的高校内部,都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和友谊。耶鲁班成功的经验,首先在于主办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准确定位。陈至立国务委员和教育部领导都非常关心耶鲁班,给予了很多指示。耶鲁大学高度重视,莱文校长亲自挂帅,罗琳达副校长负责具体实施,对研讨班的培训内容、形式到食宿起居以至每一个活动细节无不精心设计安排。研讨班实际上也是对耶鲁大学教学与管理的一次全面检阅,准备工作之充分,投入人力之大,工作之精细,都给中国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该项目实施本身便是耶鲁之所以为一流的生动和具体体现。耶鲁班成功的经验在于研讨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配合耶鲁大学,对当前中国大学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研讨专题。这些专题都将耶鲁的做法和经验作为案例进行介绍,不仅讲怎样做,而且讲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和思考、学习和借鉴的若干问题。耶鲁班成功的经验还在于研讨班的形式灵活多样。研讨班培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种教学模式相互搭配,有机整合。研讨班气氛十分活跃,提问踊跃,讨论热烈课堂内外交流频繁,互动性很强,其中不乏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耶鲁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领导的培训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为了本届研讨班的成功举办,耶鲁大学付出了积极的努力。早在半年前,耶鲁大学就和我部直属高校工作司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研究,并对主题演讲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了本届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厦门大学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研讨班日程安排合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接待工作周到细致。与会的各位中方校领导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对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会的中方校领导和耶鲁大学方面都认为本届研讨班是非常有益的和成功的。大家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享了各校在有关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普遍觉得受益匪浅。本届研讨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