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坚持特色发展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信息索引: 360A14-07-2007-0044-1 生成日期: 2007-03-09 发文机构: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咨询会综述、报道

坚持特色发展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王子镐

  世纪之初,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相对于许多兄弟院校而言,北京化工大学建校历史不长,学科门类相对较少,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这一基本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创新加快学校发展步伐,推动学校各项改革有序进行,扎实提升办学水平。

  一、坚持科学定位,不盲目跟风

  由于历史原因,1998年以前,学校基础薄弱、办学空间不足、学科面狭窄、投入严重不足。划归教育部后,学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后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广大教师一度强烈要求将学校办成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充分的讨论,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学校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特色,显著的工科背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强,有着良好的本科教学基础,更为宝贵的是,全校师生员工有着一种不甘人后的传承精神。根据学校的实际,将学校定位为多学科发展、特色发展,以优势学科带动其它学科发展为主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由于坚持特色定位,坚持科学管理,使学校抓住了几个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学校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创新推动了学校前进的步伐,推动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有序发展;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保证了办学质量,提高了办学效益;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重点突破”的基本策略,造就了明显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着眼于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注意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在近几年的扩招过程中,学校合理确定学校规模,保持了规模与定位相一致,与办学能力相匹配。同时,将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今后20年学校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充分发挥现有学科的综合优势,形成学校未来发展的多科架构,搭建起各学科发展的平台,构建学科整体布局,通过学科建设、教学体制的改革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以“211工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使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化工、材料、化工机械等传统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并交叉产生了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前沿学科。“十五”期间,学校共取得了10项国家科技奖,SCI收录或被引论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申报、授权发明专利明显增长;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技课题,横向纵向科技经费大幅增加,2005年全校科技经费达到2.1亿元;基地、团队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创建了“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其他方面,师资队伍总量增加了283人,其中新增院士1人(另有双聘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先后启动了三批“新世纪教改建设项目”共104项,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多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体系,确立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2004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二、整合学科建设,激活创新团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但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大学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的。在认识到这种变化趋势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的新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教师个人单枪匹马的探索变得越来越有限,基地、团队和跨学科中心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

  近两年来,我们以国家战略发展和紧缺人才培养为己任,通过对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加强了创新团队的建设。优先支持和鼓励能源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国防新材料等领域学科的发展,通过优势、特色学科的衍生、延伸,向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的新兴学科移植、交叉、渗透,尽快占据新兴学科的制高点。学校在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中心的过程中,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适应了学科改革与创新的需要。

  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通过规范学科制度能有效推动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科之间的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跨学科中心的建立将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以及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

  在人员管理上,我们采取相对固定研究方向、固定学科带头人、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的办法,实现了校内学科教师与校外单位人员因项目发生的组合聘任。在评价与考核上相应实行了多样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校对中心进行考评,中心负责人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人员进行考评,实行双聘(兼职)研究员制。虽然,这种按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建立起的学术组织,造成了在管理方面学术与行政网络的交叉,但由于人员的学科管理、学术贡献、学术水平考核、研究生招收等管理权仍在原学院,在经费管理上,学校和学院也各自拿出从跨学科中心科研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的20%作为中心的运转费,外聘人员费用由课题经费支出,实际上仍然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这样做,既没有造成实际管理上的混乱,避免了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又极大发挥了各学科的潜在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些跨学科中心已经显现出学科交叉的优势。其中依托一个跨学科中心组建的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科研开发课题,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三、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学校稳步平衡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高校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在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以实现学校的稳步平衡发展。

  首先,科学判断和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问题,处理好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关系。

  经济支持是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人类社会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探求,必然导致大学总是经费不足。经费短缺,人才匮乏仍然是一个长期困扰学校办学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办学者必须在学校发展中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众多的领域中始终占据优势,“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基本共识。

  学校发展必然要涉及学术问题和复杂的非学术问题,面对诸多难以取舍的问题。纵观国内外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学科发展中突出特色和优势使学校的水平和实力不断攀升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常常成为学校发展决策的核心内容,需要领导者既要有敏锐的直觉,也要有非同寻常的勇气和智慧。为了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始终对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校“211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建设中,一直坚持重点支持的策略。现今,“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重点突破”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则与理论依据。

  在每所高校中,传统学科的发展大都占有重要位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学科必将占据相当的比重。如何既能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能使新兴学科尽快地成长起来,对决策者是一个考验。在一所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强势学科和相对的弱势学科,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势学科可能变为弱势学科,而弱势学科也会成为强势学科。如何在各学科成长的过程中,既支持与宽容,又在必要时勇敢地取舍、大胆地创新,这也需要决策者有独特的眼光、非凡的勇气。化学工程学科一直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就致力于在化学工程领域培养生物化工学科的带头人。2003年,学校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当时,这一决策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很多人认为这样会削弱化学工程学院原有的强势学科地位。然而,3年来的实践证明,当年学校的决策是正确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不仅在成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学科带头人还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大奖,而同时,化学工程学院原来的学科强势也没有被削弱。

  第二,教育管理者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学校发展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改革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均源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但是改革也必然带来新矛盾、新问题。办学理念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要不停顿地向前推进,学风校风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要不断地改善,为了不断的发展学校就要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学校领导班子非常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眼于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提高教师生活水平的关系,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院-系三级管理、校-院两级行政的管理模式,激发了基层活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充分挖掘出了人、财、物各方面的最大潜力。

  几年来,校领导班子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不模仿照搬,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强化相结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强化内涵上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化工大学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我们仍将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政绩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资源配置,狠抓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