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女士在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上的致词
信息索引: 360A14-07-2006-0398-1 生成日期: 2006-07-27 发文机构: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团组名称、培训内容及形式、培训人数、时间、培训效果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女士在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上的致词

2006年7月19日 厦门)

  尊敬的莱文校长、罗琳达副校长,尊敬的各位中国的大学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在美丽的厦门大学参加教育部和美国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这个班是前两届耶鲁班的延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升华。大家彼此之间实际上已经是很熟悉了,通过耶鲁班这根纽带,不但在耶鲁大学和中国的著名高校之间,而且在中国的高校内部,都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和友谊。莱文校长非常重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对前两届耶鲁班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亲自授课。这次,又应邀刚刚在上海参加了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现在又再次亲自出席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厦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代表周济部长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远道而来的耶鲁大学莱文校长、罗琳达副校长、许田教授和王芳助理校务卿再次致以热烈的欢迎。夏季的厦门,天气炎热,希望莱文校长一行在厦门逗留期间,在紧张的公务之余,能分享东道主像天气一样的热情和厦门以及厦门大学的美丽。我也祝愿各位中国的大学领导在厦门期间生活愉快!

  耶鲁大学是享有盛誉的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大学非常重视与中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为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开阔视野,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加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同时努力探索我国大学领导培训新的模式,在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的提议和耶鲁大学的积极响应下,2004年和2005年暑期,我部与耶鲁合作,成功举办了两期“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先后有16所内地著名高校的60位大学领导和2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校的5位领导参加了耶鲁班。耶鲁班研讨的内容涉及大学战略规划、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筹措、校园规划、多校区管理等多个方面。两届耶鲁班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赞誉。

  耶鲁班成功的经验,首先在于主办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准确定位。陈至立国务委员、周济部长都非常关心耶鲁班,给予了很多指示。章新胜副部长和我,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设计和准备工作。教育部的有关司局就研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反复的磋商。更为重要的是耶鲁大学的倾力投入和精心操作。耶鲁大学高度重视,莱文校长亲自挂帅,罗琳达副校长负责具体实施,不惜投入充足资金和人力。罗琳达副校长率员两次专程赴京商谈,广泛征求意见,对研讨班的培训内容、形式到食宿起居以至每一个活动细节无不精心设计安排。研讨班举行期间正值暑假,仅第一届研讨班,耶鲁大学就有187人参与教学和服务工作,从校长莱文教授,直至每一位参与研讨班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投入其中。研讨班实际上也是对耶鲁大学教学与管理的一次全面检阅,准备工作之充分,投入人力之大,工作之精细,都给中国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该项目实施本身便是耶鲁之所以为一流的生动和具体体现。

  耶鲁班成功的经验在于研讨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配合耶鲁大学,对当前中国大学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研讨专题。这些专题都将耶鲁的做法和经验作为案例进行介绍,不仅讲怎样做,而且讲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和思考、学习和借鉴的若干问题,因此普遍调动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引发了对如何促进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思考。有些学校,比如复旦大学,已经在开始酝酿推出一些改革举措,相信在这次研讨班期间大家会充分交流。

  耶鲁班成功的经验还在于研讨班的形式灵活多样。研讨班培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种教学模式相互搭配,有机整合。讲演与提问搭配,大会演讲与小组讨论相间,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互补,包括利用中餐、晚餐的讲座、交流和座谈,无不透露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研讨班气氛十分活跃,提问踊跃,讨论热烈课堂内外交流频繁,互动性很强,其中不乏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

  耶鲁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领导的培训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大家可能知道,今年5月,我们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成功地举办了一期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我们称之为“密西根班”。密西根是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学,其办学也有独到之处。密西根班的成功,部分的也得益于耶鲁班的实践。他们把耶鲁班的安排和内容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他们也曾派人专程去耶鲁取经。我们国内的其它的一些培训项目也在研究、借鉴耶鲁班的经验。

  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末,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和规格。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在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考验,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还面临着深层次的艰巨任务;教育教学投入不够,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着精力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照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耶鲁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审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实际上是两个挑战,即现代化和全球化。今天在座的中国高校,是中国最著名、最重要的高校,你们不但是国内高校的排头兵和示范田,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像耶鲁班这样的形式,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机制和运作模式,对于中国校长们拓宽国际视野、创新办学思路、提升领导水平和能力大有裨益。我相信,学习了解耶鲁的成功办学经验,一定会激发大家对促进各自学校改革发展的思考,对促进中国大学现代化的思考。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耶鲁班这个契机,各有关高校不断深化相互之间各种形式和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耶鲁班的效果。

  最后,我想再一次感谢莱文校长对中美高校交流的关心和重视。预祝本次研讨班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